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軌跡|《童年的消逝》

1 / 1

⠀⠀⠀

近代傳播科技的發展,拉近了全世界的距離,使我們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時,卻也逐漸抹煞了「童年」這個社會文化概念──本書作者便是想要闡述這樣的一個現象。大人和兒童的分野日漸模糊,有著超齡想法的小大人,與打扮年輕化的成年人,這樣的現象究竟是好是壞?作者無法評斷,我也認為這其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答案很難覓得。

⠀⠀⠀

「童年消逝」的這個現象,若不是本書作者細心的觀察,我想我還無法察覺到這樣的情形早已發生在我們的生活週遭吧。像是電腦的發明與網路的普及,有許多兒童(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後出生的孩子)甫上小學便懂得使用電腦、玩網路遊戲,電腦操作能力甚至遠勝過老一輩的成人們。會操作電腦的年齡層越來越幼齡化,而不會使用電腦的成人則越來越多,如此一來,兩者間的界線便無法再以以往的方式去區分了。

⠀⠀⠀

而兒童在高度依賴電腦與電視等產物之下,會玩起傳統玩具或童玩的人卻變得越來越少。不說九十年代之後出生的孩子們好了,就連我們這些七年級生也無法體會父母那個時代的兒時回憶;童年時期隨處可見的扯鈴、陀螺等玩具,如今反而被擺入了展覽館之中。或許不僅僅是因為傳播科技的日新月異,時代的演變與進展也早已替「童年的消逝」埋下一粒萌生的種子。

⠀⠀⠀

電視的出現更是早在電腦之前,打亂成人與兒童分野的傳播媒介。現今台灣的許多電視節目極少注重兒童的需求,一味製作所有年齡層皆可收看的內容,雖然節目裡頭可能沒有色情、沒有暴力,標榜著「普遍級」的字樣,但真正適合兒童觀看並有益於他們的又佔了多少呢?電視節目的製作團隊將兒童與成人視為一致的想法,或許這就是童年的概念為什麼會逐漸消逝的其中一個表徵吧。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以往我總覺得大人們比較偏好「早熟」的孩子,若你的表現不符合他們所認定的「成熟」,那麼就會被貼上一張名為「幼稚」、使人感到不愉快的標籤。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發覺作者對於這樣的現象其實是抱以一種比較憂心的看法,或許,人人都需要童年,在蛻變為真正的成人時需要一個過渡期,而不是大人們強加灌輸的期許。早熟,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又有多少成人能夠保有年少時率真的自我呢?

⠀⠀⠀

如果真能選擇的話,我會希望「童年」不要消逝。就如同作者所想一般,我也害怕著這種天真無邪不再、假大人模樣的孩子,在身旁逐一出現,做著與自身年齡不符的事,說出惡俗虛偽的言語⋯⋯相信許多成年人也不想見到這樣的情形吧。

⠀⠀⠀

雖然作者 Neil Postman 沒有提供任何能夠挽救「消逝童年」的方法,但卻在書中的最後一章節留下了六道問題,給予了我們從另一層面去思考的空間,進而找出答案。經由各式傳播媒介的滲透,往後「童年的消逝」可能將會越來越被強化,或許沒有絕對的因應之道,但我們至少能夠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它。

⠀⠀⠀

#人文 #文化 #科技 #傳播 #媒體 #人類學 #社會科學 #童年的消逝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