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CHILL 打卡吧~斯洛維尼亞 TAG:Slovenija

1 / 1

簡介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語:Republika Slovenija),通稱斯洛維尼亞斯洛維尼亞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中東歐,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國家。西鄰義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羅埃西亞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2],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比安納為首都及最大城市[8]。該國雖然是中歐國家,但是在歷史和文化上深受南歐義大利東南歐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影響,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6月25日獨立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現長期居於斯拉夫國家中人均GDP最高的國家。

Slovenia (/sloʊˈviːniə, slə-/ (listen)[10][11]sloh-VEE-nee-əSlovene: Slovenija[slɔˈʋèːnija]),[12]officially 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Slovene: Republika Slovenija (help·info),[13]abbr.: RS[14])

是中歐國家。西面與義大利接壤,北部與奧地利接壤,東北部與匈牙利接壤,東南部與克羅埃西亞接壤,西南與亞得里亞海接壤。斯洛維尼亞大部分是山區和森林,佔地20,271平方公里(7,827平方英里),人口210萬(2,108,708人)。斯洛維尼亞人佔該國人口的80%以上。斯洛維尼亞語是南斯拉夫語,是官方語言。斯洛維尼亞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斯洛維尼亞沿海地區和朱利安阿爾卑斯山除外。 亞地中海氣候延伸到迪納裡克阿爾卑斯山的北部延伸,向西北-東南方向穿越該國。 西北部的朱利安阿爾卑斯山氣候高山。在潘諾尼亞平原東北部,大陸性氣候更加明顯。 盧布林雅那是斯洛維尼亞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地理位置靠近該國中部。

斯洛維尼亞歷來是斯拉夫語、日耳曼語和羅曼語語言和文化的十字路口。它的領土是許多不同國家的一部分: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加洛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匈牙利王國、威尼斯共和國、拿破崙第一法蘭西帝國的伊利里亞省、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1918年10月,斯洛維尼亞人共同建立了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家。1918年12月,他們與塞爾維亞王國合併為南斯拉夫王國。二戰期間,德國、義大利和匈牙利佔領並吞併了斯洛維尼亞,一小部分地區移交給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這是一個新宣佈的納粹傀儡國家。1945年,它再次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戰後,南斯拉夫與東方集團結盟,但在1948年鐵托-斯大林分裂後,它從未簽署《華沙條約》,並於1961年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1991年6月,斯洛維尼亞成為第一個從南斯拉夫分裂出來併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是一個發達國家,高收入經濟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很高。基尼指數將其收入不平等列為世界上最低的。它是聯合國、歐洲聯盟、歐元區、申根區、歐安組織、經合組織、歐洲委員會和北約的成員。

斯洛維尼亞的名字在斯洛維尼亞和其他南斯拉夫語言中的意思是“斯洛維尼亞人的土地”。 因此,它是斯拉沃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拉維亞這兩個詞的同源詞。 斯拉夫本身的詞源仍然不確定。

重建的自稱*Slověninъ通常來自slovo“單詞”,最初表示“說(同一語言)的人”;即相互理解的人。 這與表示德國人的斯拉夫語單詞形成鮮明對比,即*němьcь,意思是“沉默、沉默的人”(來自斯拉夫語*němъ“mute, mumbling”)。 Slovo“單詞”和相關的slava“榮耀,名聲”和slukh“聽到”一詞源於原始印歐語詞根* *lew-“被說,榮耀”,與古希臘語κλέος(kléos“名聲”)同源,如Pericles的名字,拉丁語線索“被稱為”,英語響亮。

現代斯洛維尼亞國家起源於1944年2月19日舉行的斯洛維尼亞民族解放委員會(SNOS)。 他們正式將該州命名為南斯拉夫聯邦聯邦斯洛維尼亞(Federalna Slovenija),這是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單位。 1946年2月20日,斯洛維尼亞聯邦更名為斯洛維尼亞人民共和國(Ljudska republika Slovenija)。它保留了這個名字,直到1963年4月9日,它的名字再次改為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維尼亞語:Socialistična republika Slovenija)。1990年3月8日,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從其名稱中刪除了字首“社會主義”,成為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直到1991年6月25日,它一直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盧布爾雅那 #Ljubljana

盧比安納標準斯洛維尼亞語:Ljubljana[ljuˈbljàːna] ( 聆聽);普雷克穆列斯洛維尼亞語:Lüblana[lybˈlaːna])是斯洛維尼亞首都、最大城市,也是盧比安納城市區的行政中心。面積163.8平方公里,人口約29.3萬(2019年統計)。

