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我trip旅行EP26:奧地利Go On A Trip: Republik Österreich

1 / 1

今天介紹特別的國家:奧地利(擁有文學氣息和音樂藝術的國度)。

簡介

奧地利共和國 Republik Österreich 說明·資訊),通常簡稱為奧地利(德語:Österreich[ˈøːstɐˌʁaɪç] 聆聽)),是一個位於中歐內陸國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主權國家。[註 1]奧地利與多國接壤,東面是匈牙利斯洛伐克,南面是義大利斯洛維尼亞,西面是列支敦斯登瑞士,北面是德國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維也納,人口約900萬。[4]國土面積83,855平方公里(32,377平方英里),同時由於阿爾卑斯山的存在,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500公尺(1,600英尺),最高點海拔3,798公尺(12,461英尺)。[8]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議會制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8][9]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8][10]OECD的創始國之一。[11]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2]1999年接受並於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均屬於德語區,在歷史上是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發源地之一,其首都維也納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的帝都,也是統治中歐1300餘年(650~1918年)的哈布斯堡王朝之核心,在歷史上亦和同屬中歐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有緊密的關聯。

奧地利,正式名稱為奧地利共和國,是中歐南部的一個內陸國家,位於東阿爾卑斯山。 這是一個由九個州組成的聯邦,其中一個是首都維也納,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和州。 該國西北部與德國接壤,北部與捷克共和國接壤,東北部與斯洛伐克接壤,東部與匈牙利接壤,南部與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接壤,西部與瑞士和列支敦斯登接壤。 它佔地83,879平方公里(32,386平方英里),人口900萬。

奧地利從第一個千年末的東部和匈牙利遊行的殘餘中崛起。 它最初是巴伐利亞的侯國,後來在1156年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公國,然後在1453年發展成為大公國。 從16世紀開始,維也納開始成為行政帝國首都,奧地利因此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心地帶。 1806年帝國解體後,奧地利建立了自己的帝國,成為德意志聯邦的大國和主導成員。 奧地利帝國在1866年普奧戰爭中的失敗導致了聯邦的結束,併為一年後奧匈帝國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1914年弗朗茨·費迪南大公被暗殺後,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向塞爾維亞宣戰,最終升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帝國的失敗和隨後的崩潰導致1918年宣佈德奧地利共和國,後來1919年宣佈成立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反議會情緒最終導致了1934年恩格爾伯特·多爾福斯主管下的澳法西斯獨裁政權的形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奧地利被阿道夫·希特勒併入納粹德國,併成為國家以下的分裂。 1945年解放和盟軍長期佔領後,該國重新獲得主權,並於1955年宣佈永久中立。

奧地利是一個議會代議制民主國家,民選總統擔任國家元首,總理擔任政府首腦和執行長官。 主要城市地區包括維也納、格拉茨、林茨、薩爾茨堡和因斯布魯克。 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奧地利一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是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2020年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世界第18位。

奧地利自1955年以來一直是聯合國成員國,自1995年以來一直是歐盟成員國。它是歐安組織和歐佩克的東道主,也是經合組織和國際刑警組織的創始成員。它還於1995年簽署了申根協議,並於1999年採用了歐元貨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Ostarrîchi”一詞的首次出現,用紅色圈出並放大。 現代奧地利將這份日期為996年的檔案視為國家的成立。

奧地利的德語名稱Österreich來源於古高地語Ostarrîchi,意思是“東境”,並首次出現在996年的“Ostarrîchi檔案”中。這個詞可能是中世紀拉丁語Marchea orientalis翻譯成當地(巴伐利亞)方言。

奧地利是976年建立的巴伐利亞州。 “奧地利”一詞是德語名稱的拉丁化,最早記錄在12世紀。當時,奧地利多瑙河流域(上奧地利州和下奧地利州)是巴伐利亞州的最東端。

#Lake Neusiedl - Seewinkel National Park

#Nationalpark Neusiedler See - Seewinkel

Neusiedler See-Seewinkel國家公園(德語:Nationalpark Neusiedler See-Seewinkel)是奧地利東部的一箇國家公園。 該公園佔地97平方公里,佔地97平方公里,保護歐亞草原最西端湖泊的部分地區。

這個國家公園位於阿爾卑斯山的東部邊緣和小匈牙利平原的西部邊緣。 由於其位置,幾個世紀以來,該地區一直是歐洲大國之間的緩衝區。 1994年,作為奧地利第一個國家公園,它獲得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第二類標籤。

國家公園的區域是不同動植物物種的聚會點。 這些物種包括高山、潘諾尼亞、亞洲、地中海和北歐物種。 這導致了環境的馬賽克,包括溼地、牧草甸、草地、沙草原和鹽區。 在西部,該地區與萊塔山脈接壤,北部與帕恩多夫平原接壤,東部與漢薩格接壤。 幾個世紀以來,漢薩格的泥潭一直是諾伊西德爾湖的一部分。 諾伊西德爾湖本身位於小匈牙利平原的最低點,海拔約115米。

Neusiedler See-Seewinkel國家公園的所有權結構與奧地利其他國家公園不同。 Neusiedlersee-Seewinkel不屬於任何政府,而是約1200個不同的所有者擁有。 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當地農民,他們因不使用這些地塊而每年獲得補償。

#艾森施塔特#Eisenstadt

艾森施塔特(德語:Eisenstadt,德語發音:[ˈaɪ̯zn̩ʃtat] ( 聆聽);匈牙利語:Kismarton;克羅埃西亞語:Željezni grad;Željezno;斯洛維尼亞語:Železno)是奧地利布根蘭邦的首府,也是著名作曲家海頓服務過的埃施特哈齊家族的根據地。面積42.91平方公里,人口12,190人 (2006)。原屬匈牙利王國,稱基什馬爾頓(Kismarton),意為「小馬丁」。 城名的意思是「鐵城」。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Via@danielainderin

