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假文青 ]台南美術2館 - 地獄幽魂展

1 / 1

身為一個鬼片愛好者,

得知台南美術館舉辦了這個展,

我怎麼能夠不去湊一腳?

雖然在開展前就在網路上引起一陣騷動,

支持跟不支持的人吵成一片,

但是吵的越兇,

表示想去看的人越多,

果不其然,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開展的第一天,

就上新聞,

人潮整個擠爆南美二館,

甚至停止賣票,

誰叫陽氣旺盛成那樣!

然後官方也說七月開始,

就要用預約的方式來賣票,

但這對我來說一點也不友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樣的排假實在是綁手綁腳了!

加上剛好六月最後一天有放假,

於是起了個大早,

出發台南排隊看展!

我到現場時約莫在八點半過後,

本來想說應該沒什麼人排隊,

但我錯了,

因為已經有不少的人在排隊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必須得在大太陽底下等到九點半才會開始發號碼牌,

然後再到櫃檯購票進場。

約莫十點開始放人進場參觀,

每個梯次參觀時間不長,

只有短短五十五分鐘,

他整個展分成

E:地獄的想像

F:遊返的鬼魂>日本鬼怪:從江戶時期至流行文化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G:遊返的鬼魂>泰國泛靈信仰:森林靈體與披蓬

H:幽靈狩獵

以下文字部分是南美館臉書對各區的介紹,然後搭配上我拍的照片,

如果你無法到現場看的話,

可以看一下囉!

上面這張超有『咒』的既視感!

E:地獄的想像 Visions of Hell​

#地獄的描繪與想像,源自於佛教對亞洲的影響,因果輪迴的觀念在地獄中帶進了教育及解放的涵意,地獄裡所執行的苦難也對應在世的警示功能。佛教所描述的地獄再現了中世紀的司法系統,以刑事法庭的形式呈現。​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此區,所挑選的臺灣作品皆以 #臺灣視野 呈現對於地獄想像的形象為主的作品。在亞洲這個地獄中,展示了亞洲各國描繪在地獄中的死者的審判及折磨,也彰顯其地理環境、文化交融之下,代表的信仰及民俗。

例如傳統 #中國 的鬼怪帶有嚇阻的猙獰面貌以及其非人的特徵,在 #日本文化 中的鬼則演變為頭上有角、身穿虎皮纏腰布、手持棍棒,來自黑社會的形象,後逐漸使用幽默或討喜的演譯方式來轉化恐懼。#泰國 上座部佛教的三世及因果觀念,可在展出的作品看見包含底層慾界所對應的慾望、破壞及再生,中層的色界以及最上層無色界顯示從輪迴中解脫的永恆。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廟宇以及繪畫裡,我們會看到地獄酷刑場景;然而,這樣的主題卻不見於印度,也就是佛教的發源地。​

陰間冥府的概念具有教育與解放的意義,它闡明了 #因果報應 的原則,根據這樣的原則,每個人在這一世以及未來幾世的處境,均是 #過去行為造成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典藏之《十殿圖地獄掛軸》,因受邀展出,臺史博特地排入修復期程,讓這組作品能夠於本次展覽 #首度公開亮相。​

F:遊返的鬼魂>日本鬼怪:從江戶時期至流行文化

❝  亡者若出現在人間引起騷動,通常是死因有違常理或遭暴力致死,且家屬未遵照禮俗將之安葬。​在怨恨的驅使之下,#亡魂於是遊蕩在兩個世界之間。​他回來糾纏生者,是為了 #討回公道#實現其未完成的人生。​ ​❞​

佛教認為人死後到轉世投胎之前,要經歷一段等待的時間,這種假設很可能助長了世人對 #幽魂 的想像。然而,各種對幽魂形象的描繪,主要是在世俗、民間藝術中發展起來的。最廣為人知的恐怖故事,比如日本四谷怪談的阿岩,或泰國的幽魂娜娜(Nang Nak),原本都存在於口說傳統與文學裡,後來才被改編為戲劇電影。​

#遊返的鬼魂 子題下,共分為F、G兩個展間,而透過F展間我們能夠了解到

 ➤➤  日本鬼怪:從江戶時期至流行文化:​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轉世之間,靈魂遊蕩於未被明朗管轄的 #人世間與陰間之間的縫隙,由此信仰,衍生出許多妖魔鬼怪的傳聞,起源於口耳相傳、流傳於文學創作,#鬼魂也寄託於藝術當中。此區展示了日本江戶時代對於鬼魂的表現、發展鬼魂再創作的動畫作品。​