盧比安納是斯洛維尼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該市是斯洛維尼亞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國會和總統的駐地。由於交通聯繫、產業集中、科研機構和產業傳統等方面的優勢,該市在斯洛維尼亞得以擁有首席經濟地位。

盧比安納地處阿爾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風景宜人。城市的建築氛圍明顯受到了來自奧地利義大利的強烈影響,位於河畔的市中心地帶,遍布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古老建築與橋梁,高地上始建於中世紀的城堡則俯瞰整個古城。盧比安納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在反傳統的青年人中頗有影響。

盧布林雅那(也被稱為其他歷史名稱)是斯洛維尼亞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它是該國的文化、教育、經濟、政治和行政中心。

Via@mariejuliega

在古代,該地區矗立著一座名為埃莫納的羅馬城市。盧布林雅那本身在12世紀上半葉首次被提及。 它位於亞得里亞海北部和多瑙河地區之間的貿易路線中間,是卡尼奧拉的歷史首都,哈布斯堡王朝中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部分之一。從中世紀開始,它一直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直到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 二戰後,盧布林雅那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一部分的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 該市一直保持這一地位,直到1991年斯洛維尼亞獨立,盧布林雅那成為新成立的國家的首都。

Via@nobuhiro1912

盧布林雅那這個名字的起源尚不清楚。 在中世紀,河流和小鎮也以德語名稱Laibach而聞名。 直到1918年,這個名字一直作為地名正式使用,在普通語音和官方使用中,它仍然作為德國外來語地名頻繁使用。 這座城市在義大利語中被稱為Lubiana,拉丁語:Labacum和古代的Aemona。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最早的德語名稱證明是1144年,斯洛維尼亞形式的最早證明是1146年。 後者的希臘形式,Λυπλιανές(Lyplianes),在10世紀的來源Gregentios的生活中得到證實,該片在6世紀將其定位在阿瓦爾人的國家。 生活的這一部分是基於征服774年後不久寫的義大利北部來源。

Via@ma_.non

對於大多數學者來說,問題在於如何將斯洛維尼亞人和德語的名字聯絡起來。 2007年,萊頓大學語言學家Tijmen Pronk是印歐語言學和斯洛維尼亞方言學比較專家Tijmen Pronk的支援斯拉夫ljub-“愛,喜歡”的起源是最有可能的。他支援這樣論點,即河流的名字源於定居點的名字。語言學家Silvo Torkar專門研究斯洛維尼亞人的個人和地名,認為盧布林雅那這個名字來源於Ljubija,這是流經它的盧布林雅尼察河的原始名稱,其本身源自古斯拉夫男性名字Ljubovid,“可愛的外觀”。 他聲稱,萊巴赫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德國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的混合體,源於相同的個人名字。

Via@comestareizen

#斯內齊尼克山 #Snežnik

Snežnik (pronounced [snɛˈʒniːk]Slovene: Snežnik, Croatian: Snježnik, Latin: Mons Albus, Italian: Monte Nevoso, German: Krainer Schneeberg)是一個廣闊的喀斯特石灰岩高原,面積約 85 平方公里(33 平方英里) 迪納里克阿爾卑斯山。 它也可以被視為朱利安阿爾卑斯山的南部延伸。 高原的主要部分在斯洛文尼亞,而南部延伸到克羅地亞並連接到戈爾斯基科塔爾山區。

#穆爾斯卡索博塔 #Murska Sobota

穆爾斯卡索博塔斯洛維尼亞語:Murska Sobota、匈牙利語:Muraszombat、德語:Olsnitz)是斯洛維尼亞東北部的一個城市,也是穆爾斯卡索博塔城市區的行政中心,毗鄰奧地利匈牙利。面積14.5平方公里,20202年人口11,107人。

Murska Sobota (pronounced [ˈmúːɾska ˈsóːbɔta](listen),[1] Slovenian abbreviation: MS[məˈsə̀];[1]German: Olsnitz;[2]Hungarian: Muraszombat[2]) 是斯洛文尼亞東北部的一個小鎮。 它是穆爾斯卡索博塔市的中心,靠近 Prekmurje 地區的穆拉河,是地區首府。

