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一下會更好!專家提供8個適合「內向小孩」的教養方法,與其改變他不如陪他一起找到舞台~

1 / 1

許多爸媽擔心,內向孩子將來沒有競爭力。因為外向的似乎人比較大方、主動積極、朋友多,較容易成功。其實,安靜就是力量,內向小孩愛思考、穩定自律,許多成功者都屬於內向型的人!專家建議父母,了解孩子的特質,「做孩子的伯樂,只要幫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就好。」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ACphoto)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家有內向的小孩,許多爸媽內心都暗自焦慮,到底要不要想辦法讓孩子變得外向一點,這麼內向以後會不會沒有競爭力呢?將來要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呢?

一般認為,外向的人比較大方、主動積極、說話很有趣,很多人想跟他們交朋友。《安靜就是力量》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指出,「我們生活在一種『外向理想』的價值系統中,大家都認為理想的自我形象是合群、有主導能力,並且在聚光燈下如魚得水的。」

外向父母對內向兒容易恨鐵不成鋼

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爸媽不免希望孩子能夠主動積極、活潑大方一點、見人能主動打招呼。當性格外向的父母遇到性格內向的孩子時,尤其會「恨鐵不成鋼」。《內向心理學》作者瑪蒂‧蘭妮(Marti OlsenLaney)指出,「外向父母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便會有許多擔憂,」例如:爸媽想要快速地完成事情,孩子做事慢吞吞;爸媽喜歡外出走走,小孩卻寧可宅在家;孩子在做出任何決策前需要先消化訊息,惹得爸媽抓狂:「可不可以快點做決定!」

每個孩子的個性是外向還是內向,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諮商心理師邱永林認為,當爸媽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當孩子的伯樂,欣賞孩子的特質和特長。」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邱永林的大兒子為內向者,擅長思考、書面表達能力明顯比語言表達好,邱永林說:「我知道他將來可能有一點吃虧,因為別人不可能等你準備好了,才讓你表現。」

但邱永林不致於太擔心,「不管孩子是哪種個性特質,只要幫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就好。」邱永林表示,很多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都是內向者,「像是核能電廠的設計不可能是外向者設計的,內向者會深入一個領域、不斷地挑戰自己。」

內、外向雖然是天生的差異,但後天的環境和教養方式,也會形塑孩子的性格。爸媽與其耗盡心力、想盡辦法讓內向孩子變得外向,不如學會欣賞孩子內向的特質,掌握適合他們的教養方法,讓孩子發揮內向的優勢:

 

方法1. 了解且尊重孩子的底限,陪伴他面對新事物

家有內向孩子,爸媽最常見的困擾是,到陌生環境孩子躲在爸媽身後、不肯和人打招呼,常招來「小孩沒禮貌,大人都沒在教」的批評。

諮商心理師陳儀安建議,家長第一步先接納孩子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他就是比較內向。當爸媽叫孩子不要那麼彆扭、表現大方一點時,某種程度是把自己的焦慮放在孩子的身上,擔心自己被評價「不會教小孩」。

陳儀安表示,如果爸媽可以保持輕鬆的狀態,向孩子示範如何和人互動,孩子就會慢慢去適應。「當然孩子的確要懂禮貌,爸媽可以教他下次如何和人打招呼,」像是揮揮手、點點頭或是說「嗨」都可以。

蘇珊‧坎恩在《安靜就是力量》中指出,「對內向小孩來說,父母最大的協助就是陪伴他們面對新的事物。」當爸媽陪孩子接觸新的人事物時,讓他知道,他的不安全感是很正常的,同時也讓他知道,新事物沒有什麼好怕的。最重要的是,「尊重他的限度,就算他們接受範圍真的很小,也要尊重。在這樣的教養方式底下,小孩比較容易產生自信。」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內向孩子有時可能也想表達善意,但不知道如何踏出第一步。邱永林指出,有時是孩子不知道怎麼稱呼對方,大人可以幫孩子搭一座橋,告訴他怎麼稱呼、這個人和孩子有什麼關係,如:你小時候阿姨有抱過你,你的遙控汽車是叔叔送的喔。當孩子很小聲的打招呼,這時大人就不要再為難孩子,硬逼他大聲一點了。

 

方法2. 順著孩子的天性, 提供替代方案

陳儀安強調,面對內向的孩子,爸媽可以試著引導,但切忌強硬地改變孩子的個性,期待他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例如:當孩子正享受獨處的時候,硬要孩子去加入別人、跟大家一起玩,打斷他正在做的事、擾亂他的思考模式;孩子不敢和人打招呼,你卻要他大聲的說出自己的名字。

