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效益》書摘:幫助你瞭解人際關係『動力學』的指南

1 / 1

認識自己、戀愛必備、解開關係糾葛、親子互動、甚至照顧年老親人都適用!小說與戲劇作者都該瞭解的人際動力學~

小說和戲劇創作者的書架上,總有幾本關於「人格原型」的書籍,方便我們做人物設定,有些伙伴連星座八字都用上。

但為什麼天真少女要追隨誘惑者?

大女主要跟神秘客做深度交流?

為什麼男性的女性之友沒辦法有固定的戀情?

為什麼你說的他不想聽?為什麼在某個轉折點後,他開始躲你?

每次看到人格原型的配對,雖然覺得有趣,但要套用模組非常吃力,而且有一點摸不著頭緒。直到我閱讀〈依戀效應〉這本書,所有的人際關係放進這套理論解讀,似乎可以找到解開糾結的線索……

摒棄掉複雜的分類,用依戀效應的理論切入,一個人對情感需求,可分為四種模式: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1. 安全型

2. 焦慮型

3. 逃避型

4. 混亂型

而會造成需求模式的形成,和生命最初幾年、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息息相關。

讀到這兒,你可能會說「喔,這個理論我有看過」~我之前也是,早就耳聞。但當我仔細閱讀這本書,並且閱讀到應用在社會與家庭照料上,我才發現它的威力有多大~幾乎人際關係中藏在潛意識底層的動力,都被揭露出來。

也許看字面『逃避型』,我們可以想像逃避型在戀愛關係中,屬於不願意多付出的那一方、或是遇到挫折便不想面對衝突,抽身離去是最常使用的策略。

但你知道嗎?當逃避型的人需要照顧、或進入無法自理的老年,他們會依然堅持”自己可以搞定一切”、還有”不需要別人幫忙”、”與其接受幫助要配合別人、寧願孤單死去”這樣的心結中?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而『焦慮型』卻是急於與照顧者建立連結、一直表達自己的需求,會讓一些照顧者覺得負擔過大而退卻。

不只如此,就像台灣即將面臨大選,也可以用〈依戀效應〉的模式,預測出逃避型與焦慮型的人參與的政黨、與政治訴求。

戀愛關係中最大的挑戰、但也是相見之初最容易配對成功的『焦逃戀』(不是焦頭牌XD)!簡直是『致命的吸引力』!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與奧菲莉亞,就是一對愛到卡慘死的配對T_T

〈依戀效應〉在書中教導大家自我辨識的方法,裡面的案例平時可靠。只要我們準備好誠實面對自己,找出自己的情感依戀的模式……

也許這一生中,一些對你造成困擾的關係、一些想破頭的心結,在釐清自己的情感動力、與對方的應對模式後,問題可以有出路,或是我們的心可以自然放下糾葛。

這是一本實用、可靠的工具書,教導我們掌握自己情緒與潛意識的舵。

希望我二十歲的時候就讀過它,就不用撞這麼多次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