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億老闆的一堂課

1 / 1

我當然不是那位七億老闆。而這個故事要從一頓飯開始說起。

前幾天有幸,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恰巧遇到他的表哥在隔壁包廂。 
飯菜席間,朋友和表哥兩人就來回在兩間包廂,互相敲杯飲酒。

直到夜色漸晚,表哥那個包廂的其他朋友散淨,表哥就到我們這個包廂待著了。

 

聊了一下,這個表哥來頭可不小。主要從事日用品生產、在大陸地區打遍同產業無敵手。

平均月收入、500萬。年營業額大約在7億左右。

  

  

表哥的外型人高馬大,與我這位朋友---也就是他的表弟,兩人就像是同個模子鑄出來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兩個人往門口一站,頗有神荼鬱壘之風範。
 
與我同行的,還有MICO、以及我朋友店裡的小妹。
為了方便敘述,我們就叫表哥「洪董」吧!
 

老闆為什麼愛打高空

 
上位者愛打高空不是什麼新鮮事。

 
常常領導精神喊話、大型會議時常見。主事者麥克風一拿,上台就是些愛與勇氣、努力與和平的故事。

 
台上講得聲嘶力竭、台下往往神遊太虛。

  
洪董酒過三巡後也不例外,大概了解我是催眠師、小妹是他表弟的公司員工後,就決定把炮口對準小妹。

 
「妹妹,我跟你說。」洪董眉宇間有股英氣,說起話來那是一個鏗鏘有力。

 

「我們做人,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你知道嗎?像你們這種產業,你讓我跳進去做,我敢說一年、只需要一年。」
 
洪董大口乾酒、酒杯豪邁碰桌。

 
「我絕對坐上第一名寶座。」目光睥睨。

 

 
看洪董的自信,我相信他絕對辦得到,我也相信這對他而言不會是什麼難事。
 
但小妹最近工作才忙得裡外不是人,那裡聽得下去眼前這個50多歲中年男人在她面前天南地北胡扯。
 
「洪董,我絕對沒有不相信你的意思。但我覺得你們離基層都太遠了」
 
小妹剛滿25歲,平常交陪的客戶也是幾千萬資產,有錢人她倒也不是沒看過。但對他而言,言語中霸氣橫生、目空一切的有錢人似乎都只有在八點檔中才有。
 
 
仗著反正這就是吃頓飯、了不起就是自己主管的表哥,以後橫豎不見。小妹一股腦就把心中所想全部倒出來。
 
「我認為成功也許在不同行業間可以複製,但隔行如隔山,我不認為你過來隨隨便便就能當業界第一。」小妹沒好氣地講。

 
我說話了。

 
「當然可以啊。」我冷冷說道:「他以自己的財力,買個三間五間房,掛在自己業績底下,想不第一名都難。」

 
我視線沒有瞄向洪董,也沒瞄向小妹。我純粹就是丟個引子下去,看這話題會如何發酵。
 
我把面前的湯碗喝個見底,碗底是個公雞的圖案。
 
話題依舊在繼續。

 

洪董繼續說道:「其實成功是有共同的方法的,就是不斷行動再修正。慢慢往目標前進。」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妹妹不發一語。前面幾次話語上的交鋒,妹妹都被洪董的霸氣壓制得說不出話來。悻悻然得把玩面前的筷子。

 

見妹妹沒有反應,洪董繼續說了:

「當你今天設定好一個目標,持續前進。把過程中的失敗經驗納為己用,當作你前進的糧食。你就能越來越茁壯。」

 
好一個超有道理、但又毫無道理的內容。
 

像這樣的內容,在NLP、催眠界有個特殊的稱呼,稱之為「名詞化」設計。

 
透過大量的名詞化設計,你不但可以講得慷慨激昂,同時又能振振有詞。

 
缺點就是禁不起更加細節的挖掘。不過,像洪董在公私場合講這些內容的時候,我相信也不會有員工去挑戰這些話中的細節。
 
妹妹聽到這,只是猛搖頭。想要說些什麼、嘴巴開開又說不出些什麼東西。
 

 
名詞化內容就是缺乏執行細節。名詞化的形成,其實是大量經驗的縮減。所以上位者使用名詞化內容其實相當合理。
 
因為在他們胼手胝足、打造出自己的商業王國的過程,除了心中有強大信念之外,其他的決定性策略都是不斷修正、不斷測試的。

 
他們會記得讓他們活下來的那股強大信念。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但他們肯定不記得讓他們站上山頭的最後那個決定。

 
縱使記得,那麼,在那個決定之前、一定也環環相扣著其他排序更前面的決定。

 
 
這就使得這些上位者今天一旦有機會、有必要跟後輩傳遞些什麼知識內容時,說出口的內容就都會是滿滿的名詞化。

 
讓人聽起來好像說了些什麼。

 
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我盯著碗底的公雞,想著他的雞冠怎麼歪歪的?

