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多肉的必修學分-根系vs配土

1 / 1

喜歡多肉植物的朋友,看到這張石蓮花牆的畫面,應該都已經尖叫歡呼了吧?

你會不會和我有一樣的疑問:我們在栽植多肉、尤其是景天科擬石蓮屬的盆栽時,每到夏天,都有黑腐爛根的問題。但這樣一片石蓮牆,必定需要持續五年以上的良好生長。

當夏天曝曬與高溫梅雨時,這片牆是如何度過多肉最難熬的季節呢?

圖二是我在台北市的街頭拍攝到的石蓮花屋頂。肉友們拍攝的石蓮牆通常在鄉間、或半山腰以上的區域,但台北市區的屋簷上,偶而會出現這樣一片石蓮垂降。

這些多肉,都必須忍受城市夏季如微波爐加熱的悶熱氣候,它們為何能安然度過?而我們的盆栽,都已經用到多肉專用土,卻還是倒成一堆、死傷慘重呢?

種植任何植物,不能只讀文字資料,一定要運用自己的觀察力。無論是石牆的縫隙或屋頂,它們的土量其實都很稀薄!有的時候我們甚至不會意會到那是土壤,只覺得是淤泥、或是比較厚的灰塵。

但正是這種厚度稀薄、幾乎沒有鎖水力的土質:在下完大雨後,太陽一曬就乾,可以讓多肉植物長得超好!

翻閱植物圖鑑,景天科植物的原生地都是有點海拔、土壤稀薄區域的迎光面。山區氣候在夜晚多露水和降雨,但白天太陽一出來,就是強光強日照。所以多肉植物不應該是盆養呈現的嬌弱狀況。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圖四是我栽種的『晨曦』,屬於體型大的景天科,照片可能看不出來它有一個大麵碗的碗口大小。因為它的葉面已經完全蓋掉盆口,沒有任何空隙可以讓我澆水,所以幫它換盆。

原本的盆子是台灣常見四吋正方多肉深盆,脫盆後的照片如下,雖然植物體的體積很大,但根部完全是淺虛根,沒有主根。而且跟系並不會往下延伸,多聚集在土面附近,而且根部接觸碳泥土的部分生長得特別好!

是不是就像那石蓮花垂降的屋頂?淺薄的土壤層、速乾少水,就是景天科最喜歡的環境。

我曾問過好幾家多肉專賣、或以多肉拼裝成禮品的高價花藝店工作人員,他們如何替多肉澆水?問到的答案,多是表層薄澆為主。而網路上流傳的泡盆,反而尚未被建議過。

我自己的經驗也是薄澆讓多肉植物的反應最好。有一些怕水的品種,例如黃麗,甚至淋在盆子的邊緣就夠了,千萬不要對準枝幹直澆,那容易導致散架。

如果使用深度不超過五公分的透氣淺盆,顆粒土與碳泥土的比例抓至3:7或是4:6。這樣的比例,讓我家多肉在秋冬的長勢非常好。

至於人工澆水,如果在樓頂露養,我幾乎都不主動澆水;夏季如果曝曬數日,會在太陽下山後薄澆少量水,避免曝曬讓根系完全乾涸,生長停止。

陽台上的多肉盆栽,秋冬季大約一週薄澆表土一次,再多容易徒長。夏季兩週以上才澆少許水。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希望這次的分享,能幫助朋友們抓出合適的多肉配土。

祝福大家種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