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奶酪陷阱

1 / 1

第一次看《奶酪陷阱」是因為喜歡朴海鎮,第二次則是因為愛上金高銀,第三次是在去年底時,受一股莫名的吸引力再次點進重播。

沒想到這一次,我好像整個醒過來,雖然從小就愛看戲,但這卻是第一次看懂戲。可以理解每一個情境,為何會有這些對話,每句台詞的意義,感受演員如此詮釋的緣由,總之藉此過程,終於體悟何謂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不過後來釐清思緒後,才明白原來這不是意外,因為朴海鎮所飾演的劉正幾乎是自己的翻版,無論他的困惑、心機、冷漠或渴望愛的真心,我都能感同身受。

如劉正說的:「我無法理解,為何人們總用那種眼神看著我或是怨恨我,但我現在知道原因了。我踐踏著,他們的心以及感情,一定傷了他們很深。」

人們看著他的眼神,過去我也經常看見。也和劉正一樣,在歷經傷痛,並願意觸碰自身的感受後,終能同理對方當下的狀態。透由他的演出,我覺得隱藏在深處,不敢讓他人看見。長期躲在陰暗的牢籠的自己,如今終於因被憶起,而重見天日。

「反正也沒人能了解我,所以我也覺得不需要瞭解別人。我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我批評人們、各別分類,並且傷害他們。我根本不知道那樣的行為,會造成多痛的創傷。我不斷否認,跟自己說我不是怪人,但我現在真的分不清楚了,所以...我需要一點時間,我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最後讓我突然爆哭,泣不成聲的是以上這段話。給予我莫大的慰藉,宛如我選擇獨處閉關,切斷所有關係時的註解。那時的我,並非再也不願意愛,或對與他人連結感到絕望,而是因為我渴望照見自己所有的面向,釐清自己究竟是誰,是什麼讓我變成現在的自己?為什麼我會不懂如何愛人?為何我會感到孤單與受害?

歷經幾年認識自己的旅程,從發現原來我對自己如此陌生,來到逐漸熟悉。本來只是習慣批判和逼迫自己,逐漸學會陪伴和理解。在願意一次次揭開陰影,觸碰脆弱後,生命領我釐清來龍去脈,並依依給予我想知道的解答。原來我會無法同理他人,是因為為了被愛與認同,而早已拋棄自己的感受。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劉正說: 「小時候,我很討厭父親把我看待成奇怪的孩子,所以我用盡全力隱藏自己的感受,努力不表現出來。我...真的很想討好父親。」

當我因為拒絕傾聽憤怒的聲音,也不想要變得和爸爸一樣,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總是以憤怒肆意傷害他人,故越是選擇壓抑與否認自己的感受,最後卻總如紙包不住火,在壓抑到忍無可忍後,接著一觸即發,爆發怒火,失控波及無辜,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如此反覆破壞許多關係。

或許我的爸爸也像劉正的爸爸有相同的心聲:「我不想你變得跟我一樣,那是我最大的恐懼。」

不過我和劉正卻仍然重蹈爸爸的覆轍:「但是...我跟父親,我們兩個人真的很像,不是嗎?」

我的過去正是因為被無法澆熄的憤怒而炸毀,本來以為走到絕境,沒想到其實是生命在給予我一個停留的機會和喘息的空間,慢下來重新倒帶,好好直視與擁抱過去的一切,讓自己接續能有意識做出不同的選擇,停止重複家族模式,真正活出自己本來的面目,創造內在渴望的生活。

其實憤怒是內在小孩在說:「看看我,我需要愛。」

我和劉正同樣是在父母忙於事業,故在我們的生活裡缺席的情況下成長。唯一和爸媽有關係的就是錢,我們只能拿錢買換取物質以填補對愛的需求與渴望。加上家裡侍奉「金錢至上」的圭臬,故一切都是以金錢衡量與計算,當然也包含個人價值。

如果爸媽的愛與陪伴是用錢和物質取代,那麼和他人之間的互動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比起感覺情緒與感受,我們更熟悉也擅長計算和交易。這些成長經歷會逐漸建構「錢比人重要」的信念,因而深信自己不值得愛。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但對愛的渴望,如同萬物向陽的天性,在還沒有覺醒前,我們自然是將從小經驗到的模式秉照辦理。因為相信「愛是交易」,為了填補渴望愛的飢渴,要先知道自己有什麼利用價值,能(利誘)給予對方,換得對方的愛與關注,才有機會滿足自己的需求。但也因為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認為他人靠近自己都是出於自己有利用價值。如此衡量的計算,並非出於真心,必然有許多自己的犧牲和偽裝,因整個過程其實都是違背愛的流動,總有一天,必然會失衡受傷。

此外「外在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反應內在的鏡子。」因此弔詭的是,明明自己其實就是如此,但尚未認清盲點前,我們會無意識地特別厭惡「利用他人,滿足私慾。」的行為。不過這個「厭惡」,其實是恩典,讓我們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投射,因爲無論喜歡或討厭,都只是對自己不同面向的反應。無論是討厭他人,甚至因此受傷的痛苦,其實都是靈魂在敲門,為了引起我們注意,深入探索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不是為了要變得完美,而是能清楚知道全部的自己,並學會接受自身當下的狀態。

當有外在事件勾起自己的不舒服時,可以試著覺察受波動的念頭和情感,然後以和緩的呼吸,感受當下的流動。一次次體驗深入當下,會發現自己從每次有事發生時,總是啟動重複的慣性,上演內在小劇場。譬如開始抱怨,批判他人或責怪自己,可能正面衝突或閃躲迴避,但慢慢透由加入「以呼吸陪伴自己感受當下」的過程,進而發現自己的轉變。或許不再那麼容易受外在影響,能在試圖分析是非對錯前,因學會先安頓好身心,而看見有別以往的視野,讓自己有機會藉此成長。

當我們開始練習為自己建立不同的迴路,會發現能體驗有別以往的風景。生命正是藉由日常點滴的生活發生改變,透由每次給自己一個機會,選擇走不一樣的路,從而踏上體驗心之所向的驚奇旅程。

延伸閱讀:

【影評】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