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跟隨作者爬梳史料 看見百年前台灣常民的生活印記—《台灣囍事》

1 / 1
書名會定焦在「囍事」,除了環繞結婚的主題有四個,也因所有主題無一不令人開心;吃冰開心,逛動物園開心,從洗衣店把平整潔淨的衣服拿回家也開心。希望大家閱讀這本台灣歷史書,不只驚奇,也開心不已,打破台灣史沉重的、血淚的宿命,證明回望台灣,也有令人飽足的觀看點。

當談到「歷史」,大部分的情境下,大概會直覺想到足以影響千萬人的大事件,但在國家大事之外,在庶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另一套時代演變的痕跡。儘管它們更像是「現象」,並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這些「小事」仍具有各自獨特的意義,藉由更貼近常民的生活,它們提供另一個更有趣的歷史入口,在召喚記憶的同時,也自然而然成為一種另類的歷史教育。

爬梳日治紙媒出土的常民生活史

已故作家陳柔縉的《台灣囍事》,記敘的正是這些「小事」,從台灣婚紗、新郎裝的演變,到家電用品的引進與發展,繼前作《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後,又以九大主題、二十個項目介紹了那些,過去少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台灣器物發展史。台灣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寵物」?第一家麵包店又是從哪裡發跡?甚至還有人為了吹電風扇而大打出手?這些若是放在內容農場絕對能吸引讀者的標題,全部都能在這本作品中找到答案。

由於是藉由新聞報導,加上當時所留下的照片,來構成主要的內容,《台灣囍事》就文化研究上,存在無可避免的先天侷限。在照片部分僅能呈現富裕階級的生活樣態,新聞報導則多集中於「特殊」案例,在統計資料之外,難以斷定它們就是多數人的生活樣貌。儘管如此,藉由作者的爬梳與努力,所整理出來的成果,依舊能夠讓讀者能夠多少看見過去的視角,甚至從這些微小的事物中,看見大歷史的痕跡。

有別於歷史洪流外的另一個歷史窗口

一百年前的台灣是什麼樣子?《台灣囍事》提供了一個橫跨時空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用一個外來者的角度,藉由文字與圖像,認識當時的台灣。看完之後,相信不少讀者也會對身邊早就習以為常的器物,投以不同的眼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