 
話題還在繼續。
 

什麼樣的員工可以被拋棄?

 
聽見妹妹開始語塞,敗下陣來。我把目光從碗底的公雞抽回。

 
抬頭看著洪董,我決定開始挖掘細節。無論這個過程會有多傷親和感。
 
「洪董,你講這些都在打高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什麼?!」洪董頓時反應不過來。

 
 
「你說要修正行動、失敗為成功之母,這些內容不只書上有、甚至連國小課本都寫過。」我不疾不徐說著。

 
「但更多時候,這些基層員工、這些業務新人,他們遇到最大的問題在於「找不到東西修正」」
 
「失敗的面貌很多,他不像三分球那樣,球一出手,有進沒進誰都看得出來。更多時候的失敗是像投石入水---毫無反應。」

 
洪董點點頭:「那當然。這些年輕人要有能力看得出來....他們...」

 
「那如果、」我一個搶話:「那如果,這些年輕人沒有能力做到這件事情呢?你會怎麼幫助他們習得這種能力?」

 


整間包廂只剩下MICO指甲滑過著手機螢幕、卡卡卡的聲音。

 
洪董沉默不語。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何幫他們辨認什麼是無痕的失敗?如何讓他們察覺這個方法一定是無效?如果今天有個必須抉擇的難題、選擇一邊視同放棄另外一邊,他們得到的結果怎麼知道哪個是好、哪個較差?」我連珠炮提問。

 
 
良久。洪董沉吟。
 
過了半晌,洪董沉沉吐了口氣:「不行。」

 
「我會放棄。」

 
 
蛤?放棄什麼?

 
 
「如果一個員工連自我修正的能力都沒有,那我會放棄他。」

 
「假設我有10個員工,只有2個有這樣自我修正的能力,那我就會把重心放在這兩個人身上。」

 
洪董清了清痰:「剩下8個如果待不住就算了,我再招就好。」

 
 
好一個簡潔有力的回答。
 
「洪董,所以你意思是,你會套入漏斗、而不是考慮教他們習得這種能力嗎?」我想再確認洪董的意思。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是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有能力的人拿去。懂得自我修正、縱使一開始能力不好,也會慢慢變強。」
 

 
「但,弱者呢?弱者就是弱者。」洪董莞爾。



如何觀測不可行動的結果?

故事基本上就到這結束了。

 
一堂7億老闆的課程,很快又回歸到阿妹跟洪董的七嘴八舌。

 
我沒有搭理他們,逕自陷入自己的思考中。
 

 
原來這就是上位者所想的。

 
每個老闆其實都有培育新人的心,但那顆心顯然沒有我想的那麼大。

 
這也表示,如果你我不具備修正再行動的能力,那很快就會被淘汰了。
 
同時,我很常聽到這樣提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我想要做什麼什麼,但家人反對,我該怎麼辦?」

「我做的這個網站不知道放什麼圖比較好、你覺得哪個比較好?」

「最近房市好像在改變、我是不是該轉作買方、而放掉開發?」

「我想自己創業、但我又怕失敗賠錢,怎麼辦?」

 

這樣看來,其實在人生茫茫路上,我們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大概就是兩個:

 

1.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

 
2.如何修正再行動、以及如何找出不可觀測事件中的跡象,來供修正?

