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畫看心裡】看《青春養成紀》談青春期的分離焦慮(最後一段小爆雷)

1 / 1

個體分離的青春期

不知道生活在華人社會裡的大家,是否有很多人和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樣,從小就渴望能達成他人的期望,且在該與父母學習分離的青春時期,感到期待又焦慮,還有在面對人格中的黑暗面時,總是逃避壓抑而不是學習與內心的黑暗共存呢?

這部劇把這三個議題刻劃的相當鮮明,相信一定有許多人覺得很有共鳴,而我自己在這部劇中,也獲得一些收穫和感想,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來談個體分離的青春期。

(圖片來自canva pro)

集體主義增加分離的難度

在心理學中,青春時期的我們,是成長中練習獨立個體化的機會,但因為這些學科理論,大多是來自於西方國家,對於本來就比較強調個體主義的國家而言,這樣的成長分離,似乎是一件相較於我們更容易的事情。

而從小生長在「家庭」這個群體底下的我們,如何能夠在此刻長出完整的自我,又不需要完全的與父母脫離關係,對華人來便是一大挑戰。

有時候過度依賴,可能會使我們成為他人眼中的「媽寶」,而且在該獨立的年紀,還是相當依從父母的意志,無法完成自己的課題。

有時分離過頭,卻又可能會與家庭關係疏遠,乍看之下是完成了分離的課題,但其實良好的分離,應該要在長出獨立的自我意志時,又能維持與家庭良好的溝通與互動,才算是比較健康的完成此議題。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圖片來自canva pro)

平衡關係與自我

你可能會想:這也太難了吧?又要長出自我意志,又要能與家人維持良好互動,到底是什麼概念?

如果用蹺蹺板來比喻,大概可以想像成:左邊是依賴父母,右邊是獨立自我,童年時期的我們,基本上仰賴家庭的照料,所以大多數情況是左邊遠重於右邊。

而到了開始學習分離個體化的階段,就會逐漸變成右邊重於左邊,而為了找尋平衡的過程,蹺蹺板可能會劇烈的上下擺動、搖晃,直到我們開始拿捏好誰往前一些,誰又後退一些,這個蹺蹺板才會逐漸平衡,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學習「分離個體化」的過程。

(圖片來自canva pro)

每個家庭的陣痛期不同

至於要如何達成,就要看每個家庭自身各方面的價值觀、特質與能力,有些家庭父母和小孩的成熟度較高、平時溝通良好或是父母很願意放手讓孩子去闖蕩,但同時又願意在孩子挫折時給予鼓勵等等,這樣的家庭對於抓取平衡的陣痛期就會比較短、較緩和。

而有些家庭可能缺乏良善的溝通、父母控制欲較強、平時未有良善的溝通、孩子較依賴而離不開父母,或與父母關係不佳而急於疏離父母等等,都可能使陣痛時間較長、較劇烈。

沒有辦法給予一個明確的方法,就解決所有人家庭中的問題。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圖片來自canva pro)

平衡蹺蹺板是一輩子的功課

況且平衡蹺蹺板這門功課,常常是一個家庭一輩子的事情。

因為在不同人生階段,會遇到不一樣的課題,這時候蹺蹺板又會開始波動,而此時又是一門新的議題,要我們學著重新去抓取新的平衡。

你有發現嗎?這是一門多麼困難的事情啊!不會在一時半刻就學會,也不是完成這個階段就可以安逸過日子,而是要不斷的學習、溝通和調整,才能慢慢和家人抓到彼此的平衡。

而這齣劇在最後美美終於要學習堅持自我意志,和母親學習分離時,她問了媽媽一句話:「可是我還是很害怕,怎麼辦?」

「當你走的越遠,我就越為你感到驕傲。」母親不捨的看著美美說。

(圖片來自canva pro)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其實道盡了一位母親的心聲,但也成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和依靠。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母親讓美美知道:

你可以勇敢的去遙遠的天空飛翔,當你越努力在這個世界闖蕩,我就越引以為傲,而且不用怕也不要擔心,因為當你飛累的時候,我們依然會在這裡成為你的依靠。

這一幕,正是母親與孩子完成「個體分離」的最佳詮釋,讓孩子可以保有自我意志,可是又不必因此而與母親疏遠,我想這就是母親在學會放手後,給孩子最多的愛吧!

你呢?你看完這一幕有什麼感動嗎?
留言和我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