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爸CEO林廣哲暢談爸爸經:不要變成孩子的神,也不要把孩子當神

1 / 1

儘管事業忙碌,林廣哲仍盡力撥出時間陪太太和三個孩子,「車子都需要保養了,家人間的感情當然也要保養。」他坦言,當三寶爸有時比當CEO還累,但心有著落的感覺,很踏實。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林廣哲)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初次與林廣哲見面的人,很難直接聯想到,眼前這位文青型男,既是CEO,也是三寶爸。

他是台灣婚宴龍頭、典華集團的掌舵者,帶領數百位員工,每年為好幾千對新人舉辦婚宴;他也是個家中的好爸爸,太太的神隊友,每天悉心照料七歲、五歲與三歲的孩子。

肩負如此重擔,當然不簡單,「我都有爸爸手了,還常常覺得耳朵快聾了!但心有著落的感覺,很踏實。」林廣哲笑稱,他始終相信,孩子是祝福

認真當爸爸的企業家,並不多見,林廣哲的家庭觀,源於他的父親,也就是典華創辦人林齊國。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赴加拿大求學時,父母每40天就飛去陪伴

林齊國給自己的職稱,是典華集團的「學習長」,他的事業版圖還包含台中林酒店、高雄林皇宮等等。

「我爸雖然工作忙,但很顧家,他尤其重視機會教育,比方說,在路上看到出殯隊伍時,長輩大多會忌諱,但我爸反而會藉機跟我們聊死亡是什麼、萬一突然過世要怎麼辦、是不是有哪些可以先想過的事…」

又例如,林廣哲國小畢業後,便跟著姊姊的腳步到加拿大求學了,雖然看似離家高飛,「但我爸媽每隔40天就會花一天飛來、待三天、再花一天飛回台灣,待在加拿大時,就很專心的陪我跟我姊,後來我弟也過來,我們全家好像比在台灣時還熟。」

除了不辭辛勞的飛來飛去,林廣哲的父母還常寫信給孩子,分享所思所感,如此高度陪伴,讓他自然而然的學到許多人生觀念與處事原則,像是做人要不斷學習、要客觀、要自省、別貪心等,都是父親常強調的。

 

第一學府電機系畢業後,捨外商高薪返台

後來,他進了加拿大的第一學府麥基爾大學主修電機,畢業後先在美商國家儀器總部擔任工程師,十多年前返台加入典華,他名片上的職稱是「整合長」,就是希望把科技業的思維帶進餐飲業,跨界整合。

典華著名的星光大道、升降舞台、蜷川實花聯名宴會廳等,背後都有林廣哲身影;疫情期間,他還推出了Drive-in婚禮、線上婚禮、彈性訂閱制防疫組合餐等,帶領公司安度大疫衝擊。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受原生家庭影響,「結婚生子」對林廣哲來說,再自然也不過,他直言,自己不曾想過「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小孩」,就像他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呼吸」一樣,直到認識了太太。

 

太太曾不婚不生,雙方溝通後終步入家庭

「我老婆雖然有哥哥,但相差八歲,她從小就像個獨生女,然後她又是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畢業的,有點叛逆、有點反骨,一直是不婚不生主義者。」

如此極端的兩人,相遇相戀後,出現了拉鋸。林廣哲回想,交往期間,太太第一次問他為何想結婚時,他直覺的答道:「因為我家是做婚宴的啊!」結果太太當然不買單。

隨著雙方感情更深,太太一邊看婚姻、家庭相關的書,一邊持續提出「為什麼想跟我結婚」之類的問題,林廣哲被問多了,心中竟也逐漸浮現問號,「我們兩人對成家的看法,有了『黃金交叉』,她愈來愈想、我開始懷疑…」

 

升格三寶爸,盼家庭如同百年企業般長久

深思後,林廣哲更確定自己想跟太太共度此生,兩人攜手步入家庭,並接連生了三個孩子,大女兒七歲、兩個兒子五歲與三歲。

左圖為林廣哲(左一)與父親(前)、姊姊和弟弟的合照;右圖為林廣哲的三個孩子。他常笑稱,自己生孩子的順序也學父親。(圖片來源:未來親子/林廣哲)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升格三寶爸的同時,典華亦持續擴張,讓林廣哲忙得不可開交,但他仍把陪伴家人列為要務,「對我來說,事業跟家庭都重要,背後的道理也類似,開公司的都希望能做得好、做得長久;同樣的,我們既然成了家,也希望家庭如同百年事業般,長長久久。

他還漸漸領悟出了一套教養哲學與方法,與公司經營之道相通。

 

「黃金圈法則」先問why,再問how與what

他分享,自己很喜歡領導力大師西奈克(Simon Sinek)所提出的「黃金圈法則」,所謂的黃金圈是三層同心圓,從內到外分別是why(為什麼)、how(怎麼做)與what(做什麼)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shutterstock)