Eisenstadt (German pronunciation:[ˈaɪ̯zn̩ʃtat](listen); Hungarian: Kismarton; Croatian: Željezni grad; Željezno; Slovene: Železno, Austro-Bavarian: Eisnstod)是奧地利的一個城市,布林根蘭州首府。 2021年4月29日,其記錄的人口為15,074人。

在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王國,基斯馬頓(艾森斯塔特)是Eszterházy匈牙利貴族家族的所在地。 作曲家Joseph Haydn在Esterházy的贊助下作為Hofkapellmeister住在那裡。

 Via@1000thingsinaustria

這座城市的名字的意思是“鐵城”,於1118年首次被記錄為Castrum ferrum,指的是該地區的鐵礦開採和鐵貿易的歷史。 第一次書面提到該鎮是1264年的“小莫丁”,與匈牙利名字Kismarton相匹配,這讓人想起主教堂的守護神圖爾斯的馬丁。

城堡和宮殿

埃斯特哈齊城堡和埃斯塔茲公園,埃斯塔茲城堡和公園。

橘園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Via @christianrogler

Gloriette,前Esterházy狩獵小屋。

宗教建築

髑髏地

Bergkirche,Haydn墓的住所

艾森斯塔特大教堂,晚期哥特式前軍事教堂,始建於1460年

 Via@neusiedler_see

Franziskanerkirche(Franciscan教堂),建於1629年,包含Esterházy家族的地窖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猶太區

艾森斯塔特猶太社群(1732-1938,1945-)

一個私人猶太會堂Österreichisches Jüdisches博物館,以前是Samson Wertheimer的房子

艾森施塔特猶太公墓

Via@maliunterwegs

舊市政廳

建築物

海頓-陵墓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市政廳(市政廳)

Pulverturm(照明。 “粉末塔”)

博物館

Via@visitburgenland

海頓博物館,一個獻給約瑟夫·海頓的博物館,他在1766年至1778年間住在這棟大樓裡。

Landesmuseum(地區博物館)。

Österreichisches Jüdisches博物館(奧地利猶太博物館)。

Diözesanmuseum(當地羅馬天主教教區博物館)。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Feuerwehrmuseum(消防局博物館)。

#克拉根福#Klagenfurt am Wörthersee

沃爾特湖畔克拉根福(德語:Klagenfurt am Wörthersee,德語發音:[ˌklaːɡn̩fʊʁt ʔam ˈvœʁtɐzeː] 聆聽);巴伐利亞語:Klognfuat;斯洛維尼亞語:Celovec)是奧地利卡林西亞邦的首府,坐落於克拉根福谷地沃爾特湖畔。此城市是一個法定城市

Via@klagenfurt

克拉根福是凱恩藤州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邦22%的工商企業坐落於此。主要的經濟支柱有輕工業,進出口貿易和旅遊業。一些著名跨國公司,如西門子飛利浦都在這裡開設了分公司。近年來克拉根福市和凱恩藤州經濟政策的核心是把克拉根福市建設成一座高新技術的中心。 

克拉根福也是一座展覽會城市。每年在這裡都會舉辦旅遊業展銷會,木材展銷會和其他各式各樣不同主題的商品和專業展覽會。

Via@_sunnybine_

Klagenfurt am Wörthersee(官方名稱;直到2008年,僅簡要寫Klagenfurt,斯洛維尼亞語Celovec ob Vrbskem jezeru)是奧地利南部的一個大城市,也是奧地利聯邦卡林西亞州的州首府。 在當地的巴伐利亞-奧地利方言中,她的名字發音為Klognfuat,在義大利語中發音為Clanforte。 有102,618名居民(截至1人)。 2022年1月),它是卡林西亞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奧地利第六大城市。 城區位於克拉根福盆地的中心,目前面積為120平方公里。

克拉根福在1192/1199年的檔案中首次被提及,直到1518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將該市捐贈給卡林西亞莊園之前,克拉根福幾乎沒有什麼意義。 這次捐贈和隨後的16世紀新教改革運動。 世紀意味著城市的陡峭攀登:克拉根福成為卡林西亞州的首府,並建造了許多今天仍然重要的建築,如鄉间別墅和大教堂。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今天,法定城市克拉根福主要設在卡林西亞州政府、克拉根福地區當局、古爾克教區、阿爾卑斯-阿德里亞-克拉根福大學、古斯塔夫·馬勒私立音樂大學、國際機場和卡林西亞應用科學大學的所在地 由於其迷人的市中心,廣場和老城建築,以及文化場所,以及靠近Wörthersee湖,克拉根福對旅遊業也很重要。

克拉根福位於克拉根福盆地中心的克拉根福費爾德,南北和東西方向延伸約15公里。 這座城市覆蓋了Wörthersee湖的整個東岸,其北部地區是Feldkirchen-Moosburger Hügelland和Glantaler Bergland的一部分。 韋爾夫尼茨北部部分地區已經屬於佐爾費爾德,克拉根福南部位於薩特尼茨-赫亨祖格山腳下。

市中心位於海拔約450米處;市區內的最高點是海拔1022米的Ulrichsberg。 A.,城市東部邊界上最深的古爾克橋(420米)。

超過120平方公里的市政面積中,約有三分之一被認為是農業用地(33.4%)或 森林(32.9%)。克拉根福19.3%的面積用作建築用地,2.2%用作水域和1.3%的花園。 其餘10.9%屬於“其他型別的使用”,包括交通路線、礦區和荒地。