官方稱該鎮為Murska Sobota,儘管非正式地,它通常被居民簡單地稱為Sobota,來自斯洛維尼亞其他地區的人簡單地稱為Murska。該定居點於1297年在書面檔案中首次被證明為Belmura(1348年為Murazombatha,1366年稱為Murazumbota)。該鎮的傳統德語名稱是Olsnitz,它源自斯洛維尼亞的舊名字Olšnica。 現代斯洛維尼亞名字是匈牙利名字Muraszombat的翻譯,Muraszombat是該鎮的官方名稱,直到1919年。 在匈牙利語中,szombat的意思是“星期六”,指的是該鎮每週在那天舉行集市的做法。 Murska Sobota是匈牙利王國瓦斯縣的一個區(匈牙利語:járás)城鎮,直到1918年。 它與普雷克穆列的大部分地区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1年到1944年被匈牙利吞併。 1944年至1945年間,它被納粹德國佔領,1945年5月被蘇聯軍隊俘虜。 它也是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下的Balatin Sanjak的一部分,在卡洛維茨條約之前,Balatin Sanjak最初屬於Budin Eyalet,後來屬於Kanije Eyaleti。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馬里博爾 #Maribor

馬里波爾斯洛維尼亞語:Maribor;德語:Marburg an der Drau,意為「德勞河畔馬爾堡」)位於斯洛維尼亞德拉瓦河畔,是該國第二大城市,也是馬里波爾城市區的行政中心。

Via@labodekbeli

該市屬於南史泰利亞,原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領地。該區與奧地利接壤 一戰之前,該城市中80%人口為德意志人,20%為斯洛維尼亞人,整個城市由德意志人控制;德意志人主要聚居在該城中和附近的小城鎮內,斯拉夫人聚居在周邊的鄉村里。一戰之後未經全民公投隨著南史泰利亞被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占領;期間還爆發了斯洛維尼亞民兵對德意志居民和平示威的槍殺,稱為「馬爾堡的血腥周日」。之後,該地德意志人被被強制進行斯拉夫化,德意志人的學校、俱樂部、各種組織被南斯拉夫當局強制關閉;大批德意志人搬離該市撤到新的奧地利境內。截止到1930年代,該市德意志人尚占25%。1941年德國入侵南斯拉夫之後,南史泰利亞(包括馬爾堡)、卡尼奧拉,南卡林西亞三個地區重新回歸德國;期間希特勒在馬爾堡市政廳發表演說,宣布三個地區回歸德國,受到當地居民熱烈歡迎。二戰之後,該地重新劃歸南斯拉夫,大部分德意志人遭到驅逐;未來得及逃走的老弱婦孺和兒童則被送入勞改營。

Via@an_eye_detail

馬爾堡在戰後發展為斯洛維尼亞北部重要的工業和文化城市,2012年還被定為歐洲文化之都

Maribor (UK/ˈmærɪbɔːr/MARR-ib-orUS/ˈmɑːr-/MAR-, Slovene: [ˈmáːɾibɔɾ](listen), German:[ˈmaːʁiboːɐ̯](listen); also known by other historical names)是斯洛文尼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下施蒂利亞州傳統地區最大的城市。 它也是馬里博爾市的所在地、德拉瓦統計區和斯洛文尼亞東部地區的所在地。 馬里博爾也是斯洛文尼亞東部的經濟、行政、教育和文化中心。

馬里博爾於 1164 年首次被提及為城堡,1209 年為定居點,1254 年為城市。與大多數斯洛文尼亞民族領土一樣,馬里博爾一直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直到 1918 年魯道夫·梅斯特 (Rudolf Maister) 和他的手下為該國占領了這座城市。 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然後加入塞爾維亞王國,組成南斯拉夫王國。 1991 年,馬里博爾成為獨立的斯洛文尼亞的一部分。

馬里博爾與葡萄牙城市吉馬良斯一起被選為 2012 年歐洲文化之都。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Maribor在歷史資料中被證實為Marpurch,大約在1145年(後來是Marchburch、Marburc和Marchpurch),是中古高地德遊行“march(邊境)”+burc“堡壘”的複合體。 在現代,該鎮的德語名稱是德勞河畔馬爾堡(發音為[ˈmaʁbʊʁk ʔan deːɐ̯ ˈdʁaʊ̯];字面意思是“德拉瓦河上的馬爾堡”)。

斯洛維尼亞名字Maribor是由Stanko Vraz於1836年創造的人造斯洛維尼亞化作品。 Vraz本著伊利里亞主義的精神,透過與勃蘭登堡這個名字進行類比來創造這個名字(參見 Lower Sorbian Bramborska)。 在當地,該鎮在斯洛維尼亞被稱為Marprk或Marprog。 25年後,當Lovro Toman釋出一首名為Mar i bor的歌曲時,Maribor這個名字才被斯洛維尼亞人接受,給這個名字命名為斯洛維尼亞化合物Mar“關心”+我“和”+bor“為之奮鬥”。除了斯洛維尼亞和德語名稱外,這座城市在拉丁語中也被稱為Marburgum,在義大利語中被稱為Marburgo。

