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得】🥨 我想念我自己 Still Alice

1 / 1

2014|美國|Sony|101

這部電影剛在臺灣上映時,我是高中一年級,當時學校打掃的工作很幸運地分配在整理圖書館,因而開始接觸到電影雜誌,正好那年的奧斯卡獎最佳男女主角是從此成為我最喜歡的電影和演員的《愛的萬物論》Eddie Redmayne和《我想念我自己》Julianne Moore。
後來圖書館也買進了這本書,就放在新書展示區,印象特別深刻,也大概翻閱知道劇情發展,但一直到現在才認真地去看這部電影。

電影由在影史上第二位獲得坎城影展、柏林影展和威尼斯影展的大滿貫影后Julianne Moore擔綱演出,並再以此部電影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對於其演技之精湛的最高肯定。
而以《暮光之城》系列打開知名度Kristen Stewart也在電影中扮演Julianne Moore有想法且獨立,卻顯得有些叛逆的小女兒。

劇情描述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語言學教授的Alice(Julianne Moore飾演)開始發現自己在說話時容易遺忘一些詞彙,並且開始出現健忘的情況,在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之下,發現自己罹患早發性的阿茲海默症,且病情將會急速惡化。
她開始漸漸地與原先的人生脫節,無法料理生活,失去表達能力,最後遺忘深愛的家人,其中最讓她痛苦的是她不再擁有屬於自己的尊嚴。

電影中有不少片段齁很觸動我,像是Alice在確診自己得到阿茲海默症,並且是來自於基因的遺傳時,首先詢問醫生的就是這個基因是否也會遺傳給她的孩子,更對此相當難過與自責。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往往更勝於對自己的好。從前我很難明白是什麼讓母親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小孩,一直到這幾年才越能明白那種只要「你好我就會好」的感覺,更甚是「你不好都是我的責任」的自責感。

其中最讓我驚訝的片段是Alice在晚上無法入睡,即便吃了藥也無法幫助她減去煩燥時,她選擇在凌晨四點叫起自己的丈夫,崩潰地對他說覺得自己的人生都沒有了,甚至是大罵髒話的宣洩情緒。這和電影其他片段,Alice作為一個大學教授、一個語言專家所展現出來的優雅沈穩,對人謙和有禮的氣質形象完全不同,卻也誠實地表現出一個女生在無法對外人傾訴本身的壓力,卻也無法獨自承受負擔時,只能對最愛的伴侶崩潰的情況。

在看第一次的時候,無法理解為什麼Alice的丈夫不願意留在她身邊,而是離開到其他城市開始新的工作,明明這可能是兩人最後的時光(當Alice病情更惡化,可能不再認得他)。後來看第二次才發現也許他是不忍心看到逐漸迷失自己的Alice,那個他心目中永遠美麗且聰明的妻子。這讓我想起在《從前的我們》的最後,女主角也是選擇將罹患失智症的男主角推下懸崖,因為她無法看著最愛的男人最後變成那副模樣。雖然我還是無法認同這樣的做法,認為不管對方發生什麼事情都應該盡可能的陪伴,可是也很能明白照顧者其實也背負著極大的壓力,也許不是覺得厭煩,而是不忍心。

我認為電影裡最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對待阿茲海默患者。電影中,Alice在病情惡化之前造訪療養中心,發現不論患者在病發之前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他們最後都淪為只能被看護和照顧的失能者,喪失尊嚴。
歷史上許多的名人到最後也都罹患阿茲海默症,如英國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雷根,都曾是叱吒風雲、足以改變世界的人物,最後卻也只是迷失和遺忘自己(也以研究指出當需要過度依賴腦力來生活的人,比較容易引發阿茲海默症)。
電影中, Alice很理性地錄下影片要未來病情惡化到無法控制的自己,去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此一來才能保全尊嚴,而不至於成為別人眼中麻煩的負擔。是幸也是不幸,那時候的Alice已經連自殺都沒有能力了。

如果罹患癌症的人會有人繫上粉紅絲帶為其加油,那我們應該怎麼去支持阿茲海默症患者呢?當有一天他們遺忘所有一切,無法表達與行動,我們又應該用什麼樣的愛去陪伴他們?
這個答案連我自己都沒有把握,只能期待(但很不希望)有一天當我身邊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可以用耐心去尊重和愛護對方,即便自己已經不被記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