亞得里亞海距離克拉根福只有約150公里;的裡雅斯特可以透過高速公路在大約兩個小時內到達。

在冰河時期,整個克拉根福盆地都被德拉格萊徹人填滿了。 冰塊融化後,Glan的沖積錐體形成了當今北部城市地區的地面和由冰川礫石組成的海關田。 與此同時,Wörthersee湖也被建立,大約在4000年前到達今天的市中心,由於逐漸淤積,那裡形成了一個大片荒原。城市北部的山丘主要由古老的結晶雲母石板和古生代葉石、綠色石板和石灰岩組成,克拉根福以南的薩特尼茨山脈來自礫岩。

在城市地區的北部,格拉根福地帶向東西方向流動,在東部,古爾克在赫滕多夫區漫遊,然後在埃本塔爾接格蘭。 在市中心,16號有兩個。 世紀人工運河:Lend運河,至今仍將中心與Wörthersee湖連線起來,以及Feuerbach運河,現在幾乎完全融入了該市的地下下水道系統。 8.8公里長的Glanfurt(俗稱“Sattnitz”)流經南部地區,將Wörthersee湖排入Glan。 其他較小的河流是Kerbach河、Raba河以及Struga河、Wölfnitz河和Viktringer Bach河。

Wörthersee湖的整個東岸都屬於克拉根福城區,自2007年年中以來,克拉根福城區一直以自己的名義擁有該湖的名字。 克拉根福也有各種各樣的池塘。 位於哈雷格城堡下方自然保護區的哈勒格池塘是最大的池塘之一。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名稱起源和創始

從词源學上講,克拉根福這個名字起源於羅曼式,並透過斯洛維尼亞人的調解進入德語。 Heinz-Dieter Pohl在語言上重建了克拉根福的斯洛維尼亞名字Celovec的形成,該名稱於1615年首次記錄為V Zelovzi。 這樣做的起點是羅曼式的l'aquiliu,意思是“水邊廣場”——但它並不意味著Wörthersee湖,而是Glan河。 主要的羅曼式形式最初被轉化為la quiliu,並被採用為斯拉夫語,沒有文章。 根據健全的法律,這已經變成了cvilj-。 這已經擴充套件到欄位和地名的通用結尾-ovec,建立了Cviljovec。 聽起來相似的斯洛維尼亞語單詞cvilja的意思是“讚譽”。 在斯洛維尼亞語中,Cviljovec這個名字被普遍重新解釋為“投訴場所”,這反映在德語的借閱翻譯克拉根福中。因此,其他衍生物是不正確的,例如Eberhard Kranzmayer由哀悼者cvilja(=訴訟)代表的衍生物,這是傳說中的斯拉夫福特和水務婦女之一,她們在溪流和泉水中洗衣服並哀悼死亡,或Glan,根據Glanfurt將 人們忽視的是,實際上有一條叫格蘭福的河流,然而,直到16世紀。 Century被稱為Lanquart,今天也被稱為Satnitz(斯洛維尼亞語:以前:Lank(a)rt,今天:Sotnica,或教學:Jezernica = Seebach)。 這是Wörthersee湖的外流。

一個更古老的衍生詞可以追溯到人文主義時代,它提到了羅馬城市Claudioforum或Forum Claudii的拉丁語名稱作為原始名稱,並提到了羅馬來源。 據說克拉根福這個名字就是從這個名字發展起來的。事實上,在今天的城區以北有一個羅馬城市維魯努姆,是克勞迪斯皇帝的奠基。 今天,很明顯,克勞迪論壇是維魯努姆的另一個名字,在今天的克拉根福領土上沒有羅馬城市。

克拉根福的創始傳說講述了一條生活在沼澤中的龍,以周圍村莊接近他的人為食。 怪物只能透過狡猾來殺死:在塔頂上建造了一頭牛作為誘餌,鏈子上還提供了一個大鉤子。 當龍從沼澤中出來吃牛時,他抓住了鎖鏈,然後可能會被殺死。這個傳說在克拉根福的城市大衣中找到了紋章表達,在Lindwurmbrunnen找到了它的藝術表達。

Via@tariksaidi80

#聖波爾坦#SanktPölten

聖波爾坦(德語:Sankt Pölten,德語發音:[zaŋkt ˈpœltn̩] 聆聽))是奧地利下奧地利邦法定城市,人口49,121 (2001)。聖波爾坦在1986年成為下奧地利邦的首府,是奧地利最年輕的首府。

這座城市位於特雷森河上,位於阿爾卑斯山以北和瓦豪河以南。 它是下奧地利州西南部Mostviertel的一部分。

Via@danijeljovanovicphotography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運輸

該市的主要火車站,聖 Pölten Hauptbahnhof直接位於ÖBB的西部鐵路上,也是Leobersdorfer鐵路、Marianallbahn、通往Tulln的區域鐵路和通往Krems的區域鐵路的終點站。 它位於西部A1高速公路和克雷姆瑟S33賽道的交叉口,由維也納B1公路穿過。 聖珀爾滕是Wieselbus公交線路的交匯處,在首都和下奧地利州的不同地區之間提供徑向連線。

在城市裡

1911年至1976年間,有軌電車在聖波爾滕運營。 今天,一個由11條公交線路組成的網路在城市內定期運營。 每年夏天,市中心的免費旅遊列車將城市的古老部分與政府區連線起來。

Via@lohningerdaniel

該市最古老的部分建在2世紀至4世紀之間存在的古羅馬城市Aelium Cetium遺址上。 799年,它被稱為Treisma。 聖珀爾滕直到1050年才成為一個城鎮,並於1169年正式成為一個城市。 直到1494年,聖珀爾滕是帕紹教區的一部分,然後成為國家的財產。 本篤會修道院成立於791年。1081年,它接待了奧古斯丁的Chorherren,1784年,他們的Kollegiatsstift關閉了。 自1785年以來,這座建築一直是聖波爾滕大教堂的所在地。 1986年7月10日,下奧地利議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該市取代了維也納成為下奧地利州的首都。 自1997年以來,下奧地利政府一直在聖波爾滕接待。

