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過度代勞」的父母嗎?名師分享親子共廚5大好處,輕鬆練出生活自理力

1 / 1

資深教師林晉如觀察,假若孩子的生活能力不好,學習成效通常也會被拖累,建議家長要有意識的展開生活教育,培養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林晉如)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洗完抹布不會攤開來晾,「一坨」直接放著…

抽屜亂塞各種物品,一拿東西就引發「土石流」…

營養午餐拿到沒切的水果,就不知道怎麼吃,甚至連香蕉都不會剝…

高雄市岡山國小教師林晉如任教多年,以上這些情況,她愈來愈常看到。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現在的父母一來寵小孩、二來趕時間,常忍不住就出手,把生活大小事都搞定,「過度代勞」的後果,就是孩子的生活能力愈來愈差;有些父母會覺得,這些事情長大再學也無妨,但林晉如提醒,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好,其實是有可能拖累其學習成效的。

比方說,不會照顧自己,很可能就一下子要去保健室、一下子又要去廁所;不會整理環境,結果就忘東忘西、找不到課本或文具等,這都會影響學習進度。而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的孩子,通常也比較散漫、被動、缺乏責任感,學習態度當然也有差。

 

家裡就是最好的「素養」教室

新課綱強調「素養」,林晉如表示,所謂的素養,就是「知識」、「技能」再加上「態度」,希望孩子能把所學運用在真實情境中,以適應現代生活,而且,還要能終身學習,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但現在孩子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生活經驗不足,比方說,自然課都學過水份蒸發的速度,跟空氣流通與否有關,卻仍有不少孩子用完抹布就「整坨」放著,或是晾衣服時,把衣架全擠在一起,衣服與衣服間沒有足夠的間隔,根本乾不了。

學校老師能傳授知識與技能,但態度的培養、生活經驗的擴充、生活能力的養成等等,很需要家庭的參與,「可以說,家裡就是最好的素養教室。」林晉如強調。

 

生活力的養成,從做家事開始

她建議,父母要「有意識」的創造機會,讓孩子慢慢養成生活自理能力,特別是暑假較有空,堪稱是生活教育的黃金檔期,除了練習做家事外,還能帶著孩子進廚房、學做菜。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林晉如已「親子共廚」多年,她的臉書有兩萬多人追蹤,許多粉絲最愛看的就是親子廚房系列文章,她分享自己帶孩子進廚房時的心得:

原則1:自然而然的展開,不強迫孩子

「我讓兒子進廚房,是在他大班左右,原因很簡單,就是我煮飯時沒人能顧他。起初,他就是洗洗菜、洗洗蛤蠣或蝦子等,我還記得,他會抓起兩隻蝦子假裝對話,或是讓蝦子飛來飛去…」

小小孩對父母在做什麼,充滿好奇,通常都很樂意進廚房,只要父母做好心理準備、有足夠的時間,「親子廚房」隨時都能開張;至於比較大的孩子,父母可能就得花點心思邀請孩子進廚房,但千萬別用強迫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原則2:視孩子的能力與年紀,彈性調整做法

進了廚房後,首先要向孩子說明危險區域與器具有哪些,例如瓦斯爐、烤箱、電鍋、快煮壺等,都要小心,尤其是水蒸氣的高溫,最容易被忽略;刀具、鍋爐如何使用才安全,也要讓孩子明白。

至於孩子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得視能力與年紀而定,林晉如說,對小小孩來說,一開始可先備料,例如洗菜、切食材等,再慢慢進到烹調,保持彈性機動調整。

 

原則3:多給孩子正向回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對多數孩子來說,進廚房有趣,但要站在廚房許久、完成料理任務,就不見得能辦到。林晉如提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大人不妨放輕鬆,用正向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的參與,光是打開五感、動手實作,就已是收穫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過程中盡量多給孩子鼓勵,「像我兒子很喜歡打蛋,但起初小肌肉還沒那麼OK,常一下子殼碎了、一下子蛋液滑出來,我也沒罵他,而是挑出他哪個步驟做得比上次好,給他信心,慢慢就愈來愈進步!」

 

廚房裡的素養課,可適時連接「知識點」

除了掌握以上原則,父母若行有餘力,還能再把「廚房裡的素養課」再延伸,例如,林晉如曾帶兒子去採玉米筍、去挖地瓜;平常採買時,除了去超市,也會去逛傳統市場或到海邊漁港,拓展生活經驗。

