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來得及傳達—【橫山家之味】

1 / 1

  今天來分享一部日本電影—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

  我喜歡橫山家之味的表現手法:樸實卻細膩深刻。

  裡面人物之間的對話相當家常,卻一點一滴地透露出故事情節與他們之間的關係與立場。大量的無聲鏡頭讓人特別留意導演所安排的畫面。有些電影會有旁白,扮演解說故事、補充說明的角色,可是橫山家之味同樣有一些複雜的設定,卻被導演平均地分配在對話之中,讓觀影者自己去拼湊,這對觀影者來說是一種訓練,也是一種樂趣。

  從他們的對話中看的出來兩代價值觀的不同。比方說原田芳雄飾演的老頭一角,即便退休仍被鄰居尊稱「醫生」,可以知道醫生這項職業備受尊崇。劇情裡也不時可以看到橫山家二兒子良多在這個觀念下的抗爭與掙扎,再加上原先承接衣缽的大兒子意外身亡,職業相對不穩定的良多更是時時處在被比較的陰影之下。

  這對年邁的父母表現喪子之痛的方式也不同。父親看著被他兒子救起來的人現在還在當約聘人員,不屑與憤激之情全寫在臉上,直言為何這種廢物要賠上我兒子的命?而母親表面上客氣地邀請他不時來家裡坐坐,問問他現在的情況,其實也是讓他永遠肩負著「欠了橫山家一條命的重擔」。

  「我就是要他每年都來,一年讓他渾身不自在一次,算是便宜他了吧!明年、後年我還是要邀他來…」乍聽之下有點毛骨悚然,卻也看出母親的喪子之痛有多麼悲切。

  從這部電影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老一輩人的觀念。比如醫生是崇高的職業,孩子不是親生的話對待方式就會有所差別。這些觀念有些是在對話中體現,有些則是無意之間的舉動,隱晦到用一個畫面帶過。像是樹木希林飾演的婆婆會說良多的孩子(非親生)好乖好有禮貌,卻沒意識到自家人根本不會說這些,不僅如此,她還刻意不準備睡衣給小孩穿,這點也是我看到良多太太的反應才了悟,原來她並沒有把這小孩當孫子看,也明白其實他們相當介意自己的二兒子娶了一位帶著孩子的寡婦做妻子。

  其他細節也很自然地出現在電影中的每個畫面。比方說良多在浴室洗西瓜時看到一個新安裝的扶手,默默的握了一下,明白自己的父母已經漸漸不良於行;又比如他因為自己母親大聲念他小學的作文而把它揉爛、卻在某個畫面裡偷偷用膠帶把它黏回去的場景。這些無聲的畫面不仔細看可能會不知道導演要表達甚麼意思,一旦了解便加深電影衝擊你的印象。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想傳達的觀念,都在於那些沒說出口的話、沒記起來的東西以及沒做過的事。

  這裡面有很多對話時常進行到一半就被別的事情打斷,好像還沒有結束,或是講到一半就因意見不合決定冷戰。等到有時間繼續討論時又覺得「算了,不想說了」。婆婆偶爾跟自己的兒子談到自己想坐他的車去買菜時,沒有車的兒子也只是敷衍帶過;父親好不容易在海邊跟兒子打開話匣子,說想去看看足球,良多也是回復「改天吧」。裡面有一段我印象最深刻,是有關於一位相撲手的名字。

  婆婆跟良多說到一位相撲手時,始終記不得他的名字,良多說了一些名字都不是。但直到良多離開老家時,兩人才不約而同地想起來,想跟對方說時卻已經離的遠了。雖然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不是有很多事情我們常常覺得沒甚麼大不了,卻在最後發現自己總是慢了一步?

  整部戲最讓我難過的就是導演安排阿部寬一家三口搭乘公交駛離老家時,老婆鬆了一口氣並說道:「過年就不要回來了吧,每年一次也夠了!下次也就當天來回吧!」而阿部寬也回應道:「早就跟你說當天來回,吃完晚飯就回去,你偏偏說要過夜。」呼應了片頭他們回老家時所說的話,卻也呼應老頭才說「下次見面就是過年了吧」的話,對比兩位老人爬梯時佝僂的背影,令人揪心。

年老的父母總希望能多多見到孩子們,即便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心裡卻相當開心孩子可以來陪伴他們。而孩子們不是不愛父母,卻總是嫌煩,或是天真的以為時間還很多,用「改天吧」、「下次一定會」這種空虛的話來搪塞過關,卻往往面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間陷阱裡。片尾,這位次子,沒有駕照、沒有車子、沒有親生兒女,卻在幫自己父母掃墓時全部出現在最後的畫面裡。阿部寬也以旁白的方式說道:最後也沒能跟父親一起去看足球,也沒能實現母親坐車的夢想,事情的發展往往遲了一步…令人不勝唏噓。

  這部電影傳達對家的意象不僅深刻,在片尾還具有提醒世人的作用,是我相當欣賞的電影。看完這部電影,老實說讓我非常想多跟家人聊聊天,多帶他們出去玩,多抱抱他們,甚至多跟他們說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