Via@edy2in 

St Pölten這個名字來源於羅馬的Hippolytus。 這座城市更名為聖希波呂特,然後是聖波利特,最後是聖波爾滕。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聖母升天主教座堂(Sankt Pölten Cathedral)[1](德語:Dom Mariä Himmelfahrt)[2] 是天主教聖帕爾滕教區主教座堂[3] ,奉聖母升天為主保,位於奧地利下奧地利州聖珀爾滕[4]。這座建築雖然是保存完好的晚期羅馬式建築,但外觀卻是巴洛克建築

這個地點用於宗教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790 年左右。當時在這裡建立了一座本篤會修道院,並帶來了聖依玻里多聖髑,現在的城市就是以此命名。828年,修道院成為天主教帕紹教區的屬地,以及傳教活動的中心,目標主要是向大摩拉維亞公國。在 907 年左右馬扎爾人入侵之後,修道院幾乎被完全摧毀,直到第二次萊希菲爾德之戰_(955)之後才得以重建。

11世紀,在帕紹主教阿爾特曼的領導下,修道院改屬奧斯定會。1784年,約瑟夫皇帝解散修道院。1785年聖帕爾滕教區成立,該堂成為主教座堂。

大約在 1150 年,修道院教堂重建了三個中殿,西立面有兩座鐘樓,但沒有耳堂。1228 年,格布哈德主教將主保由聖伯多祿、斯德望和依玻里多, 改為聖母升天。一場火災後,它在 1267 年至 1280 年間再次重建。在 1621 年的另一場火災之後,整座建築被重建為現在的巴洛克風格。

聖母昇天大教堂,也包括聖瑪麗教區教堂、大教堂、博爾扎諾大教堂或聖母昇天教務長教堂,是南蒂羅爾州首府博爾扎諾的教區教堂和羅馬天主教博爾扎諾-布里克森教區的主教教堂。 雖然主教自1964年以來一直居住在博爾扎諾,但他的大教堂和大教堂分會仍然留在布里克森;因此,瑪麗昇天作為布里克森大教堂旁邊的大教堂。

#市政廳廣場 (聖帕爾滕)

(Rathausplatz)是奧地利聖帕爾滕最大的廣場,自1876年一直以南側的市政廳命名。

市政廳廣場位於聖帕爾滕古城的西部,面積6600平方米,是該市最大的廣場。最初在1293年名為「latum forum」,最晚從1349年起稱為「Breiter Markt」。1876年更名為「市政廳廣場」,1938年至1946年間稱為「希特勒廣場」(Adolf Hitler Platz)。戰後,該廣場以蘇聯駐奧地利武裝部隊總司令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元帥的名字命名為「元帥廣場」(Marschallplatz)。1955年恢復市政廳廣場原名[1] 。1988年至1989年間,在其下方修建了一個地下停車場,並對廣場進行了重新設計,現在它是步行區的一部分。

#聖帕爾滕市政廳

位於下奧地利州首府聖帕爾滕市政廳廣場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1503年,在一份契約中提到,市政廳購買了廣場上的一棟房子入駐。[1] 當時只購買了建築的東半部。西半部是1567年收購,隨後統一了立面。八角形的市政廳塔樓於1591年竣工[1]

在18世紀上半葉,市政廳改建為巴洛克風格。1727年,約瑟夫·蒙格納斯特重新設計了立面。市長室的「皇帝天花板」(Kaiserdecke)上,有從腓特烈三世查理六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肖像,設計於1722年。[2] 洋蔥圓頂建於1750年至1775年間。[3]

聖市政廳。 Pölten於1503年被該市購買並重建。 它位於州首府聖。 下奧地利州的Pölten位於市政廳廣場,設有市長、市參議院和市議會的辦公室。 此外,部分地方法官都住在大樓裡。

1503年,在一份檔案中首次提到市政廳:“......Breite Markt(今天的市政廳廣場)的一棟房子被買進了一個公共市政廳......”當時買的房子只是今天建築的東半部。 西半部於1567年被收購,並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與目前的建築相連。 立面已經統一,所以你再也看不到以前的師了。 八角形市政廳塔最初用作糧倉和軍械庫,於1591年完工。 

市政廳在18世紀上半葉出現了今天的巴洛克風格。 世紀。1727年,約瑟夫·蒙格納斯特重新設計了立面。市長的房間,前議會大廳,特別是帶有從弗雷德裡克三世到查理六世的羅馬-德國皇帝的獎章肖像的帝國天花板,設計於1722年。洋蔥穹頂放置在1750年至1775年之間。

前Kremser和Wienertor的紋章裝飾是在磨削後新增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政廳有許多功能。 因此,它容納了城市規模、鹽室和麵包桌。 後來,第一個消防局、救援車庫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和市政監獄也位於市政廳。

在西立面的翻新工程中,14世紀末的graffito地區可以 世紀有待揭開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聖帕爾滕節日劇院

聖帕爾滕節日劇院Festspielhaus St. Pölten,德語發音:[ˈfɛstˌʃpiːlˌhaʊ̯s zaŋkt ˈpœltn̩] 聆聽))位於下奧地利州首府聖帕爾滕的文化區,毗鄰下奧地利州立博物館(Landesmuseum)、展覽館(Ausstellungshalle)、下奧地利州立圖書館(Landesbibliothek)、下奧地利州立檔案館(Landesarchiv)和 Klangturm。

聖帕爾滕節日劇院於1997年3月1日開業。一年後定期舉辦管弦音樂會、舞蹈和音樂劇。自2009年9月起,德國舞蹈家、編舞兼導演約阿希姆·施勒默(Joachim Schloemer)擔任劇院的藝術總監。2013年9月,由曾任柏林戲劇節藝術總監的布里吉特·福爾(Brigitte Fürle)接任。

聖帕爾滕節日劇院是下奧地利交響樂團的所在地,每年在此舉辦約15場音樂會、歌劇和其他演出。安德烈斯·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擔任首席指揮。

