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資源多,就該去台北念書?|賺到人脈也請問自己:我也是人家的人脈嗎?
另一個我認為值得深思的問題是:
為何去台北念書,就必須先貶低自己作為基隆學生的地位?
如果你接受這種說法,那你最好也要接受台北的學生看不起你,因為你已經先在自己身上貼了「低人一等」的標籤。
誤以為自己去台北喝了點都市墨水就可以回來批判家鄉,台北名校的光環、前三志願的名聲,並不能因此掩飾你心中無處可藏的自卑感。因為打從心底看不起基隆,所以來到繁華的台北讀書,彷彿可以逃離家鄉、沾點都市的自信。


▲日本作家岡本加奈子在《老妓抄》中所言:「無須美化那一條你不曾走過的路。」來源:博客來
如同日本作家岡本加奈子(岡本かの子)在《老妓抄》中所言:「無須美化那一條你不曾走過的路。」同樣,你也無須醜化自己未曾選擇的道路。
無論選擇在基隆還是台北就學,都只是一種選擇,關鍵在於:如何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找到並善用可利用的資源。
你也是別人的人脈嗎?
延續著上一個問題,串文的討論中另一個常被提及的優勢是「台北人脈多」,但這種說法也值得商榷。
什麼是人脈?
那些每天通勤一兩小時去台北唸書的人,賺到了台北的資源,無論是藝文活動或是人際網絡,若你真的感受到頗有收穫,我真心為你感到高興。
若僅僅是因為校服讓你獲得優越感,坦白講,一兩個小時的通勤不會就這麼簡單將你送往菁英的大門,因為說到底,你就不是個純血的天龍人,還誤以為自己賺到了「人脈」。


▲Photo by Cytonn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真正的人脈關係應該是平等互惠的雙向連結,而非你高我低的單向依附。當我們過度看重「擁有多少人脈」時,也應該用相同的力道質問自己:
我也是別人眼中有價值的人脈嗎?
若關係建立在必須降低自己地位、抬高對方身價的基礎上,那並非真正的人脈連結,只是一種依附關係。這種不對等的關係難以帶來真正的成長和機會。
基隆學生的志願選填不該被簡化為「去台北」或「留基隆」的二元對立,而應該回歸到每個學生的個人需求和成長環境。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並透過學生身份獲取資源來豐富自己的生命經驗。
無論在哪裡就讀,都應該珍視自己的獨特性,避免陷入資源迷思和階級焦慮。教育的本質不是競爭和攀比,而是自我探索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