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科技與低端生活的結合,科幻新浪潮──Cyberpunk

1 / 1


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許多電影與遊戲大作的背景設定都跟Cyberpunk有關,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卻不知道這富含強烈對比的美學設計其實是有專屬名詞的喔!

Cyberpunk,賽博龐克,又譯作「電馭叛客」,是「模控學」(Cybernetics)與「龐克」(Punk)的結合詞,為科幻故事的分支之一。其背景大都建立於「高等科技與低端生活的結合」(combination of lowlife and high tech),通常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再以一定程度崩壞的社會結構做對比;其情節經常關於,社會秩序受到政府或財團或暗中勢力的高度控制,而角色利用其中的漏洞做出了某種突破。

賽博龐克文學運動的內涵和社會思潮的定義:
經典的賽博龐克角色是邊緣且性格疏遠的獨行者。他們生活在社會群體的邊緣,一個彌漫反烏托邦氛圍的未來:日常生活受到急劇改變的科技影響,普及的電腦化資訊籠罩全球,以及侵入性的人體改造。

賽博龐克很大部分是源自1960至1970年代的新浪潮科幻運動。當時的作者們迴避了早期科幻小說的烏托邦傾向,嘗試描繪用藥文化、科技以及性革命所帶來的衝擊。1984年威廉·吉布森發表的代表性處女作神經漫遊者,吸取了龐克文化和早期的駭客文化,確認了賽博龐克的作為一門科幻類別的地位。其他同樣具有影響力的作者包含了布魯斯·斯特林和魯迪·魯克。日本的賽博龐克作品始於1982年大友克洋的系列漫畫阿基拉,其後1988年改編成的動畫電影使得這門科幻類別普及開來。

許多知名電影也都使用Cyberpunk為主題背景,如《銀翼殺手》、《駭客任務系列》、《攻殼機動隊》等等,其中《銀翼殺手》(1982年)至今仍然是最有影響力的賽博龐克電影。Cyberpunk的情節通常以人工智慧、駭客和巨型企業有關的衝突為主軸。場景傾向設在地球上不遠的未來,設定通常是後工業的反烏托邦,側重在文明的動盪和科技被原發明者從未預期的方式所使用 ,試圖從偵探小說、黑色電影和後現代主義中汲取元素,描繪數碼化社會不為人知的一面。賽博龐克的反烏托邦世界,被認為是20世紀中葉大部分人所設想的烏托邦未來的對立面。

Cyberpunk的風格主線,就是反應出科技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與脆弱渺小的人類個體之間的強烈反差,同時外界與內在,鋼鐵與肉體,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虛幻等矛盾在其中交織。看似對立,宿命卻連結在一起。

Cyberpunk有著強烈的反烏托邦和悲觀主義色彩。他們通常將視角放在未來科技高度發達的大時代下底層小人物上,描寫太平盛世表象下社會的腐朽與人性的墮落,對未來做出悲觀的預言。但也是在這陰暗的角落將會誕生懷有希望的英雄。

Cyberpunk反映了人們對於大公司企業、政府腐敗及社會疏離現象的擔憂。一些Cyberpunk作家試圖通過他們的作品,警示人類社會依照如今的趨勢將來可能的樣子。因此,作品寫作的目的是號召人們來改變社會,通常以有錢,有權,有識的社會高層人士以驕傲,目空一切的態度看待在城市中犄角旮旯生存的過街老鼠為展開。

在這個後工業的反烏托邦裡,駭客、人工智慧、機器人、生物改造人、基因改造人、或是生物複合仿生人等等,都是日常風景與街巷常態。或者,主角就是其中一種科技新人類,卑微地膠著在受控制與想掙脫的困境。因為工業風格與受困的人性處境,Cyberpunk的故事氛圍瀰漫著晦暗的壓力,如同黑色電影般的神秘隱晦又危機重重。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