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阿德勒心理學實際運用到生活中-《被討厭的勇氣》

1 / 1

9月已經到來,回想上個月,我花了一整個月的時間在閱讀《被討厭的勇氣》I+II,並且在閱讀當中不斷的思考及練習如何將阿德勒心理學實際運用到我的生活中。

因為疫情,我已經很久沒有外出和朋友用餐或是任何的Chat time

最近疫情稍微和緩,好似我的社交活動也開始重新熱絡起來。

回想最近一次和之前的同事一起喝下午茶,我們聊到另一位同事所遇到的感情問及,以及他個人的煩心事。

再一次證明,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但也體會到,人真的會不斷地追求「認同感」以及「歸屬感」這件事情。

在一個群體中被認同,好像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無論這個群體裡面的人是不是自己真的喜歡,但既然身在其中,想要獲得認同感也是一種渴望。

不過,被一群自己不認同的人認同,真的就會得到所謂的幸福嗎?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還是會因此被情感綁架呢?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不斷去思考這件事情。

那一位同事,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似乎被同事們「邊緣」,因為和老闆的關係過好,所以大家其實對他避而遠之。

這件事很能夠理解,畢竟大家對於老闆多少也有些抱怨和不認同。

但是這位同事,因為與老闆基本上有什麼話都會直說,關係也不像上司與下屬,反而更像是同事,自然其他人看在眼裡,就會下意識地去避開他,避免讓他知道一些抱怨後,傳到老闆的耳裡。

這位同事跟我的關係不錯,但因為不同部門,所以很多各自部門發生的事情也不是全然了解,只是我可以理解他想得到同部門同事的認同感,好讓他在這間公司有點歸屬感。

但,這位同事對於自己部門的同事,都不抱持著認同的心態,又怎麼會真心想要去融入這一個群體呢? 

當天他與我聊到這一部分時,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在我的腦海裡,最後卻沒有提出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而所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強迫自己去融入一個自己不認同的圈子所得來的,就會滿足了嗎? 

這件事情我抱持著懷疑。

攝影師:RF._.studio,連結:Pexels

以過去的經驗,為了想要得到群體的認同而強迫自己變成那樣的人,最終因為不習慣而變得不像自己。

但是這樣得來的認同感,一點幸福都沒有,甚至還有些壓力在。

更何況是歸屬感,在那樣的圈子,我一點都不感到自在。

所以,在工作場合中,到底應該要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並且和同事們維持工作的關係就好,還是非得要發展交友的關係或是追求所謂的認同感跟歸屬感呢?

另一個同事的課題,就是感情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我聽起來,這位同事遇到的問題是,因為曖昧對象和他說了一些可能有傷害他的話,讓他的感情再次受挫。

雖然聽到的轉述是說,可能是因為家庭因素的關係,因為這位同事是單親家庭的關係,導致於他在感情上容易受挫。

但是這就讓我想到書中的哲學家在第一本書中提到的「決定論」VS 「目的論」

因為自己喜歡的對象說了一些可能勾起他過去不好回憶的事情,所以讓自己沉浸在難過和自卑之中。

我聽到的是,這位同事以過去的事件來決定自己在面對這樣事情發生時的態度和處裡方法,而我想到的是,他實際這麼做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是因為想要得到朋友的關注,讓大家再次聚在一起把注意力聚焦在他身上? 

還是他透過這樣做讓自己可以避免進入一段感情,避開一個人生的課題? 

但無論目的是什麼,我所聽到的這個結論對於我來說,就是個手段。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讀完了這兩本書對於我的生活面向有大大的不同,對於我看事情和對待事情的態度也有極大的影響。

我的生活中還是會聽到許多的抱怨,但是差別在於我的心境和看待事情方式的不同。

當事情發生時,我可以選擇置之不理,或是插手處裡,差別在於這是誰的課題。

如果不是我的課題,我做再多都沒有任何幫助,只能從旁協助。

但相對的,如果是我自己的課題,就不能不理會了。

《被討厭的勇氣》可以是人生中的必讀書籍之一。

哈囉讀者你好,

感謝你持續的關注我的文章,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請不要吝嗇的幫我按個讚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身邊的人有幫助,也請你幫我分享給那位需要你幫助的親友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字,也很歡迎你持續追蹤我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想要跟我分享的,或是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地方,也歡迎你在底下留言。

我們下一篇再見 C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