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_課堂討論摘錄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 / 1

此為大四下課程《閱讀電影文化》的課堂討論摘錄。

《銀翼殺手》的黑色電影元素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IMDB

根據 3/14 課程內容所提供的黑色電影元素,包含以下四點:

  1. the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主觀的敘事角度)
  2. the shifting roles of protagonist(主角的身分游移)
  3. the doom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ety, generating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and entrapment(社會上早已注定的關係,衍生出了異化和圈套的主軸)
  4. the ways in which noir functions as a socio-political critique(黑色電影的「黑色」元素作為一種對社會政治的批判)

內容

從內容來看《銀翼殺手》中的 Rick Deckard 即有符合上述第一點。就本周課堂所播放的進度,我們對於 Deckard 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一位 Blade Runner 類似賞金獵人的警官,其餘時間都是跟著他的視角推進故事,拼湊出 Deckard 可能的人物脈絡。

▲Rick Deckard. 電影劇照

類型

而從作品類型上來看,則可以符合上述的第三、四點。《銀翼殺手》被歸類在以科幻題材衍伸的賽博龐克(cyberpunk)。該主題下的世界觀強調「高端科技、低端生活」(High Tech, Low Life)作為一種對社會發展的批判:

一昧追求科技發展的社會最終會被科技反噬。

高度將科技融入社會,使得科技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時,最終反而讓人類與自己異化。賽博龐克的世界裡也經常諷刺地描繪社會階級的權力不對等,不論底層的人如何拚搏,都無法撼動這個世界下的資本結構。

▲賽博龐克的世界永遠都是以燈紅酒綠的嘈雜現身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以社群媒體為例,這個技術鑲嵌著連結世界各地人們的美夢,落在使用者身上時,最終卻產生了「線上的自我/線下的自我」的區隔(Sherry Turkle, 1984)。而在當代文化的演進下,社群媒體上出現了線上的自我比線下的自我更重要的荒謬現象;透過照片的刻意擺拍、修圖軟體的後製,在虛擬的網路空間製造出一個與現實脫節的自我。

即使人們深知有這樣的風險,也無法退出。Facebook 在全世界有 20 億用戶,如果我選擇不使用 Facebook 作為聯繫工具,我很有可能會聯繫不上身邊的人;即使我選擇下載其他社群媒體作為通訊工具,仍舊無法逃脫「平台」的挑選。當科技巨頭將技術深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時,那麼人們幾乎沒有籌碼可以全身而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