碰到事情時,他總會先問最核心的「why」,比方說,三個孩子聚在一起,難免喧鬧,有時可能會吵到旁人,此時,多數人想的是如何讓孩子快速安靜下來,但他會先思考「為什麼要安靜」,答案可能是「別影響到別人」,他再以此為本,去跟孩子溝通。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當孩子明白『我們盡量不要吵到別人』後,我們再一起來想該怎麼做,這過程其實還蠻累的,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像翻譯,要把這些道理,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說給他們聽。

雖然很需要耐性,但林廣哲認為,這樣的溝通歷程是有附加價值的,以上述的例子來說,不光是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孩子也會學到什麼是同理心。

 

家庭如公司,也要思考使命、藍圖與願景

黃金圈法則不僅能用在日常情境中,也有利於更高維度的思考。例如,去想「為什麼要開公司」,可釐清公司的成立宗旨和經營使命;去想「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小孩」,有助於勾勒家庭關係的藍圖與教育教養的願景。

像我當爸爸,主要是希望『養育出能祝福社會的人』,孩子總會長大、會步入職場、會成為別人的另一半,我希望他能成為別人的光亮、別人的祝福。」林廣哲很建議,為人父母者都能撥出時間,跟另一半好好聊聊對家庭、對教養的想法。

畢竟,職場最怕雙頭馬車,家庭亦然,倘若父母對教育教養不同調,孩子也會無所適從,先凝聚共識總是好的。

 

用專案管理精神,調度有限資源,提升執行力

林廣哲認為,日常教養的基本功,不外乎「以身作則」跟「機會教育」,若有問題時再思考解方。例如,對多數人來說,時間是很寶貴的資源,他也不例外,每天早上光是叫三個孩子起床、刷牙、整裝出門,就耗去不少時間,回家後又得盯著吃飯、洗澡、睡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有一天,他覺得這並非長久之道,便靈機一動,召集了家庭會議,「我說,我們來做專案吧!孩子們聽到,都很興奮,我開了個excel,邀他們一起想,每天從早到晚,有哪些事情該做、要在幾點做,把時間軸拉出來,做成了check list。」

「我還讓他們上網找圖,裝飾表格,例如在刷牙這一欄,就放個刷牙的小圖示,再把表格印出來,貼板子上;然後,我買了鬧鐘送他們,以後如果準時做好事,就在表上打個勾勾,很像在玩遊戲、破關。」

 

充分「賦權」,讓孩子更有自信、更願意負責

孩子起初只覺好玩,想蒐集勾勾、想獲得父母的讚賞,久了便養成負責任、自動自發的習慣了。整個過程,孩子開心、大人也開心,堪稱雙贏,用管理學的說法,是達成了「非零和效應」。

而且,過程中孩子會有成就感、會相信自己辦得到,如同被「賦權」(empowerment,也翻為「賦能」)。林廣哲補充,每當孩子碰到問題來找他時,他總是會先請孩子想一想、問問孩子有沒有什麼辦法,就是希望孩子試著練習解決問題,從中發現「我是可以的」。

他也不怕孩子受挫或犯錯,「這大概是受我爸影響,他跟我媽都是難民,所以特別在乎我們是如何面對逆境的,以前像成績不好啊、搭飛機錯過轉機啊,他也不罵人,就只淡淡的說『很好啊』,然後要我們去想,從中學到了什麼,下次怎樣做更好。」

 

不要變成孩子的神,也不要把孩子當神

家庭中的成員,各有角色與職責,為所當為,「不要變成孩子的神,也不要把孩子當神。」林廣哲強調。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維持日常運轉的同時,也別忘了家的意義,是愛,是與家人同在。林廣哲舉例,他讓孩子養成自動自發、做好份內事的習慣,除了希望孩子學會負責,還希望「把24小時放大」,因為一天就是24小時,若能更高效的處理好種種生活任務,就有更多時間能跟彼此相處。

每週二晚餐後,他們全家會聚在一起,聊聊天,大家輪流分享最近的生活大小事,說說對彼此的感謝;他也會特意安排,輪流帶三個孩子出去外面吃飯,或跟太太來場小約會,「車子都需要保養了,家人間的感情當然也要保養。

「說了那麼多,其實家裡這三個,也會打打鬧鬧、一直吵架、不斷告狀,我也會累、也會煩、也會想生氣…但,還是覺得挺幸福。」身為典華CEO,他是幸福的推手,作為林家三寶爸,則是幸福實踐者,而最重要的是,幸福是由自己定義的。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多聊天才能教出有想法的孩子!名師呂捷:重視家人相處,再忙也不敷衍小孩

蔣偉文分享實踐正向教養心得,育兒不生氣秘訣:改變認知很重要!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卡內基創辦人黑幼龍的「慢養哲學」:爸媽做到這件事才是孩子一生最需要的!

 

合作網站/#未來Family

#教養 #未來Family #爸爸 #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