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借用童話 讓心理諮商更平易近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1 / 1

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

雖然說不喜歡心靈成長類書籍,但心理相關卻不在此限,藉由奠基於理論的分析,它更像是一種科學,同時能夠讓讀者真正了解自己、獲得解答,而不單單只是一碗喝起來好像有味道,但卻沒有太多營養價值的雞湯。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

借用英國童話《柳林中的風聲》的心理書籍

借用了英國童話《柳林中的風聲》中的主要角色,《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本身多少也帶有一點童話的色彩。故事由角色之一的鼴鼠,發現主角蛤蟆先生陷入憂鬱開始,並且以蛤蟆先生與諮商師「蒼鷺」前後總共10次的諮商構成主要的劇情。儘管故事主角都是動物,讓整個故事多了一點虛構的氛圍,其中卻也蘊藏了不少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儘管不能夠說「讀完就像經歷了諮商」,但多少還是能夠給予讀者一些思考的空間。

除了教育意義外,《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本身,也特別適合給那些已有病識感,卻對諮商依舊躊躇不前的讀者,雖然因為每個人的個性、經歷都不同,諮商的過程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但藉由蛤蟆先生的「前例」,似乎也能給予這些人一點預告,並且讓這件事看起來比較不可怕。

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 需要努力、勇氣與毅力

就如同書中所說,「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但與此同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也指出個人所擁有,並且經常遭到忽視的強大能動性。其中對於行為、情緒背後因素的分析,或許也是讀這本書給人最大的啟發。

虛構的內容,加上童話的色彩,讓《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或許也不免顯得有些「理想化」;加上或許可說是教育性內容的原罪,其中的心理師「蒼鷺」也會讓人有種說教感。但這些並不阻礙讀者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寓意,甚至能夠輕易地在蛤蟆先生的經驗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對照;同時也可能會讓人了解,有時我們需要的,其實只要一個稱職、不做批判的聆聽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