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無法如期完成計畫?你可能少考慮了這一點

1 / 1

對於大學生來說,最近期中考週剛過;但在我們學校,一旦開始了期中考,就會一路考到放暑假……

最近事情特別多,實習、報告、小組會議、作業、讀書會等等,各種事情填滿了我的生活,之前我自己創造了一種「精算時間」的方法,就是從有橫線的筆記本上撕一頁下來,如下圖,橫坐標為一週的日期,縱座標為時間,我通常以小時計算,從早上可以起來的時間(例如07:00),到最晚須就寢的時間(例如24:00),以小時作為劃分,並在每一格裡面填入自己要做什麼,愈詳細、具體愈好。

這個方法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有用,尤其是當事情爆炸多的時候。然而,最近不知怎地,偶爾我會陷入一種情緒,就是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漫無目的地滑著手機。其實這個時候我都蠻絕望的,因為心裡總有聲音告訴自己,再不做,之後就會做不完了,「但我就是沒心情做啊!」

我才發現,我們在擬定計畫的時候,總是想著要把事情填入有限的時間格子,但卻很少把「情緒」考量進去。我們的情緒,也需要時間呀!

過去面對這種狀態,我的做法通常是放任自己耍廢;但這種狀況屢屢出現,我開始覺得應該做出一點改變。

但記住,這個時候不要再強迫自己做手邊不想做的這件事!

我發現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稍微思考一下自己現在可以做什麼。這個可以連結到所謂輸入與輸出的行為模式,輸入就是資訊從外面進入到你的腦內,輸出就是你腦袋裡的東西往外釋放的過程。

像是我個人是個不喜歡大量輸入的人,容易感到厭倦與疲乏。此時,你可以找找看自己的待辦事項中,是否有輸出量較高,或是輸入與輸出量稍微平衡的事情可以做?讓當下的自己,改做自己可能較願意做的事情,同樣是有效率,且可以減輕自己未來的負擔。

舉例來說,閱讀原文書、課本內容,就是大量輸入;寫作文、寫報告、寫題目、編會計分錄,則是輸出量偏高的行為。也有另一種,像是我最近在使用的線上學習課程Google數位學程,每聽完三分鐘的教學影片,就要回答一個問題,這種就是接近於輸入與輸出參半的學習模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透過輸入與輸出模式的切換,並讓自己保有彈性、不壓死線,相信大家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收穫!

【延伸閱讀】

心裡悶悶的?3個步驟讓你與情緒和平共處

不再企圖成為誰,重點是成為你自己

一句生日快樂

也可以到 Blink追蹤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