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該懂一點的幼兒心理學》

1 / 1

哈囉,各位媽咪們大家好,我是「想當爸的大孩子」-致力於讓孩子愛上閱讀。  

最近讀到一些關於幼兒心理或是成長環境的研究報告或是書籍,竟然意外的發現了許多我們可能平常好像知道,卻被忽略掉的很多教養問題。

而這些研究數據從父母的教育程度、工作收入、陪伴方式等角度做大數據分析。

運用「科學」「可信」的方式,幫助父母從各種「網路教養專家」「長輩」「過去」的經驗中,去蕪存菁出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教養方向。

這裡我舉出幾點,供大家參考。

(可愛的雙胞胎兄弟一起看書)

-

1.您不得不知的「逃避型依附」行為 (寶寶一哭就要抱嗎?)

您遇過這種朋友或情人嗎?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我不想說」「說了你也不會懂」「我不想回想這些,很煩」

工作中您遇過這種同事嗎?

「工作就是工作,沒有人情」「事情跟山一樣多了,還是能拖就拖」

這些在爭吵時、工作中,會立馬讓人爆氣的人,其實他們或許是在過去被父母的照護中出了一些問題。

主要造成因素為父母陪伴與關注過少。

過去普遍認同孩子的人格形成大約在3-5歲左右(文獻不同有不同的標準。)

但現在腦神經科學,更推崇孩子在0歲其實就在形成人格。

(情緒類繪本,陪讀這種類型的繪本有助於幼兒人格養成)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主要照顧者的冷落及對其要求的漠視(漠視的定義是不理睬或不講道理的拒絕),讓孩子形成「靠我自己,不能期待信任別人」的潛意識。

所以如果寶寶哭了,不要猶豫,就抱起來哄哄吧!不要擔心孩子以後會因此變得太依賴,因為如果沒有滿足安全依附感,孩子的人格影響才是最嚴重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滿足孩子生理需求,平時只是看著孩子玩遊戲、自己在家看電視,只要孩子不吵不鬧,自己就做自己的事情,孩子無形中也會對「信任關係」沒有好的連結。

所以陪伴不是陪在孩子身邊就好,「如何有質感的陪伴」更是父母要學習的課題

-

2.不要求的教養方式,是孩子專注力渙散的主因

也許過去我們曾被打罵、被過度要求,所以會聽到很多新世代的父母會說「不想給孩子壓力,快樂長大就好」,深怕自己會變成過去自己曾討厭的「家長」或「師長」。

但經驗顯示,「不對孩子有期望或要求的教養,卻會讓孩子失去專注的能力」。

舉例來說:因為不想給孩子壓力,所以不曾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守禮貌,打招呼、感恩;學習上,則是沒給予目標及指標。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事實上,亞洲教育的我們在禮貌上的要求不少,但在學習教育上,我們卻容易走向「看似開明,實則放縱」的態度。

好比說:孩子為何三心二意,明明還沒學會玩這個玩具,就放棄跑去找另一項;明明故事還沒展開,孩子已經搶著要聽下一個故事或逃離。

其實,只要合理的要求、鼓勵陪伴的方式,孩子都是好玩開心、沒有壓力的。

(陪讀的過程中,因為需要父母與孩子的一問一答或遊戲互動,更能訓練孩子專注力)

以學習第二外語來說,當孩子在2-3歲的模仿萌芽期,只要將學習外語當作遊戲,成功給獎勵、鼓勵,失敗給予耐心(不用一次到位、下次達成也很棒),孩子都不會有壓力。

同時會因為達成目標或進步時的成就感以及受到鼓舞,孩子會更專注於下一個挑戰。

/

礙於篇幅,我沒辦法打太多字,怕您已經失去耐心,但我想跟各位父母分享的是,孩子未來的成就,除了學習成果之外,最重要的是人際關係、心理素質,而這些不是只是被DNA影響,更多影響更深的是陪伴與教育方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每個父母都應該學點幼兒心理學,從而找出自己幼時或觀念的盲點,即時修正,才是真正對孩子最好的「身教」及「言教」

-

如果您有任何嬰幼兒陪讀、學齡前的閱讀、培養挑選書的問題歡迎在下面留言。

也可以加入我的Line帳號

https://line.me/D (克里獅哥哥)

我會親自為您解惑。

我是想當爸的大孩子,我們下一篇文章見,ByeBye~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育兒 / 教養 / 繪本 /日常分享,可以到下方連結

個人youtube頻道 

個人FB粉絲專頁

#育兒 #陪讀 #親子共讀 #教養 #繪本 #童書 #幼兒心理學 #嬰兒哭要不要立刻抱 #幼兒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