閱讀筆記-【原子習慣Atomic Habit】

1 / 1

四步驟簡單培養一項好習慣

原子習慣,內容主要針對培養一個習慣,或是戒除一個習慣的四大關鍵要素

常常聽到人說「做久」就會習慣,或是「時間久了」自然就習慣這句話來「搪塞」一個必須要去熟悉或是習慣的一個不習慣。

但是卻沒有人真正點出,或是教導大家怎麼樣去熟悉一個習慣,進而讓這個新的習慣內化,甚至去屏除一個不好的習慣。

所以今天要分享的內容,就是【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這一本書所提到的四個培養習慣的步驟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習慣」是什麼

1. 習慣是造成我們「什麼樣的人」的一個連續性的結果。

比方說,我習慣在飯後抽菸,我是一位吸菸者

又或者是,我是一位文字創作者,我每天都會固定發一篇文章。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些種種的習慣,看似只是一件小事,但卻是一步步塑造我們樣貌和形象的連續性的結果。

對此,作者提出,如果想要改變自己,就必須要先讓自己「專注在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完成什麼樣的結果」

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培養習慣。

比方說,A跟B正在戒菸,C向A和B遞菸,A說:「不了,我正在戒菸。」而B說「不了,我不抽菸。」

請問A跟B最後誰會有機會成功戒菸? 答案是B。

上面這個結果提到概念的就是「身分認同」,當你自己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很有機會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相對的當B不小心抽了一根菸,他可以說自己「戒菸失敗」,而不是變成一位「會抽菸的人」

圖片來源: Photo by Michelle Ding on Unsplash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2.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也就是要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習慣才能夠改變它們

「有意識」的對自己的習慣有認知,是對於改變習慣,或是創造一個習慣很重要的重點之一

在有意識的去覺察自己的每個習慣,才能夠有意識的做出改變,或是進行「習慣堆疊」

「習慣堆疊」指的是在每一個習慣後面加入一個新習慣,因為所有的習慣都是堆疊而成的。

EX. 洗手: 洗手搓洗手乳,並且在洗完手擦乾手部。這一系列的動作,是一種習慣,一種即便你被分心也可以做到的行為。

而有些人可能不習慣用毛巾或是紙巾擦乾手部,為了培養這樣的習慣,就會先有意識的覺察到自己在洗完手後,可能會在洗手台把水灑掉,或是直接擦拭在自己的衣服上。

覺察到這個習慣之後,先有意識的讓自己不再做這個動作,改成抽出紙巾或是轉身拿取毛巾擦乾手部。

而要開始每一個新的習慣的方式,作者提出一個方法叫做「執行意向」,也就是將你要做出的事情的「時間」以及「地點」說出來

以上面的比喻來說,在要去洗手之前,會先說出「我要去洗手,洗完之後我會用掛在洗手檯旁邊的擦手巾擦乾手部」這類的話語,再進行一項習慣,直到這個擦手這個動作變成內化的行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作者針對培養一項習慣或是屏除一項習慣的主要四大步驟,接下來也會列舉在下面

行為改變的四大法則: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1. 提示: 讓提示顯而易見 / 讓提示隱而不見
  2. 渴望: 讓習慣有吸引力 / 讓習慣毫無吸引力
  3. 回應: 讓行動輕而易舉 / 讓行動十分困難
  4. 獎賞: 讓獎賞令人滿足 / 讓獎賞使人無趣或是令人不滿

圖片來源:   Photo by Andres Ayrton from Pexels

1. 首要條件就是設計環境,環境的設計可以造成習慣的養成,如果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就必須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

Ex1. 將書放在床頭,就會培養睡前閱讀的習慣,因為書本易於取得

Ex2. 晚上手機充電時,將手機放置在離床較遠的書桌上,這樣可以避免睡前滑手機。

2. 培養習慣的第二招,建立與物品的關係

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個空間、一個用途」。好比說,筆電只放在電腦桌上,而床上則是用來放鬆或是休息的地方。

如此一來,在床上的時候就會習慣自己正在休息模式,而在電腦桌前,自己就會進入工作模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是像我一樣在外租屋,沒有辦法達到一個空間一個用途,作者也提到可以用「分割空間」的方式

比方說我的床尾就是一個電視櫃,上面擺放著我的電腦,同時也是我吃飯的地方,所以當我需要工作的時候,我只要起身坐到床尾,我的狀態就會進入工作模式,即便我人是坐在床上

但是假使我回到床頭的位置,就是我耍廢休息的狀態。

3. 自制力的秘密

自律者跟其他人不一樣的,不是意志力特別堅定,而是比別人會利用環境的設計,所以通常自律者是用到最少自制力的人。

自制力只是短暫的策略,因為意志力不可能永遠戰勝慾望

4. 改善惡習的方法

除了正面的培養好習慣之外,作者也分享了反面的惡習要如何根除,也就是要從惡習的根源下手。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找到惡習的根源並且減少接觸會激發惡習的提示,就是環境設計的一環

比方說,在桌上擺了一盒餅乾,而將水果冰在冰箱,這樣會比較常吃餅乾還是常吃水果呢? 

