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自答如何尋找思考題材

問問題
關於如何尋找思考題材
我反省自己,現實中阻礙我思考的主要有兩點
1我不能決定我注意的焦點(上學就是要上課,而且我不喜歡上課。我跟我爸相處時,我爸會只做不說的迫使我等待他的命令,我不可以思考自己的事情。我出社會至少一年多了,想要活著就是有工作可以做,有工作做也只是聽話、做老闆讓你做的。「思考」在生活中不重要)
2我思考了也無法改變現實,思考心酸的。
我說我思考的目的是對於我的存在有基本的掌握,那麼假設我以我生活的內容做為生活的起點的話(比如說是吃飯睡覺工作)
我認為我(每個人)生活的由來是經由全民分配得來的。
身邊的事物往往是人為的產物,而人的之所以有什麼行為或是習慣並不是誰跟他溝通解釋,只是被疏導而本人也覺得好像就這樣吧?所以就這樣了。
據上述,假設我將身邊的事物預設為是人為的產物,那麼即使我孤獨時我可以藉由閱讀生活,變成我在跟我理解的「人」(生活)相處。
請問有誰對這樣的閱讀生活有什麼看法?
我之前有問過我讀書的順序是什麼,如果推廣到閱讀生活的話,怎樣才叫閱讀完一個情境呢?假設閱讀完了,我下一個要閱讀的是那個情境?
另外我剛剛說生活是由人為的產物構成的(比如電視、棉被等),即出於別人的行為,我又莫名其妙的處在這生活中,使我即使寂寞時也仍然與「人」相處。
我認為思考的對象是不存在的,而思考的題材往往是被人決定的(生活),而我生活的過程不會有人跟我解釋我的生活是什麼。
而「行為」,我認為是是出於有目的的,也有他意料之外的效果,或是無法達成目的。因此閱讀「行為」是門大學問,我怕自己腦補會變瘋子。我會現實中一個樣子,我又會在除了在「正常人」的面目以外竊竊私想這個世界是什麼,就算我不走火入魔也不易成事(我沒有朋友,這也是我自己決定的,我目前的能力不足以使我身邊的人被我看上)
總結來說,我希望生活的由來是可以被討論的(即互相的思考歷程與行為與落實到生活中的事物)
現實中體制往往要等到人死了再來檢討與卸責。
我認為我說的使「遠見」有存在的價值,而不是只是竊竊私憤。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