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暢所欲言?生活只剩下欲言又止?

1 / 1

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總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聽起來很浪漫,畢竟誰都想有個懂自己的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方看在眼裡,甚至可以預測到我下一步會想做什麼。想喝水的時候,有人已經把水杯放在你面前;不舒服的時候,已經把藥買好放在你面前。

如果你遇到這樣懂你的一個人,那恭喜你,希望你可以好好珍惜這樣的一個人。或許眼前的這個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比你更珍惜你自己,所以你想做什麼,他都願意幫你完成,甚至替你超前部署。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如此懂自己又願意付出的人呢?

我記得以前剛出社會的時候,工作上遇到什麼委屈或不順心的事時,我都會有一股衝動想是打給朋友,跟對方大吐苦水,述說自己的職場遭遇。但拿起手機的時候,我卻不知道跟對方從何說起,最後我選擇默默放下電話,一個人消化所有情緒。

扭曲的教育制度

我突然想起一件童年往事,這件事發生在我國小的時候。在那個懵懵懂懂的年紀,師長經常會把成績當成人品的指標,會唸書的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的就是壞孩子。現在想想,多可怕的教育制度,沒有灰色地帶,成績至上主義是王道,言行品德都是位居其次。

那時候的我也不懂得分辨對錯,只知道自己對這種體制非常感冒,但又說不上哪裡不對,最後只能跟著體制走,融入這種價值觀扭曲的群體。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我一直努力唸書考取好成績,但無奈的是我永遠都無法滿足師長們的期待。

當我拿到全級第二名,其他同學向我投向羨慕的目光時,師長卻用尖銳的語氣質問我,「為什麼不是第一名?」。我現在還記得老師嘴角歪一邊,恥笑我是「二奶命」。(連續好幾年都是第二名,一直拿不到第一名,於是他們用了自以為有用的激將法來「激勵」我)。

童年已離我而去

我也曾經因此感到沮喪和失落,為何努力得到的回報不是讚賞,而是羞辱和冷嘲熱諷。縱然成績優異,平常也沒闖什麼大禍,班主任在聯絡簿上留下「品學兼優」的評價,甚至被學校頒發「好學生」的獎項,然而我還是沒有勇氣開口反駁,只能繼續被師長情緒勒索。

在別人眼裡還算優秀的我,一直無法得到師長的認可,他們要求我必須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在永不見盡頭的戰役中,擊倒衆人一枝獨秀。為了達到這境界,別的同學在操場上開心地玩遊戲時,我在二樓的自習教室鳥瞰下去,赫然發現純真的童年已離我而去。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雪上加霜的是,在國小畢業的那一年,由於我已經拿了兩次「好學生」,師長們順理成章覺得我會拿到「模範生」的頭銜。但這一次我落選了,而且落選的原因非常荒謬,這也讓我一直銘記於心到今天。

百口莫辯,欲言又止

當時的我蠻錯愕的,畢竟是穩操勝券了,怎麼會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呢?縱然我並不在意這獎項,但我也不經好奇其中緣由。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我才知道原來一個無心的直言,讓我與這個獎項擦身而過。

這件事與我的英文老師有關。我的英文老師是一位中年女子,平常不苟言笑,但她教英文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為了讓我們記得動詞什麼時候要加s,她經常重複一句自創口訣,「he she it喜歡sssssss的聲音」,所以he、she、it後面要加s,如he eats, she eats, it eats。

那時候我覺得老師的教學方式很逗趣,於是開始到處模仿她。有一天,我在另一位老師面前照常「表演」,沒想到事情卻一發不可收拾。或許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反正這件事傳到英文老師的耳裡,就被大作文章。

由於覺得自己被學生冒犯,面子掛不住,原本對我還算和善的英文老師,瞬間變臉,而我也從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變成一個沒有禮貌的壞孩子。我記得我因為這件事哭了,不是因為失去了模範生的光環,而是我覺得自己沒有錯,卻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也沒人願意聽我的解釋。

再見了,暢所欲言

這件事發生後,我被師長們警告要慎言,不要在外「胡說八道」;就這樣我在12歲的這一年,把暢所欲言的本能「封印」起來,講話變得小心翼翼,每次開口想說些什麼,都要三思而後行。

或許也因為這段童年回憶,每當我覺得委屈難過的時候,我都會欲言又止,最後選擇放棄辯解,讓所有的不快被時間沖淡再消失。我當然也渴望有人可以看穿我的欲言又止,但是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人應該對他人的情緒負責,唯有自己可以決定生活要怎麼過。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看到這裡的你,有什麼欲言又止的故事,歡迎到柚子的FBIG留言或私訊,柚子會是你很好的聽衆。

文章出處: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暢所欲言?生活只剩下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