還能適時連接些「知識點」,包含營養的、科學的、文化的…比方說,深綠色與紅黃色蔬果有護眼營養素、高溫炒香或上色的原理是「梅納反應」等等。

甚至,料理時也有機會呼應學校所學,「例如,有一次打蛋時,兒子把蛋的繫帶、胚盤都指給我看,說老師有教過;又比方,四年級國語課本中有一課叫『奶奶的排骨粥』,我們就找時間做了出課文中提到的那鍋粥。」透過體驗與實作,讓知識活起來。

 

「親子共廚」的5大好處

1、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做計畫」

在進廚房前,林晉如會先跟孩子討論要煮什麼,「我兒子會先提議,有了方向後,我們再更具體的來想,例如,看看時間夠不夠,估算從備料、煮完、吃完到收好,要花多久、是不是來得及,假如來不及的話,就得再想別的菜色。」

家裡有沒有相關食材、是否需出門採買、要去哪邊採買比較合適、食材預算怎麼拿捏等,也都是考量重點。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林晉如直言,現在的孩子很少真正「做事」,下廚前的思考規劃,是很難得又真實的學習機會,能讓孩子體驗到如何將「天馬行空的想法」化為「可行又具體的計畫」。

 

2、為孩子創造「用網路來學習」的正向經驗

一提到讓孩子學做菜,父母最常有的反應是「我自己廚藝也不好,要怎麼教孩子呢?」

林晉如笑稱,其實她自己廚藝也很普通,常常兒子想做的菜色,她也不會,但如今網路資訊發達,幾乎所有料理在網路上都有詳盡的食譜與教學,而且圖文版、影片版都有,任君挑選。

起初,她會陪兒子上網查某道料理要怎麼做,後來就放兒子自己查了,「在過程中,他會發現,網路不只是拿來娛樂、休閒而已,還可以是學習的工具;而且,查想吃的東西怎麼煮,學習動機超級強!有了『用網路來學習』的正向經驗與能力,未來不管想學什麼也都OK。」

 

3、培養耐心與專注力,也學會負責

進廚房做菜,也有助於培養耐心和專注力。以備料為例,切食材時要很小心才不會切到手,還得思考怎樣比較好切、切哪種大小或形狀比較適合烹煮等等,得要全神貫注。

烹飪過程也能練耐力與專注力,例如,要把洋蔥炒到焦糖化,時機要掌握好、要顧火侯、還要適時翻炒;肉類、根莖類要入味,也需要時間。而且,大人不需費太多唇舌,就能教會孩子,因為如果不耐心等待、不專心執行,煮出來的成品就有差。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林晉如透露,她兒子以前上課也會「神遊」,進廚房久了,「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好」的經驗多了,不專心的症頭自然就好了,而且也慢慢學會負責任。

 

4、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自信心

料理的世界眉角很多,就拿切洋蔥來說,很多人都曾切到流淚,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曾經試過戴蛙鏡切、戴護目鏡切等,都照哭不誤,我兒子就卯起來想找辦法,上網查發現,有人說要冰過再切、有人說要圓切面朝下、有人說要切很快,他全都試!」林晉如說,兒子從中體認到,碰到問題,就得想辦法解決。

而廚房中難免有突發狀況,例如不小心燙到自己,她兒子也從一開始的只會尖叫,到如今已會趕快沖水及冰敷,能鎮定應對。各式能力不斷增長,孩子自然也會有成就感跟自信心。

 

5、更珍視家庭用餐時光,也學會感恩與惜福

林晉如的兒子即將升上五年級,如今會做各式料理,從蛋餅、壽司、三明治,到義大利麵、燉飯,乃至於煎魚、煲湯等,都難不倒他,生存技能滿點。

「自己做的東西特別好吃!」林晉如笑稱,兒子原本像「歪嘴雞」、很挑食,但動手做菜後,挑食程度降低許多,營養意識也有提升。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另一個收穫,是更珍惜食物、更珍惜用餐時光、也更珍惜家人的付出,生活過得踏實又有感,「孩子真正學會的,比大人原先設想的還多更多,親子間還留下許多美好回憶。」

 

林晉如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indy.hsin.904

林晉如創意教學魔法教室:
https://teacheer.pro/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3大關鍵教小孩學會生活自理!正向教養講師大V:容許犯錯培養孩子「我能感」

從小做家事的小孩更獨立、有責任感!專家分享3建議,讓孩子自然養成做家務習慣

培養情緒穩定、專注力,6歲前是關鍵期!專家5心法陪孩子練出好習慣~

 

合作網站/#未來Family

#做家事 #小學生 #未來Family #生活教育 #生活能力 #素養 #親子共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