Via@swenglishman

#斯洛維尼亞格拉代茨#slovenjGradec

斯洛維尼亞格拉代茨斯洛維尼亞語Slovenj Gradec、德語:Windischgraz,更舊的寫法為Windischgrätz)是斯洛維尼亞北部的一個城市,也是斯洛維尼亞格拉代茨城市區的行政中心。面積5.60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7,249人。

Via@premogar

Slovenj Gradec (pronounced [slɔˈʋeːŋ ˈɡɾaːdəts](listen); German: Windischgrätz, after about 1900  Windischgraz)是斯洛維尼亞北部的一個城鎮。 它是斯洛維尼亞格拉德茨市的中心。 它是歷史悠久的施蒂里亞地區的一部分,自2005年以來,它一直屬於NUTS-3卡林西亞統計區。 它位於卡拉旺克山脈東端的米斯林賈山谷,馬裡博爾以西約45公里(28英里),盧布林雅那東北65公里(40英里)。

該鎮的教區教堂獻給匈牙利的聖伊麗莎白,屬於羅馬天主教馬裡博爾總教區。 它首次在1235年的書面檔案中被提及。 旁邊是一座獻給聖靈的哥特式小教堂,壁畫可以追溯到15世紀中葉。

1994年,一次考古發掘發現了據信施蒂里亞最古老的教堂的遺蹟,可以追溯到加洛林時期(9世紀下半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Via@visitslovenjgradec

斯洛維尼亞格拉德克美術館(斯洛維尼亞語:Koroška galerija likovne umetnosti)成立於1957年,位於鎮中心舊市政廳的一樓。 該畫廊在聯合國的贊助下,於1966年、1975年、1979年、1985年和1991年舉辦了國際美術展覽。 1997年的展覽“藝術家和城市環境”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和平信使城市的藝術活動。 2012年,Slovenj Gradec和Ptuj與歐洲文化之都Maribor合作。 因此,該畫廊舉辦了進一步的展覽,吸引了整個歐洲的關注。

#Celje#采列

采列斯洛維尼亞語Celje  說明·資訊德語Cilli匈牙利語Cille)是斯洛維尼亞的第四大城市,傳統地區下施蒂利亞的中心,也是采列城市區政府所在地。采列是一座典型的中歐城市,位於薩維尼亞河洛日尼察河沃格拉伊納河的匯流點。

采列城堡曾是斯洛維尼亞最大的防禦工事。

VIA@mr5travellingtheworld

Celje (pronounced [ˈtsɛ̀ːljɛ](listen), German: Cilli, German pronunciation:[ˈt͡sɪli](listen))是斯洛維尼亞第四大城市。 它是斯洛維尼亞傳統施蒂里亞地區的區域中心,也是塞列市(斯洛維尼亞語:Mestna občina Celje)的行政所在地。 採列鎮位於上採列城堡下方(407米或1335英尺),位於薩維尼亞河谷下游的薩維尼亞河、胡丁亞河、洛日尼察河和沃格拉伊納河的交匯處,以及連線盧布林雅那、馬裡博爾河、韋倫傑和薩瓦河谷中部的道路交叉口。 它位於平均海平面(MSL)以上238米(781英尺)。

在羅馬時期,Celje被稱為Celeia。 斯拉夫定居點期間或之後的名字的早期證明包括452年的Cylia、579年的ecclesiae Celejanae、824年的Zellia、1310年的Cilia、1311年的Cilli和1575年的Celee。 現代斯洛維尼亞Celje開發的原始斯洛維尼亞名字*Ceľe或*Celьje是從通俗拉丁語Celeae借鑑的。 這個名字起源於前羅馬,其進一步的詞源尚不清楚。在當地斯洛維尼亞方言中,Celje被稱為Cjele或Cele。 在德語中,它被稱為Cilli,在義大利語中被稱為Cilli或Celie。

#特爾伯夫列#Trbovlje

特爾伯夫列斯洛維尼亞語:Trbovlje發音:[təɾˈbɔ̀ːwljɛ] 聆聽);[3] 德語:Trifail[4]),是斯洛維尼亞的第九大城市,也是特爾伯夫列區政府的所在地。 它位於斯洛維尼亞中部薩瓦河谷薩瓦河左岸小支流的山谷中。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特爾伯夫列博物館(斯洛維尼亞語:Zasavski Muzej Trbovlje)有很大一部分專門介紹採礦歷史。[5]斯洛維尼亞工業樂團Laibach(英語:Laibach)也起源於此地。[6]

