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歲嬰幼兒如何陪讀|乖寶媽示範共讀技巧|親子共讀》

1 / 1

哈囉,各位媽咪們大家好,我是「想當爸的大孩子」-致力於讓孩子愛上閱讀。

話說在這裡的大多是女性創作者,在這裡能當上作家,還真的有些驚喜與意外呢!

我的作家專欄,主要是在分享一些嬰幼兒、學齡前孩童的閱讀習慣培養,及父母的陪讀技巧分享,如果您也關注 #育兒 #陪讀 #親子共讀 #教養 就趕快開始關注我吧!

進入正文標題前,先來個自我介紹吧!

經歷:

婦產醫院、月子中心產前、產後講師

醫院早療中心故事老師

親子餐廳故事老師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幼兒街舞、韻律老師

幼兒圖書出版經銷商

(從以上經歷就看得出來,我對孩子天生就沒有抵抗力R)

親子餐廳的優質小聽眾們 親子餐廳的優質小聽眾們

-

1.為什麼要培養閱讀習慣

無論是國內外,已經有大量腦神經科學證實,從0歲開始唸故事給孩子聽幼兒未來的智力表現情緒穩定度等等都會高於同年齡孩童非常多!

而閱讀量更會影響孩子日後語言組織能力,促使孩子在閱讀的理解力口述能力上面,都會有優異的表現,也就是說,以後上學,我們就可以減少去上安親補習花費啦

2.但嬰幼兒要怎麼陪讀

其實嬰幼兒陪讀不困難,主要要先把幾點迷思給解開

A.太小看不懂、聽不懂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首先我們要先問自己,既然孩子還小看不懂聽不懂,那為何我們要指著自己,告訴他這是爸爸/媽媽呢?

理由很簡單:「因為講久就懂了」,透過多次的指物命名,嬰幼兒能夠逐漸地建立起認知,千萬不要小看嬰幼兒的大腦與天才!

四個月的乖寶,媽咪從出生就開始慢慢地陪讀,乖寶已經清楚知道故事是什麼了(認真看著書的樣子好可愛!!) 四個月的乖寶,媽咪從出生就開始慢慢地陪讀,乖寶已經清楚知道故事是什麼了(認真看著書的樣子好可愛!!)

B.看幾眼就不看了、躁動、亂翻、撕書、放嘴巴是不是沒興趣?

並不是喔!

三個月前,孩子的專注力平均為1-3分鐘不等,因為這時的寶貝睡眠時間一天要到12~16小時;

六個月開始,大約可以到5分鐘

一歲開始,能夠到5分鐘以上

在這中間,經常會有父母誤認孩子的不專心是因為沒興趣,事實上只是因為「不夠有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本書是模擬動物的聲音,並且設計凸板讓孩子摸得到動物的形體。刺激視聽觸三個感官! 這本書是模擬動物的聲音,並且設計凸板讓孩子摸得到動物的形體。刺激視聽觸三個感官!

活用我們的食指,指物命名(並敲出聲音),好奇的寶寶們會追尋聲音,孩子也會逐漸認知到圖畫上的意義。

講故事時模仿、聲音的高低起伏,都能夠成功引起已經失去專注力的嬰幼兒

撕書咬書都是喜歡書本的表現,六個月前都可以給予布書,讓孩子培養對書的熟悉感,也可以用厚紙板的書,一邊講故事一邊讓孩子觸摸看看。

C.孩子會跟我搶書,不讓我唸完

很 正 常

因為習慣跟模式尚未建立起來,這時我們要做的,是「共情關注」(這是幼兒心理的技巧,簡單來講就是先不要打斷孩子當下的行為,並陪伴他玩、討論,他正在關注的事情,這可以有效的刺激嬰幼兒的大腦成長,並提高專注力、創造力、情商..好處多多!未來我會寫相關的文章,敬請期待)

例如:「寶寶是不是喜歡書啊?」「這是紙的感覺喔」「上面畫的是什麼呢?不要急著把故事講完,而是陪伴孩子一同關注他關注的。

當孩子得到滿足,再回頭「好,那寶寶故事要繼續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建立起模式後,四個月的嫩嬰也能減少搶書,並且一點一滴的累積專注力 建立起模式後,四個月的嫩嬰也能減少搶書,並且一點一滴的累積專注力

3.挑選圖書很重要

通常作為家長,我們都會慎選要給予孩子的營養,希望孩子長得又高又壯,所以吃東西對嬰幼兒來說,絕對不是吃飽就好。

所以不管是自己買的書、親朋好友餽贈、圖書館借閱(嬰幼兒不建議,圖書無法常規消毒),適齡適性是孩子挑書的準則。

舉例來說:4個月前,我們不會讓寶寶吃副食品;3歲前也不會讓未長齊牙的幼兒吃堅硬難咬碎的食物。

書的種類(布書、厚板書)只是參考,書的內容才是會進入孩子大腦的營養,我講了超過百場的故事活動,服務200個以上的家庭,親眼見證如何挑選書籍對孩子未來表現的影響。

至於要如何挑選,我會在未來的文章中配合更多的育兒、陪讀技巧中分享,如果您想讓您的寶貝腦袋聰明、心靈健康,就趕快關注我的文章吧!

-

【完整影片分享】閱教閱輕鬆-完美親子共讀技巧示範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您有任何嬰幼兒陪讀、學齡前的閱讀、培養挑選書的問題歡迎在下面留言。

也可以加入我的Line帳號

https://line.me/D (克里獅哥哥)

我會親自為您解惑。

我是想當爸的大孩子,我們下一篇文章見,ByeBye~

-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育兒 / 教養 / 繪本 /日常分享,可以到下方連結

個人youtube頻道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個人FB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