聖帕爾滕節日劇院每季推出約70部作品。每年有70000多名嘉賓參加演出。約有4000人擁有聖帕爾滕節日劇院的季票。

聖帕爾滕節日劇院由奧地利建築師克勞斯·卡達設計,包括四個大廳,因其大小不同,適合所有不同的文化活動。聖帕爾滕節日劇院的大廳有1063個座位。

Festspielhaus街 Pölten是位於聖彼得堡的奧地利節日大廳。 珀爾特納政府區。

Festspielhaus是奧地利在聖彼得堡文化區舉辦國際舞蹈和當代芭蕾舞的大型首演。 Pölten。 然而,光芒遠遠超出了聯邦邊界。 除了舞蹈和管絃樂,這個多部分的房子還歡迎世界上最好的新馬戲團公司以及爵士樂和世界音樂的偉大公司。

Festspielhaus街 Pölten是奧地利當代建築中最引人注目的劇院建築之一,自1997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成為傳統與現代性對話中最大的舞蹈和音樂舞臺之一。 作為季節性多公寓的房子,Festspielhaus St. 從當代芭蕾舞到國際創作的Pölten舞蹈作品,從古典到爵士樂和世界的音樂會,青年形式,以及自2013賽季以來的室內樂。 時間表包括客座表演、聯合制作和藝術家駐留活動。 自1997年開業以來,Festspielhaus St. Tonkünstler-Orchester Niederösterreich的Pölten永久住所,其音樂會週期是Festspielhaus的基本專案支柱之一。 古典音樂節目由國際管絃樂音樂會補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文化調解領域,Festspielhaus St. Pölten多年來一直髮揮著先鋒作用。 為了將Festspielhaus建立為創造性交流的開放場所,在規劃和規劃中越來越多地考慮這一參與性領域。

國際舞蹈製作、音樂會、音樂劇和文化調解活動計劃代表著為老牌和新觀眾開放和對話,在該地區紮根,以及在國際文化部門的強大藝術定位。 Festspielhaus街 Pölten既不是一個劇目,也不是節日,而是一個具有藝術時間和空間的新設計場所,是持續和對社會負責的文化工作的前瞻性模式。

當Festspielhaus St. 1號的Pölten 1997年3月,Tonkünstler-Orchester Niederösterreich舉辦了一場音樂會,這標誌著下奧地利州文化生活的里程碑。 隨著這棟獨特的房子在整個奧地利的建造和開放,當地文化景觀中設定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訊號——在許多方面:不僅是其創新的建築,還有專案本身,在聖彼得堡。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建立一個大型場地並全年打頂級比賽——即為此提供相應的補貼——相當於一場小革命,併為當時還年輕的下奧地利州首府提供強大的知名度做出了重大貢獻。

#林茲#Linz

林茲(德語發音:[ˈlɪnts] 聆聽);捷克語:Linec)位於奧地利東北部,人口約20萬,是上奧地利邦的首府,奧地利的第三大城市。林茲位於捷克邊境以南約30公里處,同時林茲也是多瑙河上游重要的河港港經濟中心、奧地利最重要的重工業城市,奧地利最大的鋼鐵公司和化工公司都位於此。

2009年,它是歐洲文化之都。

林茲是上奧地利州的首府,也是奧地利第三大城市。 在該國北部,它位於捷克邊境以南30公里(19英里)的多瑙河上。 2018年,人口為204,846人。

城區包括(部分)其他13個市鎮,共有271,000名居民。 林茨也是上奧地利州林茨-威爾斯-施泰爾都會區的一部分,擁有該州約三分之一的人口(46萬人)和奧地利第二大城區。Linz總共有約15.7萬個工作崗位。 然而,只有一半的空缺工作可以由其居民填補。 這種巨大的工作剩餘導致來自林茨周邊社群的通勤率相應高,導致廣泛的交通問題。

2018年,德國人是來自其他國家最常客的客人,其次是來自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的遊客,與前幾年相比,義大利人排名第三——該排名幾乎等於以下列出的過夜排名。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座城市現在擁有充滿活力的音樂和藝術場景,由該市和上奧地利州提供充足的資金。 Lentos藝術博物館和“Brucknerhaus”之間是“Donaulände”,也被稱為“文化英里”(“文化英里”)。 這是河邊的公園,主要供年輕人在夏天放鬆和聚會。 它還用於9月初的Ars Electronica節和每年舉行的“Stream Festival”。 6月、7月和8月,“Musikpavillon”被放置在公園裡,不同風格的音樂團體在週四、週五、週六和週日免費表演。

林茨還有其他文化機構,如靠近港口的Posthof和多瑙河邊的Stadtwerkstatt。Pflasterspektakel是一個國際街頭藝術節,每年7月在Landstraße和主廣場及其周圍舉行。2009年,林茨與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一起成為歐洲文化之都。

