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過多玩具」對小孩發展有礙!德國幼教名師:玩具極簡讓孩子學會感恩

1 / 1

大人疼小孩,本是天經地義,但如果太常透過物質來傳達寵愛、買太多玩具送孩子,恐怕會有反效果。在德國幼兒園任教多年的莊琳君分享,近來德國幼教圈在推廣的「玩具極簡」概念,好處不少,值得父母們參考。

(圖片來源:未來親子/shutterstock)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現在的孩子,常是玩具多多,甚至爆量,雖然這個情況看似尋常、無害,但其實是有可能在無形之中帶來負面影響的。

擁有英國教育心理學碩士的莊琳君,在德國漢堡的國際雙語幼兒園任教近十年,近年來還擔任教務長,她觀察,其實德國的父母跟台灣的父母一樣,每逢耶誕節或生日等等,都會送孩子禮物,不少德國家庭也是玩具滿滿。

「愛孩子是種本能,大人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本是人之常情,但玩具愈多,並不代表孩子獲得的愛就愈多,」莊琳君直言,事實上,過多的玩具,可能會讓孩子容易分心、三分鐘熱度,不但對專注力的發展有礙,也會影響創造力,還讓孩子不容易學會感恩惜物

觀察到玩具過多的壞處,德國幼教圈近來頗為盛行「玩具極簡」、甚至「無玩具」,有意識、分階段的將玩具減量,希望孩子們能玩得更深入、更專注,不必依賴太多外在物質,也能自在開心;在台灣已經出版過多本暢銷書的莊琳君,近期再推出新作《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已有研究發現,送太多禮物給孩子確實不妥

莊琳君分享,已經有相關研究指出,大人毫無節制的送禮物給孩子,會讓孩子長大後比較容易衝動性消費,甚至可能沉迷賭博、藥物成癮等等。

德國幼兒園的「無玩具日」,就是是由政府的公共衛生研究人員發起的,發起者發現,很多成年人之所以抽菸、暴飲暴食、沉迷購物或網路等成癮行為,多半跟童年的生活經驗有關。

成癮行為的產生,大多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情緒壓力,「無玩具日的立意,就是讓孩子正面迎戰無聊的感受或其他負面情緒,練習靠自己紓解壓力,擁有自我療癒的能力。」

 

「玩具多」不如「會玩」,引導孩子玩出創造力

當孩子玩具太多時,常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每樣玩具都玩不到十分鐘,換來換去,根本沒有專心的、投入的玩;第二種則是手邊沒有玩具時,就不知道怎麼辦了,或即使手邊有玩具,也沒辦法一個人獨自玩耍,一定要人陪。

莊琳君直言,「玩」也是種能力,也需要學習的,大人與其一直添購新玩具給孩子,不如引導孩子練習玩出樂趣。

當孩子頻頻分心、續航力不足時,大人可以適時的給孩子一些任務,例如孩子堆積木一會兒就膩了,可以請孩子挑戰堆更高,或堆出特定形狀;畫圖幾筆就不畫了,也可以請孩子試著把畫面塗滿,或用更多色彩等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除了引導孩子變化更多玩法、愈玩愈有創意之外,也要留意孩子身處的環境能否專心,例如別一邊開著電視、一邊玩玩具,也別一次拿太多玩具出來,盡量降低干擾因素。

 

加深孩子與現有玩具的羈絆,學會愛物惜福

玩具極簡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加深孩子與每個玩具的羈絆,學會愛物惜福。莊琳君坦言,現在的孩子都很受到寵愛,「平常大人要教孩子說聲『謝謝』,很簡單,但若要孩子在心底真的體悟到什麼是『珍惜』,很難。

她建議,倘若真有需要幫孩子添購玩具,就得選質量好的、耐玩的,比較不容易壞,也別孩子想買什麼玩具、就買什麼玩具,長期送禮過多、物質化的寵溺,如同過度餵食孩子一樣,並無益處。

當然,想要教會孩子一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身教,大人先從自身做起,對於周遭物品珍惜、善用,這種態度便會影響孩子。

莊琳君強調,玩具極簡或無玩具運動,就是要讓孩子察覺到無聊感,並自己想辦法去適應、克服這種感受,減少對外在刺激的依賴,調節自我情緒,以此深化孩子自給自足的快樂能力。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合作網站/#未來Family

#未來Family #極簡 #玩具 #禮物 #育兒 #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