即便桌上不是你愛吃的餅乾,也會因為餅乾顯而易見的提示,讓你會想要去找自己喜歡的零食來吃。

雖然習慣沒辦法被根除,但是可以透過根除環境的提示,或是誘發惡習的物品移除。

圖片來源: 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讓習慣有吸引力 / 讓習慣毫無吸引力

1. 腦內的多巴胺會促使慾望,而預期的喜悅>實際的喜悅,比方說,你在期待假期到來的喜悅感會高於正在享受假期時的喜悅感。

利用這個原理,可以將想要做的事情和必須要做的事情綑綁在一起,作者將這個原理給予一個名詞:「誘惑綑綁」

Ex. 在看Netflix的時候,就必須要一邊運動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另一個更有名的誘惑綑綁,就是Switch的健身環,也是利用了同樣的原理,讓玩家可以享受遊戲同時還可以運動,或是你也可以說讓運動變成一個好玩的遊戲。

搭配前面提到的「習慣推疊」的原理搭配這邊提到的「誘惑綑綁」所得出來的一套公式就是

「誘惑綑綁」+「習慣推疊」=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 / 做完我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但是要切記,這兩種不可以跟自己的身分互相違背

比方說,我會在運動完之後吃雞排→這是絕對不行的,如果你是一個正在減肥的人,或是正在培養健康習慣的人。

你可以這樣: 在進行完每周150分鐘運動之後,我會讓自己去做一次2小時全身性的按摩 (或是泡澡)

這樣每周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去運動,因為我會想要去做全身按摩。

2. 加入一個你想要成為的圈子

如果想要培養一個習慣,而你身邊沒有可以和你一起培養的人,你可以選擇去加入一個群組或是社團,找到正在執行這項習慣的同好。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加入群體的成效

  • 1. 讓想要培養的行為成為常態。你會慢慢習慣生活中充斥著你所想要培養的習慣 
  • 2. 與群體產生共通點會促使你更快的培養你想要的習慣

3. 讓惡習變得毫無吸引力

特別強調避免某個壞習慣的益處

舉例來說: 晚睡會造成隔天晚起或是賴床,一天最美好的時光就被浪費掉,而且還會造成偏頭痛跟發胖。(強調與負面的感受連結)

圖片來源: 攝影師:Karolina Grabowska,連結:Pexels

讓行動輕而易舉 / 讓行動十分困難

1. 所有的行動都必須先「啟動」

不管在網路上學習到多棒的理財方式,或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多厲害的瘦身方式,沒有實際行動,就不會產生結果

如果想要精通一項習慣,重點就是要先「開始」執行,並且重複的實行就好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習慣的養成攸關到的是「頻率」而不是「時間的長短」→「海伯定律」- 習慣培養的過程,透過不斷重複,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 

2. 跟隨人類的天性 【最小努力原則】

人類通常只會選擇做出所需要付出最小努力的行動,比方說躺在床上 vs 外出運動,想當然選擇的是多躺在床上一下

所以要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

讓行動輕而易舉的背後概念,是盡可能讓「做這些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情毫不費力」

作者在書中以「兩分鐘法則」舉了幾個例子,比方說,如果想要培養讀書的習慣,就讓自己每天只看一頁的書; 如果想要培養跑步的習慣,就讓自己先把運動鞋的鞋帶繫好。

看似很簡單行為,其實會讓習慣逐漸培養起來。實際做的事情要比預期的要再少,最好是見好就收

如果只花了兩分鐘看了一頁的書,漸漸就會想要再往下看,不知不覺就讀完一本書。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只花了兩分鐘綁好鞋帶,就要準備脫掉回屋,久而久之內心會覺得我都穿好了,不如就出門運動吧。

請記住,這邊的重點在於「培養」行動,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動其實都在強化你的身分認同

你可以每天只發一篇文章,或是堅持每天都拍一張照片當素材,或是打一段文字,即便沒有實際做到你想要的那個行為,但是每天的一個習慣,都在為你的身分認同投票。

你每天只發一篇文章,或是一段文字,相對的就是在往你身為「文字創作者」的身分邁進。

3. 減少生活的阻力

重點還是「環境的設計」,與其一直在克服阻力,倒不如將環境的阻力減少,因為習慣養成的阻力之一,就是「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

