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對於幸福快樂的誤解-工作和薪資篇

1 / 1

「什麼能使你們快樂?」課程一開始,Laurie Santos教授便拋出了這個問題。是好成績嗎?體面的工作嗎?財富?還是完美的身材或外貌呢?找到真愛?或是很棒的物質生活?這些我們在乎、認為會讓自己快樂的目標,其實並不會使我們如想像中的那麼快樂。

聽到快樂學的老師口出此言的當下,我點頭如搗蒜(還真是個憂鬱的孩子啊)。開心的是自己一直以來的懷疑得到了證實,憂心的是,既是如此,那到底什麼還會讓我感到快樂?

在這堂課中,老師一一破除了我的迷思。

一、好工作
多數人會認為得到好工作時感覺會很快樂。Dan Gilbert及其團隊1便針對此假設做了個實驗。Gilbert和他的同事釋出了一份薪水很不錯的工作,這份工作對大部分的大學生很有吸引力,他們也有機會能申請的到,但接著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得到約聘。在過程中,大學生需要預測自己在得知未被雇用時的感受,並回答在正式得知未受聘用時的感覺。量表從1分到10分,1分是不是非常快樂(not very happy),10分是非常快樂(very happy)。

Dan Gilbert及其團隊發現,如果公司檢視了申請者所具備的條件,公平審查的結果是因資格不符而未能錄取,那麼申請者預測自身的快樂分數會下降多少呢?是2.1分。但實際收到通知後,下降的分數是為0.68分。分數是下降了沒錯,但並非預期中的那麼糟。

但若是審查過程不公呢?面試官沒有仔細閱讀你的履歷,錯失了你這位人才,然後你又在面試時說了些不太漂亮的話,如果是這類型的發展呢?實驗對象預測的快樂指數下降1.9分,但實際收到未錄取通知時,卻不影響快樂與否的分數(其實就是零分,沒有影響)。

說了那麼多,實驗的結果究竟是什麼呢?Gilbert等人(1998)發現,學生在得知自己沒有獲得那份有報酬的工作時,他們的實際快樂水準並沒有顯著下降或任何下降。

個人經驗:將上述這項實驗套入我個人的求職經驗似乎並無太大差異。因緣際會下,得到了能面試某份外文期刊編輯助理的工作機會,面試前很期待能得到這份工作,在工作切換跑道時,對未來是有些遐想,當時也非常擔心面試失敗。經過面試官評估以及我對自己能力的衡量,發現確實不適合擔任此職務,國際性的科學期刊對我而言實在是…只能用越級打怪來形容。而後未能收到錄取通知是有點難過,不過也在情理之中呀!事後回想起來,心情倒真的沒有預測時惡劣,哈哈哈哈哈哈。

二、金錢
那麼薪水呢?什麼樣的薪水才算得上是高薪呢?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Sonja Lyubomirsky在其著作《這一生的幸福計畫》(The How of Happiness)中說明了人們認為自己「需要」多少薪水,然而,根據每個人所得薪資不同,回答的答案也不盡相同。Lyubomirsky於2008年的研究中發現到,年薪3萬美金的人會認為自己年薪5萬才夠用,但年薪10萬的人則會期待一年能賺得25萬美金。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的薪資目標(salary goal)會隨著薪資提升而上升。

那我又想問啦(問題真的很多),錢真的能使我們更快樂嗎?有很多的錢當然能幫助我們獲得某種程度的生活品質。但收入提高真的能拉升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嗎?

Ed Diener在其Happiness,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Psychological Wealth一書中提出了收入和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性。收入與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性大致與你出生於富裕或貧窮的國家有關。若是出生於貧困國家,那麼薪水上升時,生活滿意度也會隨之提升。據推論,假使本來的生活就過於貧困,連基本的溫飽都是問題,那賺取更多的薪水當然能滿足基本需求(basic needs),這也意味著有機會能取得乾淨的水源和基本的醫療健保資源。但若是出生在富裕國家,就較不需擔心如何獲取上述兩樣資源,因此較難看出二者之間的關聯。分析後的結論是,收入確實會對生活滿意度有其影響,但實際上的影響不如我們想像的大。

再來,這可能是部分人的疑問:金錢究竟是否能買到快樂?是否存在這樣一個臨界點,就是當你的收入達到某種水準之後,基本上你就不會覺得更幸福?心理學暨經濟學者Daniel Kahneman和諾貝爾得主個體經濟學家Angus Deaton做了相關研究2。兩位學者的研究對象為美國人,研究了幾項以正向情緒(positive affect)測量生活滿意度的方式,諸如:你每天笑多少次?你是否憂鬱?你是否覺得沒有壓力?研究結果顯示,收入越高,上述問題的回答就會越正向,但之後會趨於平穩。即使在收入大幅加增的情況下,亦會是如此。那麼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開始趨於平穩的收入數字是多少呢?約是年收入7.5萬美元(約台幣210萬)。換句話說,在此之前,加薪可能都能帶給我們幸福感。有趣的是,我們會誤以為在年薪所得超過台幣210萬後,幸福感會隨之提升,但其實不然。儘管如此還是很想嘗嘗年薪兩百萬是什麼滋味啊!(吶喊)

個人經驗:薪資所得方面的研究似乎也與過往的經驗類似。雖然不曾賺得年薪兩百萬,但確實隨著薪資的提升,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會有所增加。比較有印象的是大學時期的打工經驗,當時剛開始接英文家教,一開始扣掉仲介費,一個月只能賺得兩千元左右,兩千元要吃飯、買書什麼的,總是挺拮据的,後來是四千元,再加上擔任教學助理和研究助理,一個月薪水有時候能賺到六千或八千元,最多到一萬元左右,對於還是個大學生的我就很夠用了,而且還常常可以吃到想吃的食物,有時還能加點鹹酥雞當宵夜,著實滿足了吃的慾望哈哈哈哈哈哈哈,實在很幸福。

小結:習得這些知識後,發現自己似乎會錯誤預測某些事情結果或是不同事件之間的關聯性,這與大腦四個惱人的認知偏差有關(先偷偷放炮講一個:我們腦內最強烈的直覺往往是錯的)。在學習到這四個認知偏差後,能幫助我跳脫思考的框架,並以更健康的方式看待不同人和事物,也能夠跳脫過往的經驗,鼓起勇氣與過去經驗類似的人事物接觸。

不知不覺又說了很多的話,實在太愛交待細節了,礙於篇幅的緣故,這次就只提好工作和所得是否能帶給我們快樂,之後再說明其他部分喲。

期待下次見!

1 Gilbert et al. (1998). Immune neglect: A source of durability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617-638.
2 Kahneman & Deaton (2010).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NAS, 107(38), 16489-16493.

Facebook:Chieh Kao

Instagram:chiehkao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Coursera):https://www.coursera.org/learn/the-science-of-well-being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