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怪物的人
你們將來是要靠嘴巴賺錢的
這是我大一的大刀教授(我習慣稱她劉大刀)跟我們說過的話。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的職涯一路以來都與「表達」相關,尤其多數是倚重口語表達的工作性質:兒童美語小隊輔、保險經紀人、展場接待、博物館導覽、校園大使、家教、記者。似乎用嘴巴服務他人(?)早已寫在我的工作基因裡了,至今我也以此為傲。
這或許是很多人對「傳播人」的印象,口才很好且伶牙俐齒、在各種公開場合展現自己的能言善道,如:記者、公關、企劃、主播、講師。與其說傳播人都用口才在職場上打滾,不如說文、圖、音、影四種媒介中,用口才(口語)傳播自我的人特別容易被眾人聽見且看見。


▲用口才傳播自我的人特別容易被眾人聽見且看見。
下次換你上台發表看看
當然,我並非一開始就這麼吃香。小時候的我喜歡作亂,不過永遠只是當個「台下的小霸王」吆喝其他同學搗亂上課秩序。「既然你這麼愛講話,不然下次換你上台看看。」國二的自然老師這麼跟我說。
多年以後,我仍舊記得第一次被叫上台的樣子,當時的我講話特別大聲,神情投入到渾然忘我,幾乎無暇管台下同學的反應。大約 6 分鐘過後,我的老師打斷了我
我呆住了。「那我剛剛到底在講什麼?」我對著自己想,接下來可該如何是好,心中摸不著頭緒,最終也只有草草地結束 10 分鐘的發表。
不過有趣的是,這一次失敗的經驗卻沒有擊退我的信心,反而更加踴躍爭取上台發表。「你們大人才不懂,我有的是自信好嘛!」我帶著這樣的心態接手老師手上的麥克風,始終不認為是我自己的問題,也無須多花時間訓練我的表達技巧。
當然,這樣有勇無謀的自信,終會遇到無疾而終的時候。
╴
用不同「語言」和大家交朋友
高中還沒畢業,我就在老家附近的水果攤打工,偶爾也會去基隆頗負盛名的廟口夜市打零工。畢業後第一分正式的兼職,是位於台北市長安東路上的茂園餐廳(據我老闆說餐廳曾得過米其林一星)。
這個時期的我,多半都在服務業裡打滾,在小吃攤、夜市、餐廳遇到的人(還有奧客)可就不像學校老師一樣和善了。


▲我們需要有一份跟陌生客人介紹的說帖,而且是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Photo by Joshua Rawson-Harris on Unsplash
在水果攤做挫冰有一定的流程、在夜市做烤肉串要有一定的火侯、在台式餐廳的餐點擺盤有一定的樣式。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一份跟陌生客人介紹的說帖,而且是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
如果只是機械式地背誦店家給我的材料配方,客人一旦不理解這些材料跟食物的關聯(或者純粹沒耐心),多數情況下客人還是會買單,只不過沒有「再度掏錢消費」的慾望。
在這些場域遊走,可不能光有自信而已了,我還需要懂「客人的語言」。就像餐廳的老闆跟我說的「你不能用店員的方式去介紹每道菜,這樣的話,客人自己看菜單就好,要你幹嘛?」(首次聽到老闆這樣講,還以為是什麼人格分裂的建議)
就我自己的觀察,所謂「客人的語言」可以再細分為:
- 語言的形式(如:台語、中文、日語、英文...等)
- 語言的內容(如:談論的內容、共同的話題…等)
隨著升上大學,在服務業打滾的日子接近尾聲,我先後到了博物館擔任導覽和港務局的接待,便一直深化我對語言的形式、語言的內容兩面向的敏感度,並且實踐在我的工作場域。直到那時,表達,在我身上才成為了一份技藝,而不只是個日常的交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