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濫用的數據、兩極的世界、失控的用戶 (上篇)

1 / 4

“ 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 ”

「如果你買了產品但是卻沒有付錢,那麼你就是產品。」

.

-《 The Social Dilemma》2020

  近期剛看完被祖克伯罵爆的Netflix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不得不說,看完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既視感。你以為你有自由意志,殊不知這些選項早就是設計好故意擺在那,就是要讓你選的。這部紀錄片有涵蓋到的書:

《媒體上身》

《欲罷不能》

《失控的指尖》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注意力商人》

《FOMO:錯失恐懼》

《網路讓我們變笨?》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

以上幾本大作都是我曾經看過的,當然還有很多討論到這個議題的其他書籍。在「資訊傳播理論」這一門學問我們經常在研究近代網路發展以及社群媒體所衍伸的問題,不過紀錄片是以更驚悚的方式呈現。我們對於Google, Facebook, YouTube ….只不過就是「數據化的魁儡」,目的就是要榨乾我們的「行為數據」;《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的作者Shoshana Zuboff 在書中說明,這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並不是直接地賺取消費者的金錢,而是透過提供消費者免費的服務,再由「行為剩餘」來從中獲利。

等等,我們是怎麼變成魁儡的!?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現在的資本家在玩的是「注意力」的遊戲,在《注意力商人》作者Tim Wu提到,社群媒體正式進入到強取豪奪用戶注意力的時代。在《娛樂至死》這本書當中作者Neil Postman 也提到,一但任何資訊放到媒體上,那必然會使用娛樂化、刺激化的方式呈現,因為大眾都喜這樣感官刺激的話題;哪個明星又去外遇偷情、辯論大會上共和黨候選人在耍憨、某個縣市的市長不顧市政跑去爬樹......

.

所有的社群軟體都是朝這個方向去設計,軟體設計師並不是在保護你;相反地,他們設計出來的演算法就是要你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網路上,對這些大企業來說,你的時間就是他們的金錢!  

心理學以及行為學專家稱之為「間歇性正增強」,這些社群軟體都有一個共通點「沒有盡頭」。Instagram,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只要往下拉一下,新的動態、貼文、直播就會再度更新。我們愛上了這樣能夠無限攫取多巴胺的設計界面,滑著滑著就掉進了時間黑洞;就像是玩吃角子老虎機的人一樣,無法克制自己去拉下拉桿,他們的大腦也愛上「拉一下,就有回饋」的感覺。

.

這樣的行為成癮也已經重新塑造我們的大腦

.

  在《媒體上身》《網路讓我們變笨?》這兩本書的作者都警告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使用習慣將會塑造行為模式」

讓我們一起回想一個問題:你有多久沒看書了?

.

如果你是長期使用手機玩社群、打手遊、看YouTube 的使用者,那你大概很難再度靜下來好好地看一本書,我猜,即便是上面的文字,在閱讀上都有一點跳躍性對吧?網路上的世界不管你走到哪都是燈紅酒綠,一個沒有黑暗、永不日落的世界,到處都有消息要你馬上看!

  • 你有一封來自 ... 的未讀訊息
  • 73個用戶對你的留言留下心情
  • 24個用戶轉發了你的照片
  • 你訂閱的頻道即將在三分鐘後直播

.

每個提醒都變成緊急事件,每一個通知欄上的文字好像都要挑出來說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嘿!在等甚麼?趕快來看呀不然就要錯過了呢!」

.

螢幕亮起來、呼吸燈閃爍,不由自主地就會想碰手機、貼文滑一滑更新通知突然跳出來、影片看一看突然朋友丟訊息過來、文章看第一行就忍不住想去點超連結......當我們的大腦想要進行神經元的連結,但是每次都會被中斷、阻擾,久而久之,大腦的橋樑始終無法建立連結,永遠無法讓思考形成完整的迴路。

理性需要花時間、燒腦力,然而,感性只需要搔個癢就能動全身。螢幕背後的資本家看著我們失控的指尖沒日沒夜地滑呀滑,臉上露出了竊笑。因為這些商業模型、軟體設計、演算法就是賺取大把鈔票的KPI,目標就是出賣整個社會,讓所有人不再有思考能力。

「我想請大家好好思考,我們真的要將社會賣給出價最高的資本家嗎?」

— Tristan Harris ,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人道技術中心的主席和共同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