 

我們先來聊第一點。
 
如果此時讀著文章的你,已經面臨到必須生死兩相擇的難題,那這個方法幫助不了你。

 
選錯就是死路一條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應該發生在常規生活中。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你不應該讓自己走入這番田地、此刻我的我也不想背負給錯建議的責任。
 

 
但如果你現在是面臨著生涯中的兩個選擇、或是沒有選擇。

 
那我給你建議的是:「不要選擇,你得都做。」
 
 
事情推回三年前。當時的我正一邊從事業務工作、一邊進行NLP的推廣。
 
我的業務工作收入大概是我NLP工作的5倍以上,但我實在很想全職做心理學的推廣。

 
那段時間的我過得很辛苦、心中也很猶豫。

 
直到某次跟朋友聊(這個故事翻翻我的IG,裏頭有提過。這裡不再贅述)

 
他只告訴我:

 

「阿不都是在賺錢?幹嘛去分?都做啊!」

 
就短短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
 
如果你眼前只有一條路,那叫做沒有選擇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你只有兩個選項、那叫做被迫選擇。
而在彈性選擇的第三個選項,我最建議的就是「都做」 

兩個選擇都做出努力、耗盡全身力氣。

 
效果自然分出高下,你煩惱很久的答案會自動出現。

 
 

 
再來我們談談第二點:

「如何修正再行動、以及如何找出不可觀測事件中的跡象,來供修正?」


這要談到「差異」這件事情。

 
一個東西的好壞,你是沒有概念的。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只有兩個東西都在你手上、你比較彼此間的差異,你才會知道哪個好、哪個不好。
 
所以,這直接呼應到上一條所說的,你得同時從事兩個選擇的行動。好壞立判、高下立分。

 

不好的東西扔掉,再拿第三個行動結果、跟第一個行動結果去比較。
 

 
舉例來說,你想寫作,但不知道寫什麼路線比較能吸引讀者?

 

那你就寫兩個方向的文章,都丟到網路上。

 
同時曝光個7天,會有一個文章比較多人讀、多人點讚。

 
爛的那個就是沒人愛看、那麼第三篇文章你就可以再嘗試新的方向。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然後一樣丟上網路、一樣曝光7天、再跟原本第一篇文章比。

 
 
反覆這樣測試的過程,你就是越來越進步、越來越貼近真相。

 
好的留下來當對照組、爛的瞬間變身測試組。道路就是這樣摸索出來的。
 
 
那麼,不可觀測的部分呢?

 
以上面寫作的例子來看,兩個選擇都是「寫文章」他們本身有相同的平台、有一樣的檢核標準:「讚數」「文章瀏覽人次」
 
他們有相同的標準,所以適用這樣的測試再行動。

 
那如果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該怎麼比較、該怎麼產生差異?該如何觀測?
 

 
這邊提供給你的方法是:「自行設下標準,並把不同單位的行動結果、放進你的標準中,用相同的同量化貨幣來比較。」

 
這裡的同量化貨幣指的是時間、以及金錢。

 
什麼意思?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舉例來說,我在思考晚上到底是要多去跑健身房、讓身體健康好、還是要用這些時間多跑一些客戶增加收入呢?

 
身體健康跟金錢收入看起來是不同的事件,但,運用同量化貨幣的概念,你就能把牠們放上同一個天平來比較。 
如果你選用的同量化貨幣是金錢,那就是把健康這件事情,精算成一個金額。然後跟跑客戶的收入金額做比較,這樣就能看出差異。

 
如果你選用的同量化貨幣是時間,那就是把拜訪客戶跟運動,用相同的時間去行動。

 
 
這個例子比較適當的同量化貨幣是時間,所以我用這樣的方式來比較差異:

 
我同時進行這兩項活動:運動一小時、拜訪客戶一小時。

 
然後,我給自己一個觀測期:假設是7天好了。

 
 
同時運動又跑客戶,持續7天下來你會有不同的心得。

 
你可能會發現,其實晚上客戶都不太理你,找客戶幾乎都沒空。倒不如去運動好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又或者是發現,你體力根本沒辦法讓你平日白天上班、晚上還能去運動,所以最後選擇假日來運動。

 

無論如何,你都是行動了、並且在兩個不同行動中消耗同量化貨幣:要嘛時間、要嘛金錢。


 這篇文章有點長,所以我也懶得潤稿了這邊直接給你一個小結:

1.同性質的行動、你就同時兩件事情都做,給一個觀測期,就能看到結果。

2.針對結果,留下好的、丟掉壞的,並再做一個跟原本的比。這樣就能修正。

3.如果是不同性質的行動選擇,那你得使用同量化貨幣來轉換比較看起來不同的事件。

4.同量化貨幣:「時間」、「金錢」

5.同樣給觀測期後、直接比較同量化貨幣的耗損,以及你得到的收益,哪一個是你要的?這樣就能修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6.行動、行動、行動。只有行動了,才會產生差異。

看看我的平日小品:

彭博的IG

或者是看看NLP專業執行師的國際文憑考核班:

貝斯特NLP訓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