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舊-墾丁的兩個故事》

1 / 3

在討論基隆與台北教育資源時,常見的錯誤在於

把差異合理化成差距,再把差距合理化成差異。

基隆與台北在資源上的確有所不同,基隆有山海資源,適合爬山、潛水、看海、搭船、海釣;台北則有更多的藝文場所和活動。這些只是差異,而非孰優孰劣的差距。

然而,在教育現場(特別是非都市的地區),這些差異往往被誤導(甚至合理化)為基隆資源「不足」,台北資源「充足」,進而勸說學生必須前往台北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

▲在教育現場,這些差異往往被誤導為基隆資源「不足」,台北資源「充足」。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不過,這背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階級差距。

當基隆學生進入台北「菁英」學校後,往往會面臨真正的鴻溝:同樣是學生,台北的學生可能只需從家中電梯下樓,步行幾分鐘即可到校,而基隆學生則需花費一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通勤。

更關鍵的是,台北菁英學生的家庭往往擁有豐富的經濟和文化資本,從小栽培孩子的視野和能力。單純改變就讀學校,也無法彌補的階級差距。

▲《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來源:博客來

正如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在其著作《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中所分析的:教育的不平等深植於家庭環境,而非僅僅是學校選擇

基隆學生可能為進入班排前三名、校排前十名而熬夜苦讀,但對台北菁英家庭、中產階級的孩子來說,這些成績根本輕而易舉,他們真正關注的是出國交換、國外求學等更廣闊的發展,而非在學校對成績單上的分數斤斤計較。

這種兩相不對等的學習視野,就形成了「你的天花板是別人的地板」的現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