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死神,不是每個人都當得起──《殺戒》無雷推薦
之前寫過《分解人》的推薦文,由於實在太精采,後來又購入了作者的另外一部作品《殺戒》。
其實從看完《殺戒》本傳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很想寫篇推薦文記錄這段震撼的閱讀經驗,但時間總是這樣不請自來地流逝(也可能是我拖延)。直到最近,外傳《殺戒外傳:輓歌》出版,讓我終於有一個完美的理由坐下來,好好回顧這套作品;因為讀完《輓歌》後,我馬上有種強烈衝動,想重讀一次整部本傳。那些藏在字裡行間的伏筆和細節,現在看來簡直像是作者對讀者下的伏筆陷阱。
《殺戒》系列由尼爾‧舒斯特曼所著,包含《殺戒1:刈鐮》、《殺戒2:雷雲》、《殺戒3:玄鐘》與番外篇《殺戒外傳:輓歌》。故事設定在一個由超級人工智慧「雷雲」治理的未來社會,所有人類的食衣住行乃至思想發展都被照料得無微不至,唯一「不受控制」的部分是死亡——這部分則交由一群被稱為「刈鐮」的人類來執行。
系列的核心魅力之一,正是這個刈鐮制度本身的矛盾與自由:他們並不受雷雲控制,反而發展出一套獨屬於他們群體的文化與價值觀。他們可以選擇一位歷史上的「古賢」作為自己的刈鐮名,這不僅是個象徵,更經常富含個人意義與哲學取向。這樣的自由讓每一位刈鐮都擁有獨特的思維與風格,連反派角色都充滿魅力與複雜性——這點在外傳《輓歌》中更是被充分刻畫,有些角色甚至讓人重新審視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義與邪惡。
如果你曾經讀過舒斯特曼的《分解人》系列,那你絕對不能錯過《殺戒》。同樣是以青少年作為系統性暴力下的觀察者與參與者,《殺戒》在思想深度與倫理張力上更進一步,描繪了「死亡被制度化」後的荒謬與恐怖。兩部作品都不單單只是衝擊性的設定,更重要的是讓讀者看見人性在極端體制下的扭曲與掙扎。
《刈鐮》開啟了席翠拉與洛文的故事,從他們被選入刈鐮訓練開始,一路捲入這個制度背後的政治與倫理泥沼。接著《雷雲》將視角拉大,揭示AI與人類社會的矛盾擴張,並將兩位主角的抉擇推至極限。《玄鐘》則是全系列最壯闊的收尾,一場結構與信仰的最終解體與重建令人震撼。
作為延伸的《輓歌》,則以短篇形式講述許多令人好奇的角色過去、主線時間軸的小插曲,以及本傳完結之後的後續發展。它不只是補充,更是深化——閱讀時不時會有一種「原來那時候是這樣」的驚嘆,感覺像是在替本傳進行一場逆向考古。每個故事篇幅雖短,情感與世界觀的厚度卻毫不打折,精采程度完全延續本傳的震撼。
系列不只在內容上下足功夫,書封設計也充滿細節與象徵意涵。《刈鐮》的封面是一位孤單的刈鐮,象徵角色初入制度時的迷惘與孤立;《雷雲》畫出兩位刈鐮背對背,隱喻彼此理念漸行漸遠的張力;《玄鐘》將畫面重心放在一位神秘角色身上——只有看過故事的人才會了解這位角色的關鍵地位,真正做到「看完才懂封面」的設計;而《輓歌》則是一排排列的刈鐮,象徵這些故事來自無數執行者之間,那些無名卻影響深遠的瞬間。
最讓人不寒而慄的是,故事中雷雲產生意識的年份是2042年——距今只剩下17年。如果你認為這只是小說,那你可能低估了科技發展的速度,也高估了人類的自制力。
我是池池,在職場和育兒交錯的忙碌生活中仍不忘閱讀,點擊以下連結購買電子書我會收到3%回饋金,讀更多好書再來推薦給大家。
延伸閱讀:閱讀 | 器官全在別人身上能算是活著嗎?《分解人》無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