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執著?《我可能錯了》的啟發,學習與死亡共存
《我可能錯了》這本書,記錄了一位名叫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西方僧人一生的轉變。從出生到「重生」,再到直面死亡,這段旅程不僅是他的故事,也是一場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其中,「重生」的篇章令我印象最深刻。一位備受世人景仰的經濟學家,選擇放下一切,成為一名森林僧侶。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的想像。
畢竟,一個年輕有為、事業有成的人,即便不快樂,也多半會選擇繼續扮演社會賦予他的角色。可是,比約恩卻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他放下名聲、財富,甚至身份,走向「一無所有」的森林修行生活。這段過程帶給他無數次的認知衝擊,顛覆了他過去對世界的理解,也讓他一次次地重新認識自己。
然而,這趟旅程的終點,仍是「死亡」。
書的後半部,著重在他如何面對死亡,以及死亡來臨時的情緒。最終,我們都將走向這一天,所有生前的一切都將化為過去。而至親對我們的懷念,已經不再是我們能夠感知的。唯一重要的,是當那一刻來臨時,我們是否能夠坦然無愧地告別?


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名人的離世,還是自己的生命?
最近許多名人的逝世,讓世界留下無數的遺憾與惋惜。但靜下心來想想,在他們還在世的時候,我們真正關心過他們嗎?我們與他們的關聯,究竟有多少?
我們不該只是關注「死亡」本身,而應該從他們的生命故事中得到提醒:人生苦短,無常才是日常。
死亡不會事先通知,我們無法確定明天與無常哪一個會先到來。當這一天來臨時,我們是否能夠從容接受?
比約恩在僧侶生活中,學會與死亡和平共處,而他還俗後的體悟,正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境界。
或許,靈性修行不一定要進入森林成為僧侶。我們可以從每天的一點點練習開始,比如靜心、觀察自己的念頭,或是對生活保持覺知。
從今天起,為那一天做好準備,也許這正是一種「以終為始」的生活方式。
參加自己的葬禮,才知道自己還沒活夠
幾年前,我曾參加和光里(Hekali)舉辦的「葬禮體驗」,這是一場讓自己參加自己葬禮的儀式。在那一刻,我意識到,死亡並不可怕。
雖然我一直不害怕死亡,但我害怕的是,在臨終時,內心充滿遺憾與不捨,帶著這些情緒離開人世。
我開始問自己:
- 如果今天是最後一天,我是否已經完成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 是否還有什麼未曾嘗試,卻一直不敢跨出的夢想?
- 我是否還在勉強自己,背負不屬於自己的責任與期待?
雖然我不害怕死亡,但我仍無法保證,當那一天來臨時,我能夠全然坦然接受。但至少,我希望,當生命的最後一刻到來時,我能夠微笑著,沒有遺憾地道別。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活過」。
結語:從今天開始,為死亡做好準備
《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並不是要我們「等待死亡」,而是要我們「活在當下」。
從今天開始,練習放下,練習活在當下,練習迎接生命中的無常。或許,這才是我們能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當死亡來臨時,你希望自己是恐懼的,還是坦然微笑的?
延伸閱讀
如果你對死亡與靈性生活感興趣,可以看看這些文章:
➡️一款名叫【靈性旅程】的人生遊戲
➡️ 你怎麼度過你的週末,就怎麼度過你的一生
➡️ 比起做喜歡的事情,不如不做討厭的事情
你的想法?
你曾經思考過「死亡」這件事嗎?你認為自己能夠坦然面對生命的終點嗎?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也別忘了分享給你的朋友,讓我們一起探討人生的真諦。
(封面照片: Pexels 上由 Takuya Sakamoto拍攝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