Trbovlje (pronounced [təɾˈbɔ̀ːwljɛ](listen);[3]German: Trifail[4]) 是斯洛維尼亞第九大城鎮,也是特爾博夫列市的所在地。 它位於斯洛維尼亞中東部薩瓦山谷中部薩瓦河左岸小支流的山谷中。

Trbovlje在1220年至1230年的書面來源中被證實為Trefeul(1265年至1267年為Trevůl和Trevol,1302年為Tiuella,1325年為Trifeul,1330年為Triueal,1424年為Triuel)。 這個名字是標準斯洛維尼亞語中的陰性複數名詞,但在當地方言中,它被拒絕為中性單數形容詞。 這表明這個名字來源於*Trěbovľe selo(字面意思是“Trěbo的村莊”),指的是這個地方的早期居民。過去,德語名稱是Trifail。

#克爾什科#Krško

克爾什科斯洛維尼亞語:Krško)是斯洛維尼亞的城市,也是克爾什科城市區的行政中心,位於該國東部,面積6.00平方公里,該地區自青銅時代有人類居住,全國唯一的核電廠在該城市東南面,2002年人口27,586。

Via@posetibalkan

Krško (pronounced [ˈkə́ɾʃkɔ](listen);[1]German: Gurkfeld[2])是斯洛維尼亞東部的一個城鎮。 它是克爾什科市的所在地。 該鎮位於薩瓦河上。 該地區分為傳統地區施蒂里亞(薩瓦河左岸的領土)和下卡尼奧拉(薩瓦河右岸的領土)。 整個市鎮現在都包含在下薩瓦統計區。

考古證據表明,該地區是在史前時代定居的。 沿著薩瓦河,許多青銅和鐵器時代的遺址以及羅馬發現顯示出持續的佔領。 中世纪後,該地區是哈布斯堡領地。 它受到了15世紀至17世紀奧斯曼帝國襲擊的影響。

Via@jostgantar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亂葬坑

Krško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的亂葬坑的所在地。 地堡彌撒坑(斯洛維尼亞語:Grobišče v zaklonišču)位於薩瓦河陡峭的右岸,市政總部對面,在Booričeva 4的房子以北50米(160英尺),學校遊樂場以南100米(330英尺)。 根據Krško警方的宣告,據信有100多名平民,其中大部分是克羅埃西亞人,在一個廢棄的掩體中被謀殺,掩體隨後被炸死。 位置已經準確定義,需要對現場進行調查

Via@cleojoosen

鎮中心的克爾什科教區教堂是獻給福音傳教士約翰的,屬於羅馬天主教新梅斯托教區。 它最初是一座15世紀末的建築,於1899年基本重建。第二個教區是該鎮南部的Videm-Krško教區。 它的教區教堂是獻給聖魯珀特的。 它建於1893年至1897年,採用新羅馬風格。 位於Stara Vas村(德語:Altendorf)的教堂,獻給聖米迦勒,屬於這個教區。 它建於1768年,以取代舊建築。薩瓦河右岸的教堂是獻給聖靈的,根據奧地利建築師約翰·內波穆克·福克斯的計劃建於1777年。

嘉布遣會修道院及其教堂位於薩瓦河右岸的鎮中心。 它建於1640年至1644年,並在其歷史上的各個階段進行了修改。

#新梅斯托#Novomesto

新梅斯托斯洛維尼亞語Novo mesto,意思為「新鎮」;德語:Rudolfswert 或 Neustadtl,亦作Neustädtl),是在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南部的一個城市,也是新梅斯托城市區的行政中心,與克羅埃西亞接壤。當地通常被認定是下卡尼奧拉經濟文化中心。在2006年4月7日,新梅斯托成為了天主教新梅斯托教區的所在地,該教區是盧布爾雅那總教區的下屬教區。

Via@kampadanes

新梅斯托是在1365年4月7日建立,創建者是哈布斯堡奧地利大公魯道夫命名四世。這鎮的原名是叫「Rudolfswert」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地利匈牙利帝國分裂之後, 這鎮就正式地被稱為「新梅斯托市」(「新鎮」之意)。

美國前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川普(Melania Trump)1970年就出生在此。

