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The Dots ──在各系短居的游牧式學習生涯

1 / 1

我的學習路程以及工作經歷向來以「不務正業」著稱。一開始錄取物理系,而後轉到電機系,接者再轉到傳播,研究所再換成社會學領域(原本其實想考哲學研究所)。

至於工作,就更蜿蜒崎嶇;從路邊攤做刨冰、切水果、發傳單、清潔員、穿布偶裝、台式餐廳服務生、兒童美語小隊輔、活動攝影師、保險經紀人,後來當了展場、港口、博物館的接待導覽員,一路到現在成為英文家教以及記者,還有我不想承認但大家都說我是潛在的社運份子/政治人物。

這些看似荒腔走板的路程,在我近日的回顧無意間發現,其實都在一步步引導我走向更屬於我的學涯以及職涯。一言以蔽之,正如 Steve Jobs 所說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當你向前看時是不能把這些點連起來的,唯有當你回顧人生時才能。」

-

🎙️🎙️點擊這裡聽我講給你聽🎙️🎙️

-

學習不像你想的那樣

學習還能是什麼模樣?我是一個從傳統升學體制爬上來的學生,對我來說的學習,都是定點且定時的:學習只能在某一個時段配合某個地點才能發生。

↑我是一個從傳統升學體制爬上來的學生,對我來說的學習,都是定點且定時的。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出了校門,基本上跟學習都勾不著邊,那時的我被學習的印象很狹隘,補習班又再度加強對學習的負面印象。15 歲的我正準備國中教育會考(過往稱為「基測」),沒日沒夜的在補習班的K書中心,看著太陽升起,寫了無數張考卷、上了早中晚的進階課,而後又再度看著太陽落下。那時的班主任甚至不苟言笑地說:

「如果你到了現在還不能坐下來,連續念三個小時的書,你是打算拿什麼跟別人拚?」

這股濃厚的競爭氣息,一路蔓延到了高中。我參加各項比賽,包含:中文作文、英文作文、中文演講、英文演講、讀書心得、小論文、科學展覽、李遠哲科學競賽、學科能力競賽……等,都或多或少地帶著「拚第一」的心態上臺,彷彿沒了那個名次,我不再能證明自己的努力。

所有的學習都被困在學校,而且還是個彼此廝殺的零和遊戲。

步入大學後,我的學習模式仍舊仿照國高中的窠臼:出了課堂,學習滾蛋!然而,我也在此時發現,自己每五個月付了接近新台幣五萬的學費,學習的方式竟然跟高中時期的我沒什麼兩樣?!

我在課堂上看著工程數學的課本,黑板上彎彎曲曲的元素和符號、需要用一整張A4紙才能寫完的計算過程、每次做電路實驗發光二極體(LED 燈)總是不會亮、物理實驗的紀錄本寫到忘記自己早就抄寫過......除了科目變得繁雜困難,課本厚得像是飯店枕頭,其餘皆與國高中沒什麼兩樣,下了課這些東西只會留在我的背包而已。

↑步入大學後,我的學習模式仍舊仿照國高中的窠臼:出了課堂,學習滾蛋!Photo by Tony Tra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