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著腳尖走

1 / 1

農曆年前一週,住家附近巷弄內的宮廟已開始準備張燈結綵。一月下旬的天氣難以捉摸,時而陰雨時而放晴,廟方也許看準了今日好天氣,選在中午進行作業。幾十個傳統圓形緋紅色燈籠被團團堆在廟前屋簷下,一位男性中老年人在旁邊悠哉地進行準備工作。窩在地上的喜氣燈籠就像擱淺於海灘的鯨魚,眾人路過投以了然於心的眼光,但其該有的魅力卻因身處舞台之外而黯然失色。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見了這廟宇一眼,思緒飛回雲林老家巷口那間奉天宮。國中小寒暑假總會被送回雲林長住,孩子的白天歲月靜好無憂無慮,最愛跟在爺爺屁股後面去奉天宮。一樓的老人活動中心外種滿高度及腰的紅色仙丹花,兒時聽說可食此花的花蜜,便不假思索摘了一朵朵送上舌尖吸吮。過了二十多年,老實說早已忘了仙丹花蜜的滋味,但記憶體不足的腦海中卻一直記得爺爺在活動中心內和朋友們打撞球的身影。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他的身高約莫一百七十公分以下,總仔細地梳整滿頭白得發亮的髮絲,穿上白色汗衫配深色西裝褲,腳踩木屐,整個人散發著乾淨斯文的氣質。爺爺幼時從樹上摔落跌斷了腿,此後一邊腳必須永遠踮著腳尖,無論站立或走路。他是我認識唯一習慣穿木屐的人,他走路時會發出規律的喀喀聲,那聲響比敲木魚還沉悶點,卻是我對他的記憶點。如今偶然聽見了木屐撞擊地板發出的聲音,爺爺還會像承蒙上帝恩寵般突然活過來似的躍進我的腦中。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那時小小年紀的我學會撞球計分規則,喜歡待在一旁幫爺爺、叔公、伯公們紀錄得分,覺得無聊待不住了便向爺爺討零用錢去雜貨店買零食。從奉天宮騎腳踏車到附近的雜貨店只消三十秒。它在童年裡佔了重要的地位,因為孩子的世界沒有健康觀念,只要有糖吃就能為自己和大人帶來一時半刻的平靜。

我對雲林老家的回憶只有爺爺一人的剪影。奶奶在我五歲時去世,我不孝得絲毫記不住她將我帶大的點滴。爺爺自糖廠退休後幾乎是獨自一人在那偌大的三合院種種花草、蔬菜、樹木度過餘生。當時我不懂獨居老人意味著什麼,只知道伯父們和父親每個月都會給爺爺孝親費,因此每次爺爺掏西裝褲口袋時總會拿出一大疊白花花的千鈔,我想那便是父輩們無法待在他身旁的理由。長大後的我們又何嘗不是為了讓生活穿上一層漂亮的外衣,而在看似華麗的世界流著淚武裝戰鬥。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陪伴爺爺的三合院座落於鄉下小弄,家裡附近以放射狀存在的幾條巷弄,每一條都左擁右抱著稻田,農夫們夜以繼日勤奮地插秧、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稻田景色無聲地變化,就像不受注目的魔術師,灌溉了爺爺的癌細胞,靜默地緩緩收割他的餘生。歲月讓孩子們像偷煉仙丹般無情地把長者追老,但沒有誰真正準備好長大或死亡。

他走時我十七歲,已經大得足以一輩子忘不了他出車禍、發現癌症、生病時如孩子般哭鬧、臨終前咒罵著訴說自己的身體有多痛,而後終究從人世間解脫的過程。從那之後,伯父們堅持一大家子每年還是要回雲林過年,不能因為爺爺奶奶都不在了就分家。我們只能聽話地年年在除夕前起早驅車回鄉。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為了久久一次的團圓,大伯母長年來從未間斷用雙手刨大量的白蘿蔔絲,再以傳統爐灶蒸出一大籠奶奶傳承下來的味道。餐桌上的蘿蔔糕就像年菜一樣非吃不可,這是父輩們想念父母親的方式。紀念一個人的方式很容易成為不由自主的習慣,因此團圓飯的菜色幾乎沒變過,如同我們幾家子之間或好或壞的關係也未曾見到一絲改變的曙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無所事事的年假裡,從房間和客廳不捨地旁觀伯母們和母親辛苦地烹煮滿桌美食,日日從天未亮便將自己埋進廚房,到夜深了還回不去溫暖的被窩。她們從黑髮、身材纖細時嫁進來,至今已各個到了能當外婆、奶奶的年紀。她們對這個老家有歸屬感嗎?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年節期間老家屋簷下總是飄著飯菜香和茶葉香,除夜深萬物皆深睡的時刻外,三代同堂的人聲鼎沸也從未消停。可我還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沒有爺爺奶奶的鄉下老家哪還有年味?我的童年已隨著他們的死亡一同埋入土裡,即使每年不忘清除雜草,那些有血有肉的回憶也只剩一具消瘦白骨。

一直到我三十三歲後,父親終於鼓起勇氣提出分家,和伯父們經過一番爭吵他們還是妥協了。畢竟我們是格格不入的那一家,等這一刻已經等了像半輩子這麼久。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雖然不再需要帶著壓力或不情願回鄉過年,但那裡還是我們的家。去年底環島起點第一夜我回那一年見不到一次的三合院住了一晚,走到客廳、廚房、浴室、房間都只有我自己的腳步聲和屋頂寂寞對話。入夜後我一個人躺在熟悉的房間,依樣硬邦邦的木板床上,窗外傳來陣陣蛙鳴。啊,爺爺的晚年就是這樣消磨的。這張床正是長期懷抱他睡眠,在他斷氣時輕撫他的情人。

我想起小時候某個夜晚,爺爺拿著掃把驅趕飛進屋裡的蝙蝠。還有某個白天一條蛇大搖大擺在門廊外閒晃。這個夜很難睡著,因為我沒有驅趕蝙蝠或蛇的勇氣。我打開外頭屋簷下和屋內後方走道的燈,讓光給我一些安慰和安全感。回到被窩閉上眼睛後腦袋卻好清醒。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爺爺走後家裡早就漸漸不一樣了。後面大房間改成浴室並和廚房打通;房子右側的廢墟改建成平房,團圓飯也改在那邊吃了。再後來外頭浴室旁還多弄了三間套房。可我還清晰地記得這房子原本老舊的樣貌。明明三合院內已難再見蝴蝶、蜻蜓和螢火蟲飛舞,大門外的水溝也早容不下大肚魚的生存了。我現在還能抓住童年的什麼?

這夜的失眠並不令我意外。隔天一早我仍乖乖地聽命於鬧鐘,開啟環島的第二天旅程。出發往南走時,我經過那間點綴童年的雜貨店。原以為它早該被連鎖便利商店掐住脖子直到斷氣無法生存,但它卻仍好端端地營業著,連店內牆面的油漆顏色和櫃檯擺設位置都沒變。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和我一樣。但我們依舊在自己的天空下生存著,用笨拙卻真誠的方式懷念著故人/傳統,一邊徒步邁向名為未知的未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封面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