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愈罵愈擺爛?爸媽別再無效怒吼!資深心理師教你3招降火理性溝通

1 / 1

防疫宅在家,每天都好想罵人?明知罵人無用,卻常忍不住暴怒?孩子還愈罵愈皮、愈罵愈天兵?專家建議,不妨參考以下這9個提醒,下次「牙起來」、想罵人時,至少「火勢」不會過於兇猛。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shutterstock)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情緒狀況擁有很大的力量,不僅主宰了關係品質,也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自我價值、自我認知等;在被孩子惹毛,很想破口大罵時,如何冷靜下來,與孩子理性溝通,儼然已是當代父母的必修課。

儘管愈來愈多父母體認到這點,但,人都難免有理智線斷裂時,情緒來時怒罵發火、事後又後悔自責,是父母們都有過的經驗。專家強調,調節自身的情緒、理性應對孩子,其實是種「可練習的親職技能」,而且還會熟能生巧、愈練愈好。

 

》平常有空時,請想一想這3件事情

關於「想罵孩子」,台灣第一家心理諮商所–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提示了三個思考面向: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一、想一想自己的生氣,從何而來

同樣一件事,可能A父母不會怎樣,B父母卻會生氣。從事諮商工作逾20年的莫茲婷舉例,孩子打翻水時,有些父母覺得擦一擦就好,也有些父母會暴怒。

父母要先理清楚「我在氣什麼」,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氣的東西跟什麼「需求」有關,例如是有「愛乾淨的需求」,孩子弄髒東西時自己就生氣嗎?或是有「在乎別人眼光的需求」,擔心別人覺得自己沒有教好孩子嗎?

也可能是有「休息的需求」,莫茲婷直言,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當孩子做啥事都很容易引爆父母的情緒時,或許就只是需要放鬆。父母要自覺自己為何生氣,不光是表象的事情,還要去正視背後真正的需求。

 

二、想一想自己,常在什麼時候生氣

人們大多有固定的「生活劇本」,會被孩子惹毛的場景常是重複的。莫茲婷舉例,在家庭中,火藥味最重的時刻常是平日早上,因為趕著上學、上班,如果孩子慢吞吞、愛拖拉,父母就容易發火。

既然這是常發生的狀況,那就好好面對,例如做生活流程的優化,避免令人發火的情況出現;父母也要記得,下次早上想發火時,先緩緩,別急著開戰場,等到時間充裕時再來好好處理。

 

三、別忘了「非語言訊息」的威力。

有些父母在暴怒時可以忍住不大罵,臉上的表情、身體的姿態等等卻很難忍。可能大人只是輕輕嘖一聲、或是翻個白眼、甚至純粹冷處理,但孩子都會感受到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莫茲婷強調,「非語言訊息」對孩子的傷害,常常比語言訊息更深,她碰過不少個案,長大以後,還記得當年父母親不悅的表情、心中仍有創傷。父母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只靠壓抑。

 

》火氣上來時,降溫3招式

招式一:深呼吸

莫茲婷指出,研究顯示,情緒湧現時,如果能撐過90秒,就能有效降低情緒張力與衝動反應。想發怒時,可以和緩地做腹式呼吸。

父母可以邊深呼吸邊告訴自己:「這件事情,是可以處理的。」莫茲婷觀察,人會生氣,常是因為覺得無助、無力,忘記「事情是有方法的」,可以適當運用這類自我增能的語言,做自我暗示。

 

招式二:離開現場

若事發當下父母很累,或還沒想好該如何處理,不妨先離開現場,莫茲婷說,這叫「凝固法」,先把事情凝固起來,之後再打開來。

離開現場也是有技巧性的。她舉例,如果大叫「我不理你了」就走掉,這也是一種離開,但會讓孩子覺得被責備、被丟棄,並不恰當。

可以說:「這件事情很重要,我很在乎。現在我要去休息一下,再找時間跟你處理。」重點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不了了之,只是再找適當時間討論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也可以說:「我現在很生氣,我怕會說出氣話,再找時間跟你談。」

每個人都有情緒,父母理性表達情緒,也是種示範,讓孩子明白情緒是可以表達出來的,重點在於表達的適切性,而非淪於指責。

離開現場之後,該何時回來?莫茲婷說,有兩個原則,第一是父母身心準備好了,例如睡飽了、血糖恢復了、有力量了;第二是父母針對問題,心裡有底了,例如找人討論過了、沙盤推演過了,有方向、知道怎麼處理,再來處理。

 

招式三:「表達➝提醒➝處理」三階段因應法

如果不方便離開現場,或就是很想當下處理,莫茲婷建議,可試著運用「三階段法」來因應。

第一階段是「表達」。孩子惹父母生氣的事情,有很大宗是「明明約定好了,卻控制不住,沒照約定的做」,例如幾點要洗澡、要關電視,或要記得收玩具等等。父母火氣上來時,可以向孩子作表達,把約定再說一次,這種方式也叫「我訊息」表達法(I-Message),它包含三層面:事實、感覺、希望

以孩子拖延、一直不去洗澡為例,如果我們的反應是:「你再不去我就修理你!」,這不是合宜的表達。好的表達方式應該是:「我看見你還坐在這裡玩玩具(事實),我覺得很不開心(感覺),請你現在就去做該做的事情(希望)。」

告訴孩子「現在就去做該做的事情」,有時,孩子可能真的忘記了,若表達有效,孩子做了,父母就不用發怒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倘若孩子說:「好啦,再等一下。」那父母得再追問:「要等多久?」問出具體的答案,例如要再等十分鐘。假如時間到了,孩子卻繼續拖,那就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叫「提醒」,要孩子馬上去做該做的事,是再次的提醒,也是較強烈的訊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在乎與堅持,絕不能混水摸魚或不了了之。莫茲婷說,提醒時別「隔空喊話」,要走到孩子面前(行動一), 拉著他的手(行動二), 注視他的眼睛,同時也要他注視你的眼睛(行動三), 然後用很堅定的口吻告訴他(行動四): 「你答應我三次,但是都沒有去做,我覺得不被尊重,請你告訴我原因,否則請你立刻去做!」」假若過一小段時間,孩子依然故我,就進到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是「處理」處理不是打罵,而是慎重地跟孩子深談,聊聊為何他該做的事情沒做到;假如孩子態度不好,也可以處理,但莫茲婷提醒,態度問題是否該處理,得看孩子的年齡與狀態,例如青少年因為賀爾蒙不平衡、情緒常怪怪的,可視情況先放掉態度問題。

處理時,先別假定「孩子是故意的」,可以問問他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以至於他這件事情做不好、做不完;比如說,孩子沒有完成功課這件事,可能是因為碰到問題、卻不會求助,或因為對自己沒信心,莫茲婷說,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原因,再給予協助。

 

》發火後,記得做這3項事後處理

再有自覺的父母也難免暴怒,不小心失控後,可以做些事後處理:

1、同理孩子在當下的感受。先問問孩子對爸媽行為的反應,會感覺害怕、或委屈、或生氣嗎?

2、為剛剛發生的行為道歉。莫茲婷示範,可以說:「媽媽太累了、太氣了,剛剛沒有控制好,要跟你說對不起。」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3、重申父母的想法。例如,可以跟孩子說:「你玩具很多天都沒收,我提醒你很多次了,你還是沒收,最後我就受不了,『我希望』以後如果提醒你,你可以趕快收好。」

莫茲婷提醒,父母永遠要記得,再生氣講話也要有邏輯、也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合作網站/#未來Family

#情緒 #教養 #未來Family #管教 #親子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