任何一種藝術,無不被那身形修長而面容慘白,想討回公道的女子、貓妖及江戶時代其他的幽魂所縈繞。從前她們叫阿岩 (《東海道四谷怪談》,1959)、雪女(《怪談雪女》1968),如今則叫山村貞子(《七夜怪 談》,1998)或伽椰子(《咒怨》,2002)。這些都是 #日本幽冥界的巨星。​

受到相似幽魂美學影響的是日治時期的臺灣,日式鬼魂的濃厚色彩至今仍隨處可見,但臺灣經歷不同文化的影響,也有各式臺灣原生妖怪誕生,或富含警示寓意、或來自古早流傳。此區加入了這些具有地方書寫性質的臺灣妖怪以及受日治時期影響的相關作品,電影方面也選擇了臺灣鬼怪相關的海報文件展出。​

G:遊返的鬼魂 ➤ 泰國泛靈信仰:森林靈體與披蓬

延續 #遊返的鬼魂 子題來到G展間接續探討的為 『泰國泛靈信仰:森林靈體與披蓬』。​

在泰國的民間信仰裡,#泛靈(泰文為 ผี,Phi)信仰與 #佛教 是並存的。泛靈的概念包含許多超自然存在:自然、土地的精靈,幽魂或餓鬼。​

泰國東北地區丹塞縣有名的鬼魂『披(Phi,鬼)』,也稱作 #披蓬(Phi Pong,鬼草),傳說是 #跟隨佛陀從森林裡出來的鬼靈,喜歡搗蛋、跳舞,也有說法是披蓬會從屋頂上丟香蕉葉致使人們不幸,早期被認為是不好的鬼,但逐漸成為 #保護神#在地藝術 的展現。另一位著名 #幽魂娜娜(Nang Nak)則是傳說中難產而亡的妻子,丈夫因戰爭而不得不離開懷有身孕的娜娜,當丈夫歸來時不知道妻子已死的靈異故事,被改編成許多恐怖電影,至今泰國人仍深信這個愛情故事,並有供奉幽魂娜娜的廟宇。​

在此區中,臺灣藝術家在當地進行調研所創作的作品也同時被展出,較為重要的靈與 #祖先的魂魄 有關,他們是社會不同層級的守護神,像是家宅、社區、廟宇、城鎮、省等等。其他的靈則 #附身在自然界,比如樹木、河流或石頭。通常,留駐在某個地方的靈是明理開化的,亦是人們定期以食物供品祭拜的對象。相反地,野蠻未開化的靈則多半在樹林裡遊蕩,無法獲得供養。這些靈通常是遭到暴力或不正常原因致死,他們找尋受害者,以便附身其中,將疾病傳染給他們。​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H:幽靈狩獵

南美館上映中展覽「亞洲的地獄與幽魂」,自E展間 #地獄的想像、F、G展區 #遊返的鬼魂,徘徊至H展間,以子題 #幽靈狩獵,探討在不同文化脈絡下,人們與亡靈、鬼魂之間如何進行對話,以及關係的演變。​​

#祭祀與喪葬儀式,仍是驅逐鬼祟、讓死者轉化為守護神最有效的方式。❞​

從源頭上來說,人們長年來舉辦喪禮和祭祀來 #使死者安息,希望能以此撫慰逝去的魂魄,並引導其轉生。如想要 #驅逐#獵殺鬼魂,則透過複雜的宗教儀式,人們借助宗教的力量期盼可以擺脫精神及心靈上所被迫脅的 #恐懼感,並且在儀式上附加更多深奧的特性來加固信仰的力量,藉以保護自己、驅趕鬼魂。​

符咒、法器、配件、牲禮等等 #連通陰陽的媒介,經過時間及文化的淬鍊流傳至今,警惕世人的所作所為。​

此區展示了不同地區 #宗教儀式的力量及寄託。臺灣部分有象徵葬禮及祭祀使用的 #金紙#傳統紙紮工藝 相關作品,另外妝點在廟宇牌樓處的 #交趾陶,作為 #神鬼與人世之間的紐帶與通道、抑或是想望,以仍然貼近近代日常對於 #未知幽魂的想像與精神,並展現其 #藝術性及歷史意義。​

#台南美術館 #地獄與幽魂 #殭屍 #鬼 #幽靈 

#迷信 #祭祀 #喪葬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