  • 珀斯特靈貝格教堂朝聖聖殿,建於1738-1774年
  • 珀斯特靈貝格山鐵路(Pöstlingbergbahn),建於 1898 年
  • 林茲格羅滕鐵路(Linzer Grottenbahn)小火車:位於珀斯特靈貝格山,1906年開通。
  • 舊主教座堂(Alte Dom): 耶穌會教堂,建於1669年,有兩座鐘樓
  • 林茲市政廳(Landhaus):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始於 1564 年。行星噴泉(Planetenbrunnen)建於 1648 年
  • 林茲主廣場(Hauptplatz):沿多瑙河最大的城市廣場;有1717年的林茲聖三柱(Dreifaltigkeitssäule)和林茲舊市政廳(Altes Rathaus)
  • 林茲城市堂區教堂(Stadtpfarrkirche):晚期羅馬式建築群,1648年添加巴洛克風格。腓特烈三世 於1493年8月19日在林茲去世,皇帝的心臟安葬在這裡。
  • 林茲城堡(Linzer Schloss):最早於799年見於記載,腓特烈三世皇帝的宮殿,自1966年以來闢為城堡博物館(Schlossmuseum)。
  • 聖瑪爾定堂(Martinskirche):建於799年,是奧地利現存最古老的教堂。1978年,挖掘出一座加洛林王朝的遺址,目前的平面可能是10世紀或11世紀重建的結果[4] 。
  • 黑熊酒店(Hotel „Zum schwarzen Bären「):男高音理察陶伯(Richard Tauber)的出生地,1891年5月16日晚出生在此。他真正的出生地在紳士巷(Herrengasse),已不復存在。1925年改建為新建築,此後又經過改建。
  • 莫扎特故居(Mozarthaus):1783 年 11 月上旬,莫扎特作為圖恩伯爵的客人住在這裡。在此期間,他在三天內創作了林茲交響曲。 這座建築建於 16 世紀下半葉
  • 蘭德街(Landstraße):構成城市的主軸線;有許多歷史建築和景點,例如吳甦樂會教堂(Ursulinenkirche)和加爾默羅會教堂(Karmeliterkirche)。是奧地利遊客人數第三多的購物街。
  • 埃伯斯貝格(Ebelsberg):埃伯斯貝格城堡(Schloss Ebelsberg)於 1154 年首次被提及,歷史上一直是軍事衝突的場所,其中拿破崙戰爭期間的埃伯斯貝格戰役最為人所知。埃伯斯貝格堂區教堂(Pfarrkirche Ebelsberg)擁有上奧地利邦唯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後殿。
  • 基督君王堂(Christkönigkirche)又名和平教堂(Friedenskirche): 建於1933年至1951年,現代風格,彼得·貝倫斯、亞歷山大·波普、漢斯·費希特鮑爾和漢斯·福舒姆;內部有馬克斯·韋勒的壁畫,以及阿道夫·華格納·馮·德·穆爾的真人大小的聖母痛苦像。

#薩爾斯堡#salzburg

薩爾斯堡(德語:Salzburg德語發音:[ˈzaltsbʊʁk] 聆聽)),奧地利薩爾斯堡邦的首府,人口為153,377(2018年1月1日),是繼維也納格拉茲林茲之後的奧地利第四大城市。薩爾斯堡位於奧地利的西部,是阿爾卑斯山脈的門庭,城市的建築風格以巴洛克為主,城市的歷史相當悠久,據史料記載,薩爾斯堡是現今奧地利管轄地域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

薩爾斯堡是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暫生命中超過一半的歲月是在薩爾斯堡度過的。薩爾斯堡也是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的故鄉,電影《真善美》的拍攝地。薩爾斯堡老城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薩爾斯堡擁有眾多的劇院、音樂廳、電影院和博物館等。薩爾斯堡音樂節自從1920年以來每年夏天舉行,創始人是奧地利詩人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s),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的薩爾斯堡國際音樂節。與之相映成趣還有著名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在1967年創辦的復活節音樂節。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周是薩爾斯堡的莫扎特周,紀以紀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薩爾斯堡的偉大音樂家莫扎特。

薩爾斯堡是一座旅遊城市,遊客的人數常常超過本地人。薩爾斯堡在冬季是滑雪勝地,雖然薩爾斯堡本地沒有滑雪場地,但它作為阿爾卑斯山的門戶,每年會接待無數從歐洲各地飛來的滑雪者。薩爾斯堡以東有不少湖泊,處於德奧邊境的翁特峰,從山頂可以看見薩爾斯堡全景和阿爾卑斯山脈希特勒避暑的秘密基地「鷹巢」在薩爾斯堡以南的貝希特斯加登

薩爾斯堡城內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魅力,主要代表是薩爾斯堡主教座堂米拉貝爾花園。整個薩爾斯堡老城在1996年12月5日入選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薩爾斯堡有著眾多城堡和宮殿,薩爾斯堡要塞坐落在城市內的山丘上,是薩爾斯堡的地標,長250米,最寬處150米,建造於1077年是中歐現存最大的要塞

城市中央有一座總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為他的情人所建造的宮殿和花園,當時以這位情人的名字命名為「阿爾滕奧宮」,沃爾夫·迪特里希的繼任者馬爾庫斯·西蒂庫斯為了抹去這段不光彩的故事,將其改名為「米拉貝爾宮」,「米拉貝爾」是個義大利女名,意思是「驚人地美麗」。海爾布倫宮和它的宮殿花園、噴泉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薩爾斯堡主教座堂重建於1614年至1628年,是阿爾卑斯山北側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聖伯多祿修道院是德語區內的第一座修道院本篤會諾恩貝爾格修女院是全世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女修道院

糧食胡同是薩爾斯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就出生在這條街上的9號,莫扎特的父親雷歐波得·莫札特在1747年租下了這棟樓的第3層,莫扎特一家在這裡一直生活到1773年離開薩爾斯堡去了維也納,現在莫扎特出生的樓房中是莫扎特博物館,遊客絡繹不絕。

1965年,好萊塢電影《真善美》在薩爾斯堡與其附近的山區拍攝,故事是根據一個薩爾斯堡修女的真實經歷改編的,主人公的原名為瑪麗亞·馮·特拉普,她被派到一個奧地利家庭照料7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瑪麗亞和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家庭合唱團在奧地利巡迴演出,她與特拉普男爵相愛並結婚,二戰爆發後中她們一家經歷千辛萬苦,憑藉著唱歌,逃離了德國納粹占領下的奧地利。影片獲得了同年10項奧斯卡提名,最後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內的5項,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格拉茲#Graz