Via@sjoko_photography

Novo Mesto (pronounced [ˈnɔːʋɔ ˈmeːstɔ](listen); Slovene:Novo mesto;也被稱為其他替代名稱)是斯洛維尼亞東南部Novo Mesto市Krka河拐彎處的一個城市,靠近克羅埃西亞邊境。 該鎮傳統上被認為是歷史悠久的下卡尼奧拉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1365年,Novo Mesto在歷史資料中被證實為Růdolfswerde(1392年為Rudolfswerd,1419年為Noua Mesta)。德語名稱(在現代拼寫為Rudolfswerth)是個人名稱Rudolf和“島嶼、半島、水面土地”的複合,指的是奧地利公爵魯道夫四世,他在1365年授予該定居點城鎮權利。平行的德語名稱Neustadtl也在使用(1365年被證明為Newestat,可能是斯洛維尼亞名字的翻譯)。 1365年之前用於定居點的名稱未知。 斯洛維尼亞名字Novo mesto的字面意思是“新城鎮”;這樣的名字在歐洲很常見,通常指的是在舊城鎮被燒燬或以其他方式摧毀的地點建造的定居點。 從1865年到1918年,該鎮根據德語名稱在斯洛維尼亞正式命名為魯道爾福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奧匈帝國解體後,該市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並正式更名為Novo mesto。

Via@geoslovenija

Novo Mesto一直是音樂、文學和視覺藝術等各個領域的藝術創作中心。 轉折點是1920年9月名為Novo Mesto Spring的展覽,該展覽彙集了不同流派的藝術家,標誌著斯洛維尼亞前衛藝術的開始。

#克拉尼#Kranj

克拉尼斯洛維尼亞語Kranj、德語:Krainburg)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個城市,也是克拉尼城市區的行政中心。克拉尼為斯洛維尼亞人口第四多城市。位於首都盧布爾雅那西北20公里。克拉尼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市中心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建築。

Kranj (pronounced [ˈkɾàːn](listen), German: Krainburg[3])是斯洛維尼亞第三大城市,人口37,941(2020年)。 它位於盧布林雅那西北約20公里(12英里)。 克拉尼市政府和上卡尼奧拉傳統地區(斯洛維尼亞西北部)的中心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城市,擁有重要的電子和橡膠工業。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Via@ninalozej

Kranj在5世紀和670年的書面來源中被證實為Carnium(973年透過Chreinariorum,1050-65年透過actum Kreine,1065-77年在loco Chreina,1291年透過Chrainburch)。 斯洛維尼亞名字來源於斯拉夫語*Korn’ь,借鑑了古代晚期的浪漫Carnium。 與拉丁語地區名稱Carnia一樣,它來自被稱為Carnī(希臘語:Κάρνοι)的北義大利(凱爾特)部落。 該部落的名字可能來自凱爾特人的根源*karno-“山峰,山,一堆石頭”。該鎮的德語名稱是克蘭堡。卡尼奧拉歷史地區的名字是卡尼亞的拉丁語小形式。

St. Cantianus and Companions Parish Church

St. Cantianus and Companions Parish Church(Župnijska cerkev sv. 托瓦里舍夫的坎奇亞納)是克拉尼最大的教堂,也是克拉尼教區和執事會的所在地。它建於14世紀,面積為442立方米(15,600立方英尺)。 施工是由克拉尼伯爵委託建造的。

基塞爾施泰因城堡

主要文章:基塞爾施泰因城堡

這座城堡由Johann Jakob Khisl男爵建於16世紀中葉。 後來的所有者包括Moscon、Ravbar、Apfaltrer、Auersperg和Pagliaruzzi家族。 該建築於1952年由建築師Jože Plečnik在他晚年進行了翻修。 城堡花園目前被用作音樂會場所。

該市以其體育設施而聞名,包括足球、網球和籃球,以及該國最大的水上中心,該中心主辦了2003年歐洲男子水球錦標賽(與盧布林雅那一起舉辦女子比賽)。 一年一度的Teden Mladih(青年周)節和Carniola節非常受歡迎。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波斯托伊納#postojna

波斯托伊納(斯洛維尼亞語:Postojna;德語舊名:Adelsberg)是斯洛維尼亞的城鎮,位於該國西南部,距離第里雅斯特35公里,面積269.9平方公里,該地區自舊石器時代有人類居住,每年平均降雨量1,831毫米,2002年人口14,581。

  • 波斯托伊納溶洞

波斯托伊納溶洞是世界最長、最大溶洞之一。它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部喀斯特高原上,是當地一種十分機靈、沒有眼睛的火蜥蜴,俗稱「人魚」的藏身之地。洞長24千米,深入地下達200米。洞內套洞,有隧道相連,形成曲折幽深的山洞長廊。洞內到處是數不盡的石鐘乳和石筍,千姿百態,並有可容千人的大廳。洞內建有小鐵路和電動遊覽車,一個半小時的旅程包括兩次乘坐地下鐵和一段1.7公里沒有台階的斜坡。波斯托伊納溶洞東北距盧布爾雅那62公里。溶洞由地下暗流在石灰岩地層中歷經三百萬年溶蝕而成,深入地下達200米,現已闢為自然保護區[1]

