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樓房客寫作和自我形象

1 / 1

年初在wedding party上許下了一個小小的願望—開始寫作。以任何形式進行都好,只是想重拾丟失許久的習慣。這耗費了幾年的時間,緩緩醞釀,勇氣生成不易,但許是神聽到了這些年的禱告,在意想不到之時推了我一把,透過八樓房客的房東David邀請我加入一同創作的團隊。

高中以降,便有了寫作的習慣,除抒發心緒,也用以整理思緒。有時會把想法和感受寫在不起眼的週記本中,也有的時候是張貼在無名小站,更有的時候是直接書寫在國文段考的答案卷上,再後來則是書寫於Facebook或Instagram上的貼文。對於不知該如何以口語表露心聲的我,書寫是出口,有些創傷難以言說,便以隱晦的文字表達。

過往上傳文章的動機多半是吐露心聲,再來才是紀錄事件。老實說,那段時間我只在意自己的痛苦掙扎是否被聽見,雖然書寫那些負面的感受和記憶不一定能全然幫助我健康起來,但深陷泥淖的我著實沒有多餘的心力再多加考慮內文帶來的影響。直至某次,有位長輩在我張貼激烈的言辭後,強烈建議我停止在臉書上張貼文章,以免造成他人的困擾。還記得當下只覺腦子裡轟鳴聲大作,心跳漏了好幾拍,也覺得羞恥…我從未預料自身的書寫可能會帶來影響或傷害他人的後果。

所以,我停筆了。

結果是某種程度的心的凋零。直至2015年迎接元旦的夜,神透過約翰福音1章1節對我說話。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依稀記得,祂要我專注在Word這個字上。就經文脈絡而言,Word的原文是Logos,也就是「話」,又可譯作「思想」、「意念」、「言語」或「思想或觀念的表顯」,也就是神的思想和神的言語。我想到,祂的話是透過文字記錄下來的。話語和文字是有影響力的,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筆誅勝於劍伐(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話語雖能摧毀生命,亦能帶來生命。了解到文字和話語的重要性後,我才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如何書寫?如何運用文字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去年,才又重新勉強自己動筆,有點像是破土而出,鼻尖露出土面,可以深深吸入新鮮空氣的感覺。

這次我決定勇敢一些,主動問問八樓房客團隊的大家和朋友們對於文章的想法。

一開始得到的回應是「滿滿的乾貨」(乾貨就是硬知識的意思)。再後來的建議幫助我開始留意文章的長度。也有的朋友建議我可以標記上不同的顏色,協助大家更快找到文章重點,也許之前寫論文時看了許多期刊,養成了自己的重點自己抓的習慣(喂!),導致我一時之間忘了要為讀者著想。總而言之,實在很感謝大家願意給我這麼多寶貴的建議,正在慢慢消化中。

再後來,David於過年期間直接在Line群組裡關心我的寫作狀況。還記得他在某次的對話中提到「作品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心有什麼東西」,於是我開始上演了劇烈的內心戲。

「為什麼他不去問別人,要直接問我啊?」
「是不是我寫得不夠好?他沒問別的房客,那應該就代表別的房客沒問題啊。」
「是不是他之前在群組裡是要暗示我重新審視寫作內容,但我沒發現嘞?」

焦慮緊緊扼住我的頸項,恐懼在耳邊嘶吼。內心核爆好幾次,誇張到皮膚過敏的地方又刺痛起來。

「看吧,妳就是做的不夠好才被點名!」

我費盡氣力才叫那些在腦子裡批評的聲音閉嘴。這次的事件直接連結到多年前的經驗,我試著用力搖頭,卻無法真正甩掉那些會觸發焦慮的想法,就先禱告交給神,期待有朝一日能根治這種難以名狀的恐懼。

上週末七樓房客Abby約我共進午餐,也順道叫上David一起,一起聊聊。在約飯的同時,我仍舊是擔心爆棚,擔心自己寫不好,害怕沒有達到房東David的期待,但一方面又覺得「可是他的期待真的跟我有關係嗎?」總而言之,就是浮起一股要跟業主見面的心情。

Abby倒也爽快。她直截問道:「妳可以接受彼此敞開說嗎?(聽聽)他真實的想法。」

總不能受制於恐懼,因而揣度朋友的想法,這很可能造成雙方的誤會。恐懼太真實了,但絕對不是事實。在這樣的想法下,我決定要毫無隱藏的溝通,雖然可能還是會想逃跑,哈哈哈哈哈哈哈,但這件事需要好好面質和處理,所以我要留下來。

在臨行前一日,我去找了神談一談。後來發現是這樣子的,可能我覺得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字就是代表我自己整個人和我的價值觀,所以被批評會很緊張。也許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孩子多,父母在某些特定時刻需要快速管理,就會直接給出答案或作法,加上學校的考試文化等,我在多數環境下內化的是「一定有標準答案」或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這部分我並未多做思考和過濾,而是全盤接收,這影響到了我的自我形象,總是覺得可能要「一樣」才是好的,要「做對、做好」才能符合他人的期待。但感覺神好像在問我可不可以接受「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意見不等於我這整個人不好或不合格,就只是不同的想法而已,無關乎我的價值。

到了與Abby和David見面的日子,我一邊歡快地吃壽司,一邊欲言又止。最後謝謝Abby主動提出要討論我在八樓房客寫作的回饋。我暗自深吸了幾口氣,等待David的回應。

關於在群組被cue這件事,他的回答是「我只是想說群組很久沒有講話,找個話題聊而已。」針對文章中有比較多乾貨的部分,他則認為可能有不同的客群,重點是寫自己喜歡的東西。他也從來沒有覺得我寫得不好(我還是相信自己有許多可以學習和改善的空間,不過這是兩回事)。

事實證明,當我做決定與神一起勇敢面對這個議題時,才發現恐懼不過是隻虛張聲勢的紙老虎,沒甚麼可怕的。不一樣也不要緊的。健康溝通的首要目的是理解對方,而非取得一致的看法。Danny Silk在《一路愛到底》中提到「溝通時,最重要的目的若是只能有一樣的看法,這樣的對話便無法容納意見相左的兩個人。」這樣的溝通到頭來只會演變成說服對方同意自己的看法,如若未得對方的正面回應,雙方在溝通過程中便會越來越焦慮,堅持自己的立場也會變得比保護關係更重要。

最後以Kris Valloton於2021年2月20日的貼文作結。如果我相信「如果你重視我,你就會同意我的觀點」,那麼我就會「要求」你必須認同我的看法,因為我錯把同意當作「我有價值與否」的標誌,但其實我的價值是源自於我是誰,而非這些身外之物。另一種不那麼健康的想法則是「如果你對我忠誠,那你就會同意我的說法。」然而,事實上,忠誠度只有當我們意見相左時才能受到檢驗。我決定要在溝通之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安的操控者,更不要把說服別人自己是對的當成是我的責任。

我願意開始練習接受「不同的意見僅只代表相異的看法,不等於我不夠好」。增進 #自我敏察 也是今年的課題之一,期待能更認識自己,長成更健康的樣子。

 Facebook:Chieh Kao
Instagram:chiehkao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