格拉茲(德語:Graz;德語發音:[ˈɡʁaːt͡s]斯洛維尼亞語:Gradec;匈牙利語:Grác)是奧地利第二大城市,人口接近三十萬。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史泰爾馬克邦邦府所在地,中歐重鎮,數百年來是斯洛維尼亞政治和文化中心,擁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城中六座大學合計超過六萬名學生。該市現由奧地利共產黨執政。

格拉茲是圍繞城堡山修建的。「格拉茲」(Graz)之名得自斯洛維尼亞語「城堡」(grad);其斯洛維尼亞語名「gradec」則意為「小城堡」。

近年來格拉茲興建了一些新的公共建築。最出名的是英國建築師彼得·庫克科林·傅里涅設計的格拉茲美術館,緊鄰穆爾河穆爾島位於穆爾河中,為美國建築師維托·阿肯錫的作品,其上有咖啡廳、露天劇場和遊戲場地。

1999年,格拉茲城歷史中心(City of Graz-Historic Centre)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歷史的完整保存部分地得益於1970年代早期公眾對當時的古城再開發計劃的強烈抗議。

1998年,格拉茲獲選「2003歐洲文化之都」。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Graz (German:[ɡʁaːts](listen); Slovene: Gradec)是奧地利施蒂里亞州的首府,僅次於維也納的奧地利第二大城市。 截至2021年1月1日,其人口為331,562人(其中294,236人具有主要居住身份)。2018年,根據主要居住身份,格拉茨大城市區(LUZ)的人口為652,654人。 格拉茨被稱為學院和大學城市,有四所學院和四所大學。 總的來說,這座城市有6萬多名學生。其歷史中心(阿爾特施塔特)是中歐儲存最完好的城市中心之一。

1999年,該市的歷史中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2010年,該名稱擴大到包括城市西部邊緣的埃根貝格宮(德語:Schloss Eggenberg)。 格拉茨於2003年被指定為歐洲文化之都,並於2008年成為美食之城。

這座城市的名字格拉茨,以前拼寫為格拉茨,很可能來自斯拉夫語,意思是“小城堡”。 一些考古發現表明,阿爾卑斯拉夫人建造了一座小城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城堡成為一個戒備森嚴的防禦工事。在斯洛維尼亞文學中,gradec仍然意味著“小城堡”,形成了原始西南斯拉夫語*gradьcъ的低腐主義衍生物,它透過普通斯拉夫語*gardьcъ的液體代謝和原始斯拉夫語*gardiku的斯拉夫第三次顎化下降,最初表示“小城鎮,定居點”。 因此,這個名字遵循常見的南斯拉夫模式,將定居點命名為grad。 德語名稱“Graz”於1128年首次出現在記錄中。 與捷克Hradec有關(例如 Hradec Králové)含義相同。

老城和鄰近地區的特點是那裡有歷史悠久的住宅樓和教堂。 在外圍地區,建築主要是20世紀下半葉的建築風格。

1965年,格拉茨學校成立。 大學周圍的幾棟建築都是這種風格的,例如Volker Giencke的綠房子和Günther Domenig的RESOWI中心。

在格拉茨於2003年成為歐洲文化之都之前,已經實現了幾個新專案,如Stadthalle、Kindermuseum(兒童博物館)、Helmut-List-Halle、Kunsthaus和Mulinssel。

#茵斯布魯克#Innsbruck

茵斯布魯克(德語:Innsbruck,德語發音:[ˈɪnsbʁʊk] 聆聽))位於奧地利西部群山之間的因河畔,是提洛邦的首府。穿越阿爾卑斯山通往義大利南提洛地區的布倫納山口從這裡開始。茵斯布魯克的名字來自於因河和德語中的Brücke(橋)。因斯布魯克是奧地利第五大城市,整個都市地區約有18.4萬居民。

茵斯布魯克是著名的滑雪勝地,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曾於1964年和1976年兩次在此舉辦。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慈善組織SOS兒童村總部即位於茵斯布魯克。

Innsbruck (German:[ˈɪnsbʁʊk](listen); Austro-Bavarian: Innschbruck[ˈɪnʃprʊk])是蒂羅爾州首府,也是奧地利第五大城市。 在River Inn上,在與Wipp山谷的交界處,它向南30公里(18.6英里)的Brenner山口,2018年人口為132,493人。 

在高山之間的寬闊山谷中,北部是卡爾文德爾阿爾卑斯山的所謂北鏈(Hafelekarspitze,2,334米或7,657英尺),南面是Patscherkofel(2,246米或7,369英尺)和Serles(2,718米或8,917英尺),是一個國際知名的冬季運動中心;它舉辦了1964年和1976年冬季奧運會以及1984年和1988年冬季殘奧會。 它還在2012年舉辦了第一屆冬季青年奧運會。 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客棧橋樑”。

# 布雷根茲#Bregenz

布雷根茲(德語:Bregenz,德語發音:[ˈbʁeːgɛnt͡s] 聆聽))是奧地利西部的一座城市,福拉爾貝格邦首府,位於歐洲第三大淡水湖波登湖東岸,普芬德山山腳,是萊茵河谷與德國阿爾卑斯山山麓的交匯處。它最出名的活動,是每年夏季會在波登湖畔舉辦的布雷根茲音樂節 。每年夏季在波登湖畔舉辦布雷根茲音樂節,每兩年會更換歌劇曲目。

Bregenz (German:[ˈbʁeːɡɛnts](listen); Vorarlbergian: Breagaz[ˈb̥rea̯ɡ̊ats]) 是奧地利最西端的福拉爾貝格州的首府。 這座城市位於中歐第三大淡水湖康斯坦茨湖的東岸和東南岸,介於西部的瑞士和西北部的德國之間。

