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Night in Soho》:只有預告,但你可以先認識導演

1 / 1

關於劇情,預告應該多少能看出端倪:遠赴他鄉的大學新人難以適應環境,在一次做夢中,穿越到過去的倫敦,體驗了60年代某位歌手的經歷。那位歌手多彩的生活令大學生憧憬,渴望著那樣的人生。但隨著這樣的夢境持續,夢境不只影響了現實,過去的某些東西也跟著穿越回來。

60年代的證明

除了《后翼棄兵》的 Anya Talyer-Joy 、《兔嘲男孩》的 Thomasin McKenzie 和《王冠》的 Matt Smith 在預告中有比較明顯的戲份外,關於這部片的資訊還是少之又少。雖然 Anya Talyer-Joy 十之八九會被作為宣傳焦點,但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原因是,這是 Edgar Wright 睽違四年的新作。

鏡子這幕可以看出不是直接穿越,而是以當代的歌手過著,但這裡的吻痕卻跟著一起回到現代

Edgar Wright 是以喜劇走紅起家的英國導演兼編劇。這不是說他擅長寫搞笑的對白——他完全可以,但這不是他獨樹一幟的地方。他的強項在於對節奏感的掌握,豐富又不累贅的鏡頭語言,以及華麗卻扎實的剪接。另外,他的劇本就算不是喜劇,也還是看得到淡淡的英式喜劇嘲諷感。就像Quentin Tarantino一樣,Edgar Wright的電影總是會有滿滿音樂以及致敬。但比起QT有時會有讓音樂拉著電影節奏走的問題,Edgar 的音樂節奏同樣鮮明,卻是與電影節奏相輔相成,這點在《玩命再劫》尤其明顯。然而 Edgar的收尾也明顯偏弱,情節也往往專注於嘲諷,而顯得刻畫不足。

顯然在過去比較快樂,還把造型套到現代來

那麼這樣的喜劇導演來導驚悚片適合嗎?其實就以氣氛調度和節奏掌握的狀況來看,拍得好喜劇的人往往也駕馭得了驚悚,何況Edgar 的成名作《血腥雪糕三部曲》就已經是驚悚喜劇混合了。看看Jordan Peele ,《逃出絕命鎮》不也很成功?

不過我猜沒人不認識安雅泰勒喬伊

只是導演的資料講再多,《Last Night in Soho》會由誰代理,甚至會如何上映都還沒個底。個人很希望能在電影院,不過照上次《玩命再劫》在台灣的迴響來看,呃,能奢望什麼呢?

《Last Night in Soho》預告:

外行人IG:https://www.instagram.com/laymancinema.tw/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