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被寵壞了嗎?有這些跡象要小心!4方法讓鴨霸孩變成小棉襖!

1 / 1

在幼兒發展的必經歷程中,一定都會經歷一段非常自我中心的時期,動不動就「我不要」或「我就是要」,這都是很正常的,但若這樣的行為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改善,爸媽可就要注意孩子是否被寵壞了。那麼要如何判別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發展中或是被寵壞了呢?以下就來統整孩子被寵壞的跡象,以及改善方法吧!

(圖片來源:Pexels)

 

被寵壞的孩子有什麼跡象?

先前中國大陸有一張「母跪子」的照片在網路上引發討論,根據新聞描述,照片中一位母親於公眾場合向9歲的兒子卑微下跪,疑似是在央求兒子去學校上課,而孩子竟翹著腳低頭滑手機,絲毫不理會媽媽,還將媽媽下跪的畫面拍照PO網寫著「開心每一天」,令網友們震怒撻伐,但也有部分網友坦言認為家長的教育可能也存在著問題。

孩子要是被寵壞,往後苦的是父母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4歲,在行為上仍經常出現以下跡象,說明孩子有可能被寵過頭了!

 

跡象一、缺乏同理心

大人在寵孩子的時候,會全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為主,就算自己再無奈、再委屈也順著孩子,因此孩子無法學會同理心和換位思考。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跡象二、了解規則卻無視規則

當孩子被寵習慣了,他會以為他有任意改變規則的權力,因為在過去的經驗中,他們往往只要哭鬧一下,身邊的大人就會讓步或妥協。

 

跡象三、明顯的自我中心

孩子如果在家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同齡孩子該學習的、該能夠自己完成的事爸媽都不放手讓他嘗試,總是幫忙做到好;或是爸媽總是因為心疼孩子哭,就毫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包括不合理的需求,最終會讓孩子以為全世界都繞著他賺,越來越自我中心、目中無人。

(圖片來源:Pexels)

 

跡象四、情緒調節能力明顯比同齡差

父母若一直放任孩子情緒勒索自己,因為孩子哭鬧生氣就滿足他的各種需求,這並不是無悔付出的大愛,而是不願意花時間教孩子去認識、感受、練習調節情緒,你會發現孩子的情緒永遠比同齡還易怒易哭且超級難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跡象五、要有利益才願意聽話

成人在寵孩子時往往會出現「討好」的行為,隨著年紀增長,他會慢慢發現對於這些心軟的成人並不用太聽話,還懂得跟大人談條件,你得達成孩子的特定要求他才願意乖乖。

 

跡象六、索求無度

2歲的孩子會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物品就崩潰滾地大哭都還正常,但4歲以後依然經常使用這樣的手段就要當心了!

 

跡象七、厭惡分享

因為被寵壞的孩子老是認為世界圍著自己轉,養成的小霸王個性當然不允許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一起分享。

(圖片來源:Pexels)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小孩有被寵壞的可能,該怎麼改善?

如果你的孩子未滿4歲,你可能會發現上述每一點幾乎都中了,但如果爸媽自認自己沒過度寵小孩其實不用太擔心,這屬於2-4歲的正常發展過程;如果孩子已經4歲以上依然持續發生且未改善,就得好好審視自己或孩子經常接觸的成人的教養方式了。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來改善:

 

改善方法一、保持耐心,堅定原則

小孩會被寵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敗在這!小孩子拗起來情緒很強烈,並伴隨尖叫哭喊,會令人感到很煩躁並想透過妥協來讓孩子停下來。但每個爸媽都應該要知道:有一就有二,久而久之孩子會發現自己的情緒是逼爸媽妥協的利器,你的不斷退讓換來的會是一次比一次更持久、更強烈的哭鬧。所以不管孩子怎麼鬧脾氣,該堅持的原則請堅持住!

(圖片來源:Pexels)

 

改善方法二、把「他們還小沒關係」的想法丟掉

規矩、禮儀、同理心其實從1歲就可以開始教,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沒關係、沒禮貌也沒關係,他們確實年紀小不懂事,我們可以不用太計較或太嚴厲,但該引導、該教的還是要教。如果每次都覺得「他們還小沒關係」就順著他,這樣一直不教他們,他們就算到10歲都還學不會啊!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圖片來源:Pexels)

 

改善方法三、相信孩子做得到並鼓勵

不要再覺得孩子還小,能力不好,就什麼都幫他做得好好的,你認為這樣做是愛孩子,但其實是在害孩子!任何技能都不是我們一出生就會的,都要經過練習才會越來越純熟。比如一個從0歲開始就由爸媽餵到5歲的孩子,要馬上擁有跟同齡孩子一樣好的吃飯能力是不可能的。

如果愛孩子,就放手讓他自己練習,也不要在孩子說「我不會」的時候就立刻幫他做好,我們可以用示範的方式,讓孩子看著我們做一遍,再鼓勵孩子自己做一遍,讓他擁有多一點的練習機會。

(圖片來源:Pexels)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改善方法四、對孩子做情緒教育

情緒教育的機會有很多,當孩子鬧脾氣時,我們需要做的是陪伴他們、同理他們,並允許他的負面感受,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包容他們因為情緒做出的不合理舉動,或是因而答應他們的任何需求。我們需要做的是鼓勵孩子「說出」感受,用口頭討論的方式來表達。

除此之外,日常的親子對話其實也能常常和孩子聊彼此的感受,例如:下雨了,我們可以問他喜歡下雨天嗎?假如孩子回答「喜歡,因為可以踩水」,我們可以回答「原來啊,可是媽咪不喜歡,因為衣服都晾不乾」,讓寶貝知道原來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會產生不同感受,這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種方法喔!

(圖片來源:Pexels)

 

其實不寵溺孩子,要點就是「堅持」兩個字,堅持住原則、堅持不放棄孩子、堅持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一切都會成為可能!

 

【延伸閱讀】

慈母多敗兒?嚴厲又被說虎媽!3個方向讓教養邁向成功之路~媽寶Bye bye!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媽寶、公主病都不要!獨生子女教養「避免4誤區+善用7技巧」,教出貼心的孩子沒那麼難!

孩子愛哭又難搞不是被寵壞!用6個方法讀懂高敏孩子,將高敏感變成優點

 

波波媽咪兒也有IG帳號啦!趕快手指一動加入我們:@popmama_mag

還有臉書粉絲團也別忘囉~~歡迎一起來這個小天地吸收媽咪的流行新知,偶爾一起抱怨豬隊友和餓婆婆!>> 波波媽咪兒FB粉絲團

撰文編輯 #Lexie

#同理心 #媽寶 #寵溺 #情緒教育 #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