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性別可以演出跨性別角色嗎?從《迷失安狄》來說起。

1 / 1

(本篇為跨性別系列的下篇,會帶來一些跨性別電影的討論)

繼前幾天《午夜天鵝》提出的討論後,今天魔編想藉由《迷失安狄》⁣⁣⁣⁣⁣,繼續和魔粉分享跨性別電影的看法。

《午夜天鵝》和《迷失安狄》兩部電影,在台灣恰巧是差不多時間上映,我認為也是很好一起討論的時機。《迷失安狄》⁣⁣⁣⁣⁣中的角色,看得出是經過田調所刻劃出的角色,所以並不會讓人感到隨便,或是自以為是的想像。和《午夜天鵝》一樣,主角們都處於社會邊緣,生命的意義被否定、存在的價值不被認同,卻同樣自力更生,並且互相扶持。李李仁與 #草彅剛 的表現,也是精彩且細膩。

(《迷失安狄》劇照)

看到較多人針對悲劇性的結局提出質疑,我認為,沒有任何的劇情是「應該/不應該」,我的確相信任何事都是可能發生的。我想大部分的質疑是在「為何跨性別者的結局就必須如此淒涼?」,這類的質疑其實也經常出現在同志電影當中。我想,創作者一方面想要反映現實,另一方面也在拿捏如何透過文本來創造真實。這也不單是創作者自己可以創造的烏托邦,而是與社會變遷互相呼應後,才可能一起改變、一起進步的。

(《午夜天鵝》劇照)

另外,@taiwannonbinary 提出的討論也值得令人深思,以下是想和魔粉們討論的議題:

【順性別演出跨性別角色合適嗎?】

在「台灣非二元酷兒浪子」粉專的貼文中提到,順性別演員演出跨性別角色時,入圍獎項卻是以演員本身的性別來歸類。這邊魔編也有疑問的是,跨性別角色的意義是否只在於對演員「生涯發展」有挑戰、有幫助?獎項是針對演員的表現給予肯定,這點是毋庸置疑。那被消費完的跨性別角色和故事,是否就被拋到一旁?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文中也舉例,監製林心如的發言:「當時我打電話給他,問他敢不敢演變性人」

若有閱讀上一篇《午夜天鵝》的魔粉,一定會知道「跨性別者≠變性人」,因為不是每個跨性別者都有進行性別置換手術,況且劇中的Evon也沒有進行手術。這樣的發言,會讓人認為,製作方對於跨性別真有了解嗎?想呈現故事的心態又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話題性嗎?

問題又回到「順性別演出跨性別角色合適嗎?」。

今天新台劇《華燈初上》(監製也是林心如)的報導出來,由吳慷仁飾演的角色被形容為「男扮女裝」。報導中寫,吳慷仁在開拍前有去第三性公關的酒吧做功課,也和一位退休的變裝皇后吃飯。這樣的描述,是否又將「男扮女裝=變裝皇后=第三性」劃上等號?究竟是第三性還是跨性別者?還是變裝皇后?不論是掌握娛樂產業、輸出作品的製作方,或是觀影的閱聽人們,或許都需要更細緻地去辨別,每個角色呈現,背後都藏了什麼隱性的思維。

影視產業終究是市場導向的,但處理的手法能否再更細緻,我想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身處其中的人是否有意識罷了。

【可否讓跨性別者演出跨性別者就好?】

2020年,Elliot Page宣布自己為跨性別及非二元性別人士。他運用自身的力量與發言權,試圖為他人發聲。這樣的例子,當我們替他開心的同時,卻也知道能像Elliot的人,少之又少,多數人仍受限於日常生活中的歧視,而無法發聲。那麼,能進入到影視產業中,並且爬上高位發聲的人,是否又更加稀少?也因此,我們才更期待已在高位者,能用正確的方式,替不同的族群發聲。身為觀眾可以做的,是運用自己的消費,來支持更性別友善的影視作品,並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打造一個更友善的社會氛圍,整體環境才可能逐漸改變,才能看到演員們能不受性別、性傾向的限制,都能自由發展。

(圖為Elliot Page)

在這裡為林心如澄清一下,在〈林心如:跨性別者用另一個身分活下去,其實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這篇報導中,可以看得出,他對跨性別族群並非一無所知,可以理解他想為不同族群發聲的心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當〈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成為熱門同志電影,台灣社會似乎又再稍稍往前一步。但就整體來說,我們的性別友善環境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時間的演變會讓社會更加進步,但社會的進步是需要由眾人一同思考才有可能改變的,每一個小細節的深思熟慮,都是社會進步的關鍵。

有什麼想法想跟魔編分享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我💕💕💕

★彡魔法少女の電影紹介所⁣☆彡ig:https://www.instagram.com/mahoushou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