Postojna (pronounced [pɔˈstoːi̯na](listen); German: Adelsberg,[2]Italian: Postumia) 是內卡尼奧拉傳統地區的一個城鎮,距離斯洛維尼亞西南部的裡雅斯特35公里(22英里)。 它是波斯托伊納市的所在地。

眾所周知,該地區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就有人居住,因為在波斯托伊納鎮附近發現了一個名為Betal Rock Shelter(Betalov spodmol)的洞穴定居點。 該鎮位於皮夫卡河上。 書面資料首次提到該定居點是在13世紀,並在1432年成為一個區。 它於1909年被宣佈為城鎮。

從中世紀晚期開始,它是卡尼奧拉公國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 它於1918年至1943年(名義上到1947年)由義大利統治,並作為Postumia成為的裡雅斯特省的一部分。

亂葬坑

在波斯托伊納有一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的亂葬坑。 松樹軸彌撒墳墓(斯洛維尼亞語:Grobišče Brezno v borovcih)位於波斯托伊納東南部,介於小特雷貝夫尼克山(Mali Trebevnik)和大特雷貝夫尼克山(Veliki Trebevnik)之間。 這是一個陡峭的天坑,裡面有身份不明的受害者的遺骸。

該鎮的教區教堂是獻給聖斯蒂芬的,屬於科佩爾教區。 在波斯托伊納市區,扎洛格村獻給先知丹尼爾的教堂和鎮公墓獻給聖拉撒路的小教堂也屬於這個教區。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新哥里察#Nova Gorica

新哥里察斯洛維尼亞語:Nova Gorica,發音:[ˈnɔ̀ːʋa ɡɔˈɾìːtsa] 聆聽))是斯洛維尼亞西部的一個城市,也是新哥里察城市區的行政中心,與義大利哥里加相望。面積3.49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13,031人。

1948年因南斯拉夫與義大利簽署的和平條約,哥里加劃歸義大利而建立。有新哥里察大學

Nova Gorica (pronounced [ˈnɔ̀ːʋa ɡɔˈɾìːtsa](listen);[2] 是斯洛維尼亞西部的一個城鎮,與義大利接壤。 它是新戈裡察市的所在地。 新戈裡察是一個有計劃的城鎮,根據1947年後的現代主義建築原則建造,當時《巴黎和平條約》在南斯拉夫和義大利之間建立了新的邊界,將附近的戈裡齊亞留在南斯拉夫邊界之外,從而將索查山谷、維帕瓦山谷、戈裡齊亞山和喀斯特西北部與傳統的區域城市中心隔離開來。 自1948年以來,新戈裡察已取代戈裡齊亞成為戈裡齊亞地區(斯洛維尼亞語:Goriška)的主要城市中心,因為斯洛維尼亞沿岸北部傳統上被稱為戈裡齊亞。

自2011年5月以來,Nova Gorica與Gorizia和Šempeter-Vrtojba一起在一個共同的跨境大都市區,由一個聯合管理委員會管理。

Nova Gorica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新Gorizia”。 Gorizia/Gorica這個名字本身的起源是斯拉夫語。 該鎮的當地通用術語是戈裡察(即“戈裡齊亞”),而居民傾向於將鄰近的義大利城鎮稱為斯塔拉戈裡察(即“老戈裡齊亞”)。 這種使用也反映在斯洛維尼亞車牌(GO代表戈裡察)以及當地足球俱樂部ND Gorica的名稱中。 Gorica一詞是斯洛維尼亞普通名詞gora“hill”的一種小形式。 在古老的斯洛維尼亞語中,它也意味著“葡萄園”。 它是斯洛維尼亞和斯洛維尼亞定居點其他地區的通用地名。

#柯佩爾#koper

科佩爾斯洛維尼亞語Koper義大利語Capodistria),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個城市,也是科佩爾城市區的行政中心,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部與義大利的邊境地區,亞得里亞海北端,是斯洛維尼亞全國唯一的商業港口。斯洛維尼亞語和義大利語同為該市官方語言。

Via@lepote.slovenije

科佩爾在古代義大利語名稱是Capo d'Istria,其他歐洲語言的名字都是來源於它的變體,比如說克羅埃西亞語的Kopar,塞爾維亞語的Копар(Kopar),德語的Gafers等。斯拉夫人在7世紀以後定居此地,並稱呼其「Koper」,當時還沒有相應的文字,只是口頭相傳。直到印刷術發明之後的1557年,才出現了第一次證實的拼寫「Copper」。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城市建築

