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方程式》| 為甚麼我們要工作?
人類的體驗價值
例如,亞當斯密的想法很難套用在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這個暑假我有幸在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 TFT )實習。在組織內部的工作步伐不如營利性企業緊湊,比起短期的暴衝,組織更看重長期的發展;意即,我們的行動是否有將台灣更推向我們想要成就的願景?以工作者的角度出發,非營利組織反而給了一個酬勞以外的反面借鏡。從使用者的角度,我認為可以提出的反思則為:我們想從他人的工作體驗到什麼?


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同樣也製作了關於技術與工作間的權衡《In The Age of AI》紀錄片〔1〕中採訪到一位工作即將被自動駕駛系統取代的貨車司機,他認為自己的工作不只是貨運,每到一個地點他都會和當地的居民寒暄互動,居民偶爾會贈送自己栽種的蔬菜慰勞辛苦的司機。
主動和居民打招呼絕對不在貨運司機的工作清單裡,但是,因為他這小小的舉動反而創造了技術無可取代的感受。他認為人工智慧做不到如此親切的互動,就算真的做到了,他也不認為是真的。因此,科技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工作,我認為這很難說,至少,在人類所能提供的體驗價值很難被取代。
目前技術上能做到的,僅僅是讓科技縮短完成工作的單位時間,不太可能主動和使用者有更進一步的互動;不過,我認為這才是區分我們和科技的關鍵,除了完成工作後的報酬,我們更渴望工作之餘與他人的歸屬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