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首爾之春》無雷影評 | 充溢著希望卻又轉瞬即逝的首爾之春。

1 / 1

韓國影史上首部改編「12.12軍事叛亂」歷史事件的《首爾之春》,在韓國上映三週已突破600萬觀影人次,並在韓國兩大入口網站「NAVER」與「DAUM」均獲得高達9.5以上的觀眾評分。隨著口碑的持續發酵,有望成為今年繼《犯罪都市3》之後,第二部達到千萬觀影人次級別的佳作。

這部匯聚了鄭雨盛、黃晸珉、李聖旻、金成均等眾多實力派演員,被韓國媒體譽為2023院線票房救世主的《首爾之春》到底擁有何種魅力,足以在韓國各世代觀眾中掀起旋風?就讓已經在韓國3刷的阿揪西帶您一同了解吧!

充溢著希望,卻轉瞬即逝的《首爾之春》

《首爾之春》的劇情以1979年10月26日,韓國總統朴正熙遭中央情報局局長金載奎暗殺作為開場。若對韓國電影熟悉的朋友應該馬上能夠聯想到,《首爾之春》正是接續2020年上映的《南山的部長們》後續所發生的故事。

(照片來源:Plus M Entertainment)

隨著朴正熙的離世,韓國長達18年的軍事獨裁政權宣告終結。當時的社會充滿期待,準備迎接民主的春天;然而,在這轉折的時刻,長期追隨朴正熙的全斗煥將軍看準了社會動盪的時機,聯合「一心會」(或稱新軍部)的勢力在12月12日晚間發動了軍事叛亂,拉開了韓國另一個極權時代的序幕,首爾短暫的春天也因此結束。《首爾之春》的劇情便是聚焦在1979年12月12日晚間,那改變國家命運的驚心動魄9小時。

史實與創作交匯,商業化改編吸引新世代觀眾

(照片來源:Plus M Entertainment)

《首爾之春》電影中所有角色都是參照真實人物,例如影射全斗煥的全斗光(黃晸珉 飾),影射盧泰愚的盧泰健(朴海俊 飾),以及以首都保衛隊司令官張泰琓為原型的李泰臣(鄭雨盛 飾)。而在劇情方面,金成洙導演選擇在不悖離史實的框架下,對事件的過程重新進行創作。

(照片來源:Plus M Entertainment)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金成洙導演利用首都保衛司令「李泰臣」與叛軍領袖「全斗光」製造出了鮮明的善惡對立,以「人」為主軸,描繪了雙方勢力之間戰術與謀略的對抗,同時也創作了不少激動人心場面;有些情節雖在現實中並未發生,但這一系列的改編大大地了增加戲劇張力,成功地將歷史課本上的冰冷題材改編成一部讓觀眾高度沉浸的大眾電影,使得首爾之春不僅獲得中高齡者的共鳴,在未經歷過該段歷史的年輕世代中也形成話題!

細膩角色刻畫,已知結局仍帶來情感衝擊

(照片來源:Plus M Entertainment)

「12.12軍事叛亂」雖是以全斗煥為中心的事件,但導演並未讓它成為一個以全斗煥個人為中心的作品。《首爾之春》紀錄了該事件中上到權力核心、下至前線士兵的每個角落,掃視身在其中的所有人物,包含了在動盪的時代中奉行投機主義的國防部長、只想著在官僚體制下明哲保身的陸軍參謀次長,以及到最後一刻仍負隅頑抗的所有烈士。

(照片來源:Plus M Entertainment)

與此同時,《首爾之春》也沒有一昧地醜化「全斗光」這個角色來譁眾取寵,而是呈現了他善於權謀、操弄人心的特質,以及展現了他無比的慾望和強烈的野心;並透過「一心會」這群野心家們魚死網破的意志,對比諷刺那些國難當頭卻只想著全身而退的滿朝文武。

《首爾之春》透過細膩的人物刻畫,生動呈現每位角色在各自不同的處境中所做的抉擇,為觀眾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這也正是為何即便是結局早已註定的歷史題材,《首爾之春》仍然能不斷收穫觀眾好評的主要原因。

娛樂背後所傳達的信息

由於《首爾之春》所參照的歷史原型與台灣無切身相關,在不了解其背景的情況下,一開始可能會對不斷出現的角色感到不知所措,但事實上整部電影的敘事結構清晰,即便你不了解這段歷史,也是能透過畫面場景、配樂音效、演員演技等,充分感受到命懸一線的緊張氣息,體驗到一部商業片應該帶給你的娛樂性。但要留意的是,在這部反映歷史的作品中,觀眾最終得不到大快人心的舒暢,只能深刻體會成王敗寇的無奈。

(照片來源:Plus M Entertainment)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談到「轉型正義」,韓國在這方面的自省力道總是令人驚嘆,影壇上更是把「正視歷史才能避免悲劇重演」這句話展現得淋漓盡致,毫不避諱所謂的「家醜外揚」,相關題材的電影作品不勝枚舉。而《首爾之春》這部電影也是透過讓觀眾目睹一個極權時代的誕生,為年輕世代製造了重新反思此事件歷史意義的機會,不僅提供了緊湊刺激的娛樂,也帶來了更深層次的啟發。

本文首發於 韓劇阿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