陳儀安建議爸媽,順著孩子的天性,提供孩子不同的替代方案,引導他在能力可達的範圍內嘗試看看。例如:揮揮手,讓阿姨知道你向她打招呼。「爸媽不要只拿單一的標準或行為,要求孩子,」陳儀安說,「如果大人自己都沒有任何彈性,那如何期望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保有彈性呢?」

 

方法3. 等他一下,會更好

內、外向者的大腦神經傳導路徑不一樣,內向者使用較長的乙醯膽鹼,因此,內向孩子的思考時間比較長、反應速度比較慢。

陳儀安表示,內向孩子有自己的反應節奏,當外在環境一直不斷催促,或是要求積極表現的時候,他們會很緊張焦慮,表現不好。當負向的經驗不斷出現後,他們的表現也會真的愈來愈差。

陳儀安指出,有些外向父母的行動和思考都很快,很難接受孩子很慢。但父母愈急,孩子快不起來、愈容易出錯,大人小孩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孩子畢竟是孩子,他一定做得沒有大人好,不如大人的期待,」陳儀安說,這是孩子給父母的練習功課,「請你等一下孩子,當你慢下來,你會發現其實不需要那麼急。」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方法4. 和孩子聊聊他的想法和感覺

瑪蒂‧蘭妮在《發掘內向孩子的優勢》中指出,「幫助內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概念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缺少跟他人分享的經驗,內向孩子將無法學會如何重視、相信和管理他們的內心世界。如果內向孩子有機會跟其他孩子一起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感覺,就比較不會覺得孤單。」

「珍惜內向孩子的內心世界,跟他聊聊你的想法和感覺,問問他的回應和想法,切記要適時停頓,他才會有充足的空間呼吸和回應。」

 

方法5. 事先預告及模擬演練

因為內向者適應的時間較長,因此,要到新環境之前,事先預告、讓他知道接下來可能是什麼情況、發生什麼事,及早做好準備,就顯得格外重要。陳儀安舉到別人家作客為例,讓孩子知道阿姨家有小狗和弟弟,問問他「你等一下想怎麼樣和阿姨打招呼呢?」也可以和孩子模擬演練怎麼做。

蘇珊‧坎恩在《安靜就是力量》一書寫到,儘量早一點抵達,孩子才不會一下子突然要面對很多人,「小孩會覺得是別人慢慢加入他的空間,如果比較晚到,他會覺得自己好像要打入別人的團體。」

另外,爸媽若想要孩子學到如何與人互動,「不要讓孩子聽到你說他很害羞內向,否則他就會相信你貼的這個標籤。」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方法6. 漸進式突破社交障礙

內向孩子對新的人事物會感到不安,爸媽在鼓勵孩子向外探索時不宜太躁進,最好能放慢速度。以參加營隊來說,陳儀安建議,可以先從社團開始,接下來是半天的營隊,而後參加整天的,最後再挑戰過夜的營隊,「不要一下子就把他丟到要過夜的營隊,以為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結果卻把他嚇壞了。」

當孩子成功突破內心的恐懼,擁有成功的經驗之後,以後他就有信心多做些嘗試,肯定自己。

 

方法7. 保留孩子沉澱的時間和空間

陳儀安指出,內向者在家相對放鬆,不像在外面需要時時觀察環境;在家裡幫孩子創造一些私人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讓他們重新充電。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外向的孩子在家也需要沉澱的時間和空間。

陳儀安解釋,外向孩子在外面接受許多的刺激,沒什麼時間消化整理,所以回家之後很容易發脾氣、情緒不好,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暫時隔絕外界過多的刺激,好好放鬆沉澱。

 

方法8. 儘量給孩子多元的刺激

不管內、外向的孩子,都需要多元的刺激。陳儀安指出,內向孩子的適應度原本就低,如果讓內向孩子一直宅在家,沒有提供多一點的刺激的話,孩子的適應會顯得更慢。「內向者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容易焦慮不安,不願意踏出去或是表達意見;適應,需要練習。」

陳儀安諮詢的個案裡,也有本來很外向的孩子,因為刺激量少、和外界連結的經驗不太好,漸漸變得不知道怎麼交朋友,再加上接觸3C,刺激他獨處的時間變長,孩子變得不想和人有連結了,個性從外向變成「假內向」,值得家長注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孩子不擅交友、爸媽擔心被孤立?名師傳授4心法,養出「好人緣體質」

孩子說話太直白,是「誠實」還是「白目」?心理師分享3招引導孩子好好說話

孩子愛哭又難搞不是被寵壞!用6個方法讀懂高敏孩子,將高敏感變成優點

 

合作網站/#未來Family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個性 #內向 #害羞 #小孩 #教養 #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