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有機栽種大甲芋頭 林義職從零開始 水作管理有一套

1 / 5

第一次在圓山花博市集見到林大哥,他就坐在攤位後方,一個人俐落地切著芋頭,準備隨時供應前來採買的人潮,攤位前人來人往,一開始沒注意到他,以為前頭招呼客人的年輕人才是招牌上農場「金芋良園」的主人,試著和年輕人聊了幾句,一問之下才知道真正的主人是他;一聽到有人要來採訪,林義職爽朗地表示接受,到他身邊一坐下,就聽他滔滔不絕地聊起「芋頭經」。

芋頭是秋冬盛產作物,每年此時進入播種期,農友們像水稻插秧一樣,將芋頭苗一株株「定植」,經過8到10個月,於隔年夏末或秋季採收,林義職的芋頭田採收要比其它農友慢兩個月,因為他選擇有機的種植方式,一切得講求自然,無法速成,是台中市大甲區少數採有機種植的農民。

大甲少數芋農 有機栽種從零開始

林義職40歲那年轉業接手經營家裡田地,小時候父母務農,他也會下田幫忙,農事經驗不是全無,但也不算熟悉,有機農業更是頭一次接觸。對林大哥來說,有機栽種是必然的選擇,因為農業發展「只有往前,不能倒退」,儘管過去沒有農事經驗,當決定轉業返鄉從農的那一刻起,他就決定「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種植有機按照規定需有10公尺以上的隔離帶,林大哥說台中不像花東地區地廣人稀,光找地就是個問題,在四周都是慣行農法農田的情況下,只能縮小有機耕作面積,四周再採有機管理方式搭配種植其它作物。

有機栽培門檻高 水作管理

芋頭依照栽培環境的不同分為水芋與旱芋,水芋的好處是產量高,容易管理,就如多數農民一樣林義職也選擇水芋栽種。他的芋頭田冬天開始播種,定植後引水灌溉,讓種苗浸泡在水裡,種植水芋前期需水量最大;到了年後把水放乾,天氣漸熱以後變成晚上放水,白天放乾,因為白天日曬水溫高易生病菌。每個動作都有連帶考量,不是水芋就代表水愈多愈好。

配合環境供給水量 造就芋頭鬆綿口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而水量多寡與芋頭口感也有相關,林義職說,芋頭本質是旱作作物,愈到後期供水愈少,吃起來口感才會鬆綿。至於好吃的芋頭怎麼挑選?他拿起兩顆芋頭指出,差不多等大的兩顆芋頭,要選重量輕的,重的代表含水量多;另外,根部切開顏色愈紫的也代表水分較多,水分多口感比較脆。

林義職觀察芋頭的生長過程就如一座小山丘,從一株只到人腳踝的小種苗,到第6個月成長達最高峰,管理得好的芋頭可以長到180公分,甚至200公分,比人的身高還高;過了第6個月,養份轉移至莖部開始結成球珠,生長也就一路下滑。

把握成長關鍵期  用牛奶補充營養

有機種植不能用化學肥料、除草劑,管理上更要有一套,以施肥來講,當芋頭正值成長期時需要提供最大養份,主要是氮肥,但一包有機肥料所含氮磷鉀不超過10%,比化學肥料少了30%,不夠的肥料怎麼辦?隨著有機耕作技術發展和經驗累積,林義職自有方法因應,除了現成的資材(有機肥料專業名稱)以外,他從大賣場收購過期牛奶給芋頭補給營養,原則是「人可以吃的,作物才可以吃。」他會觀察芋頭的生長狀況,決定當下該提供的肥料,高度,葉片顏色深淺都是他的判斷依據。

病蟲害方面,沙拉油,養樂多都是隨手可得的材料,有趣的是,這方面使用原理和肥料剛好相反,對人體有益的乳酸菌反而對蟲有害,這也是養樂多可以作為天然殺蟲劑的原因。

投入成本高 積極開發客源

有機種植投入的成本是慣行農法的4倍,售價卻不可能同比例拉高,否則消費者無法接受;因為消費者對農產普遍存有「俗擱大碗」的心理,既然品質無法妥協,就努力開發客源,林義職的銷售管道多元,從社群媒體臉書、部落格,到傳統超市通路、市集,都有「金芋良園」的蹤跡。

林義職從友善、無毒,一步步轉做有機、幾年前順利取得有機認證,有機栽種會遇到的困難、挑戰他瞭然於心,就算現在已經小有成就,對於要不要鼓勵栽種有機芋頭,他仍語帶保留,只說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比較可行。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採訪到了尾聲,離去前用一點時間取景拍照,看得出來林大哥的芋頭很受歡迎,剛來時人潮不斷,離開時仍是同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