科佩爾最著名的建築包括執政官宮殿,建立於15世紀,是由13世紀興建的兩座相連的老房子改建而成,而且之後也經歷了多次重建,現在是形成了威尼斯哥德式建築風格。今天,科佩爾市旅遊局坐落於此。

Via@surorilesgatesc

另外一座建築是聖母升天大教堂(Stolna cerkev Marijinega vnebovzetja),興建於12世紀下半葉,它擁有斯洛維尼亞最古老的教堂鍾。由威尼斯的賈科莫大師的兩個兒子鑄造。通過上層的露台可以欣賞到的里雅斯特灣的美景。露台中央懸掛著1516年維托雷·卡帕齊奧創作的神聖對話(英語:Sacra conversazione)(Sacra conversazione)。

Via@travels_far_away

港口

科佩爾港最早建立於羅馬帝國時期,在該地區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該地區最大的航線起錨地之一,也是亞洲通往中歐的貨物最重要的中轉站之一。跟港務局管理的其他歐洲港口不同,科佩爾港的活動還包括自由區的管理、港區的管理和碼頭運營商的管理。

Via@sk_natasha_

Koper (Slovene pronunciation: [ˈkoːpəɾ](listen); Italian: Capodistria, Croatian: Kopar)

是斯洛維尼亞第五大城市。 科佩爾位於該國西南部的伊斯特拉地區,與義大利邊境以南約5公里(3.1英里),距離的裡雅斯特20公里(12英里),是該國最大的沿海城市。 它與伊佐拉和安卡蘭的衛星城鎮接壤。 它具有獨特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 該市的科佩爾港是斯洛維尼亞唯一的貨櫃港口,也是科佩爾市經濟的主要貢獻者。 科佩爾港對旅遊業的影響是安卡拉在2011年的全民公決中決定離開該市建立自己的市政當局的因素之一。 這座城市是許多地中海巡航線的目的地。 科佩爾是斯洛維尼亞伊斯特拉的主要城市中心,人口約為25,000人。Ales Brzan是現任市長,自2018年以來一直任職。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Via@evickamik

科佩爾市正式使用雙語,以斯洛維尼亞語和義大利語為官方語言。 科佩爾的景點包括15世紀的禁衛軍宮和威尼斯哥特式風格的涼廊,12世紀的Carmine Rotunda教堂和St. 拿撒路大教堂,有14世紀的塔樓。

科佩爾也是從義大利進入斯洛維尼亞的主要道路入口之一,義大利位於該市北部。 主要高速公路交叉口位於科佩爾市北部的Spodnje Škofije。 高速公路繼續進入拉布耶塞和的裡雅斯特。 科佩爾還與首都盧布林雅那有鐵路連線。 在海岸上,在的裡雅斯特省穆賈市的拉扎雷託有一個十字路口。 義大利邊境口岸被稱為聖巴託洛梅奧。

Via@ma_.non

科佩爾的15世紀禁衛軍宮位於城市廣場上。 它由兩棟古老的13世紀房屋建造而成,這些房屋由涼廊連線,多次重建,然後作為威尼斯哥特式宮殿完成。 今天,它是科佩爾市旅遊局的所在地。

該市的聖母昇天大教堂建於12世紀下半葉,擁有斯洛維尼亞最古老的鐘樓之一(1333年),由威尼斯大師賈科莫的兒子尼科洛和馬蒂諾鑄造。 上層露臺定期開放,可欣賞到的裡雅斯特灣的美景。 中間懸掛著1516年的Sacra Conversatione畫作,這是斯洛維尼亞最好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之一,由Vittore Carpaccio創作。

科佩爾港最早成立於羅馬帝國時期,在該地區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是該地區最大的航線之一,也是從亞洲到中歐最重要的貨物過境路線之一。 與其他由港口當局管理的歐洲港口相比,科佩爾港的活動包括自由區的管理、港口區的管理以及終端運營商的作用。

(圖片來源引自:Googlemaps 和Instagram)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斯洛維利亞是一個橫跨多個古帝國的國度,每一個城市都有著屬於他自己獨有的故事。或許,淒美、或許,浪漫。總是能讓旅友們有所共鳴的。

#維基百科#古羅馬帝國#斯洛維尼亞#情侶約會#蜜月旅行#instagram #Wikipedia #lonelyplanet#googlemap#tripadvisor#RepublikaSlovenija#TAG#C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