而減少對好習慣相關的阻力,就可以讓自己執行好習慣的意願增大;相反的,增加對於壞習慣之間的阻力,就會減少執行壞習慣的意願。

比方說,將零食放在最高最深處的櫃子裡,如果要取得零食,就必須拿把椅子然後將所有東西移除,才拿得到自己想要吃的零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圖片來源:  Photo by Visual Stories || Micheile on Unsplash

讓獎賞令人滿足 / 讓獎賞使人無趣或是令人不滿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而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有了好的感受之後,再度執行的意願就會提高;相對的,有不好的感受,就不會想要再執行一次,或是沒有這麼高的意願

但前提是,獎賞和懲罰必須要是「立即性的」

好的習慣帶來的獎賞是延遲的,懲罰是當下;不好的習慣帶來的懲罰是延遲的,但獎賞是當下

舉個例子,運動的當下是疲憊的,但是日復一日你的體態會變好、體脂肪會下降;抽菸的當下是放鬆的,但是後果卻是日積月累的,肺癌、口腔癌、發胖等等的問題

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不好的習慣而不是好的習慣。

那麼,要如何讓好的習慣獎賞變成立即性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可以利用強化的方式強化好習慣的獎賞,最能夠被看見的通常都是讓人最有感受。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比方說,可以先拿出兩個盒子,一個裝滿迴紋針,另一個則是空無一物,每做完一次好習慣,就將一個迴紋針放到另一個盒子中

視覺化獎勵可以強化好習慣的獎賞。

當然,如果你要換成金錢也不是不可以。

作者也提及,可以利用目標帳戶來培養習慣

假使今天本來想要買一杯咖啡,或是失心瘋買下一樣商品,但是最後都沒有下手,就可以按等價的金額存入自己的目標帳戶。

這個目標帳戶可以是出國旅遊,或是任何你想要買的一樣商品。因為你執行了一項值得慶祝的習慣,或是避免的一項不好的習慣。

圖片來源:  攝影師:Jacob Colvin,連結:Pexels

最後一個重點,要怎麼維持好的習慣?

前面說到行為改變的四個法則的原理以及做法,但是要如何維持好習慣,才是最大的問題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作者給出了幾個重點: 

1. 利用習慣追蹤器: 可以是一個小本子,只要完成了某個習慣,就在上面打勾,如果覺得培養寫小冊子的習慣太麻煩,也可以借助App或是手機的相簿功能

習慣追蹤的好處就是,讓習慣視覺化、變得有吸引力,而且令人滿足的,當執行遇到瓶頸時,看看自己的習慣追蹤器,就知道自己每天都有在進步,即便只是很微小的進步

2. 不中斷: 假使有一天沒有做到,不要因此而放棄,第二天要再繼續做,因為複利效應會導致虧損影響營收

也就是說,培養了一個月的運動習慣,因為一天沒做而中斷,但如果第二天還沒有重新開始運動,而這一個月的運動習慣就不復存在了

3. 令人不滿的後果可以督促自己或他人做到或捨棄一項習慣

作者在書中舉例他在運動的過程,曾經寫下一份「習慣契約」並且請他的老婆和教練簽名做見證,如果沒有達成某項行為,就必須要支付一筆金額給老婆或是教練

另外,也可以邀請一位共同培養習慣的朋友作為你的「問責夥伴」,重點都是在於可以跟你一起執行習慣,並且督促彼此。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看完這本書的過程,我一邊照著書中的方式執行,一邊檢視自己的做法

結果,讓我在一個月內培養了「閱讀」的習慣

每天我都要在Instagram上分享一段我今天在書上看到的文字,而且每天在吃完午餐之後,就會將電腦打開,並且開始聆聽靜心音樂

而我的位置旁邊,就放著我正在閱讀的書籍,根本不需要費力就可以拿到我的筆記本和書本。

如果你有想要培養一項習慣,但是你卻遲遲無法行動的話,我真的很推薦你可以閱讀這一本書。

一個微小的改變,就可以帶來巨大的成就。

哈囉讀者你好,

感謝你持續的關注我的文章,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請不要吝嗇的幫我按個讚

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身邊的人有幫助,也請你幫我分享給那位需要你幫助的親友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字,也很歡迎你持續追蹤我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想要跟我分享的,或是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地方,也歡迎你在底下留言。

我們下一篇再見 C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