Bregenz位於Pfänder山腳下的一系列梯田中高原上。 它是從萊茵河谷到德國阿爾卑斯山麓的幹道的交匯處,康斯坦茨湖上有遊輪服務。

它以一年一度的夏季音樂節Bregenzer Festspiele以及舞蹈節Bregenzer Spring而聞名。

#維也納#Wien

維也納(德語:Wien[viːn] 聆聽); 奧地利-巴伐利亞語:Wean[veɐ̯n]; 英語:Viennai/viˈɛnə/vee-EN-ə;[5][6]德語音譯:維恩)是奧地利的首都,也是該國最大城市,同時是奧地利九個之一。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要型都市,有著188.9萬人口[7](若包含都會區則約240萬人[4],將近奧地利人口的三分之一),並且是奧地利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市人口數在歐盟城市中名列第六。由奧地利帝國時代至二十世紀初,維也納是世界上最大的德語都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瓦解前,該市有兩百萬居民,時至今日,維也納仍是德語區第二大都市,僅次於柏林[8][9][10]維也納擁有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包含聯合國以及OPEC。城市坐落於奧地利東部,緊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邊界,這些地區緊密相連,形成歐洲中部地區。如果加上布拉提斯拉瓦(斯洛伐克首都),維也納就是個擁有三百萬居民的大都會區。2001年維也納市中心古城區被指定為聯合國世界遺產。2017年7月它被移至瀕危世界遺產的名錄中。[11]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Via@vienna_go

維也納除了因為豐富的音樂歷史遺產而被稱作「音樂之都」,也因為它是世界第一個心理治療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家鄉而被稱作「夢之都」。該城市最早是凱爾特人羅馬人的定居點,隨後逐漸轉變為中世紀巴洛克時期的都市,接著成為奧匈帝國的首都。眾所周知,從古典主義時代至20世紀初期,維也納是具有領導地位的的歐洲音樂中心。維也納歷史中心有著豐富的建築群,包含巴洛克式的城堡和花園、19世紀末期戒指路上雄偉的建築物、雕像以及公園。

Via@carla_pictures

維也納也以高品質的生活著稱。在2005年的研究中,經濟學人智庫在 127個全球都市中,將維也納選為世界最佳宜居城市第一名,與溫哥華舊金山同列。2011到2015年之間,名列第二,僅次於墨爾本。2018年,維也納取代墨爾本,再次成為第一。連續八年(2009年至2016年),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美世將維也納列為年度生活質素調查的第一名。以此為基礎,Monocle 的2015年生活品質調查,在世界最佳25個城市中將維也納列為第二。

Via@8thdistrictphotographer

2012及2013年,聯合國人居署將維也納列為世界最繁榮的都市。2007及2008年,該城市在創新文化名列世界第一,並且在2014年的創新城市指數中從256個城市中拿到第六名,該指數分析162項指標,內容涵蓋三大領域:文化、基礎設施和市場。維也納定期舉辦城市規劃會議,而該城市本身也經常被城市規劃者用作案例研究。[12]

2005年至2010年間,維也納是世界上國際會議和大會的首選城市。維也納每年吸引超過 680萬遊客。[13]

Via@tagesthema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維也納的德語為Wien,英文Vienna可能來自同形的義大利文,或是法國的另一個地名維也納。該城市名字的語源仍有學術爭議。有些人認為城市的名字來自Vedunia,意味著森林溪流。[14]

維也納(/viˈɛnə/(聽)vee-EN-ə;德語:Wien [viːn](聽);奧地利-巴伐利亞語:Wean [veɐ̯n])是奧地利的首都、最大城市和九個州之一。 維也納是奧地利人口最多的城市,約有200萬居民(大都市區內290萬,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其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 它是歐盟人口排名第六的大城市,也是多瑙河上最大的城市。

Via@stadtwein

直到20世紀初,維也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德語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分裂之前,這座城市有200萬居民。今天,它是僅次於柏林的第二大德語城市。維也納是許多主要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包括聯合國、歐佩克和歐安組織。 該市位於奧地利東部,靠近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邊境。 這些地區在歐洲中部邊境地區合作。 與附近的布拉迪斯拉發一起,維也納形成了一個擁有300萬居民的大都市區。 2001年,市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2017年7月,它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此外,維也納因其音樂遺產而被稱為“音樂之城”,因為貝多芬和莫扎特等許多著名古典音樂家稱維也納為家園。 據說維也納也是“夢想之城”,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位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家園。維也納的祖先根源在於早期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定居點,這些定居點變成了中世紀和巴洛克式城市。 它以從維也納古典主義時代到20世紀初作為歐洲領先音樂中心發揮關鍵作用而聞名。 維也納的歷史中心擁有豐富的建築合奏,包括巴洛克宮殿和花園,以及19世紀末的環形大街兩旁是巨集偉的建築、紀念碑和公園。

Via@sepIb

維也納以其高品質的生活而聞名。 在2005年對127個世界城市的研究中,《經濟學人》情報部門將該市列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的第一(與溫哥華和舊金山並列)。 2011年至2015年間,維也納排名第二,僅次於墨爾本。Monocle的2015年“生活品質調查”將維也納排在世界前25名城市名單中排名第二。Monocle的2012年“生活品質調查”將維也納排在世界前25個“內部基礎”的城市名單中排名第四(高於2011年的第六和2010年的第八位)。聯合國人居署將維也納列為2012-2013年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2007年和2008年,該市的創新文化在全球排名第一,在2014年創新城市指數中排名全球第六(在256個城市中),該指數分析了涵蓋文化、基礎設施和市場三個領域的162個指標。維也納定期舉辦城市規劃會議,並經常被城市規劃者用作案例研究。在2005年至2010年期間,維也納是世界國際大會和大會的頭號目的地。它每年吸引680多萬遊客。

Via@_franziiii

(圖片來源引自:Instagram 和Googlemap)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thingstogo#guesswhereigo#Instagram #googlemap#wikipedia #Lonelyplanet #youtube#tripadvisor#tourismofaustria#Chill

#europe#蜜月旅行#夫妻旅行#世界遺產#Austria#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