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戰略遏制,中國怎麼打?借鑒誰?

1 / 1

如果中美貿易摩擦是一場拳擊賽,中國人失敗的概率挺高的;但如果是打太極拳,就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口述/ 吳曉波

最近一個月來,“封殺”“禁止”“制裁”等字眼頻頻出現在中美關係的相關新聞中。從華為到香港,美國下手一次比一次狠。

就在7月21日本週二,美國突然要求中國關閉駐休斯敦總領事館。兩天后,中國啟動強硬的反制措施:作為“回禮”,中國通知美方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不知不覺,從2018年4月的中興事件開始,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遏制已有兩年多,儼然已經成為中國產業經濟最大的焦慮,也成為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近現代中國浮浮沉沉,構成了一部屈辱史,亦構成一部發展史。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的佔比從1978年的不到2%,上升至2019年的16.4%。同時,中國早已不滿足於充當生產玩具和襪子的勞工角色,我們正在打破美國站在食物鏈頂端享受既得利益的舒適圈。所以,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是一個必然事件。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一局面呢?




01、回歸理性,以史為鑑
美國有本事在過去200多年裡,從一個英國殖民地,躍升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用經驗積累起來的打法。

美國打過英國,打過日本,打過蘇聯,一身武藝,一身是膽。雖然今天特朗普看上去瘋瘋癲癲的,但他出的每一招都有章有法、有板有眼,打得中國很痛。所以,美國對中國在貿易、科技和政治上的遏制,並不是一個衝動的結果,而是一個理性博弈的過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我們用一種“義和團式”的民粹主義思潮來對抗美國,顯然是行不通的。

美國人越是步步緊逼,我們就越需要回歸理性,就更應該以史為鑑,去看看過去幾十年,美國的其他競爭對手,他們是如何應對遏制戰的:誰失敗了,誰又成功了?

02、失敗案例:日本
首先講一個失敗案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崛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美國經濟面臨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困擾。1984年,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為1090億美元,其中對日貿易逆差占到了50%。

於是,美國向昔日的小伙伴高舉“屠刀”:先是在高科技領域,美國通過24次“301反傾銷調查”、輿論戰和一紙《美日半導體協定》,全面打壓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隨後乾預外匯市場,迫使日元升值。

1985年,美國“逼迫”日、德等四個主要發達國家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說到底還是美國要求日、德等國家減少對美國出口,以及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下調利率,並擴大內需市場。


紫線為日元兌美元匯率

日本人的死穴可能是缺乏獨立性。除了軍事外,日本的中央銀行獨立性也很差,依附於當時日本中央財政機關“大藏省”。

一般而言,貨幣政策有三大調控工具: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業務,而日本央行只能進行公開市場業務,其它兩項政策的製定需要和“大藏省”協商。

所以,只要美國一壓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就壓日本央行。日本央行也只能乖乖照做,不斷下調利率直至3%,但依然沒有滿足美國的胃口。

於是兩年後,在“盧浮宮會議”上,美國不希望通過提高利率來穩定美元,轉而要求日本和德國降低利率。日本政府響應了號召,要求央行把利率下調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https://tigerman.tw/

長期的低利率,導致貨幣供應量和流動性急劇增長。銀行和企業苦於找不到高回報的投資項目,紛紛投入到房地產和股市兩個大池子中,由此出現了巨大泡沫。




等到1989年,日本因通脹壓力和愈演愈烈的投機之風,不得不採取一系列緊縮政策,比如連續5次上調利率。

結果,突如其來的信貸緊縮導致房地產和股市泡沫雙雙破滅,形成一大堆不良資產,金融機構倒閉,經濟危機爆發。日本從此進入“失去的20年”。

03、成功案例1:德國
有人或許會問,當年簽了《廣場協議》的還有德國(1990年之前為聯邦德國),他也是美國主要競爭對手,但為什麼德國沒有失去20年呢?

《廣場協議》簽訂後,德國的貨幣——馬克,同樣出現升值。1985年至1995年,德國馬克兌美元匯率從2.9馬克/美元上升到1.4馬克/美元,升值幅度超過100%。

但同是貨幣升值,日、德的手段和結局卻大相徑庭。德國當局態度很明朗,果斷選擇了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德國將控制貨幣發行量、穩定國內物價放在首要位置,這也意味著放棄了貨幣匯率的穩定。

與日本央行不同,德國央行在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時保持極強的獨立性,聯邦政府無權干預。




同樣面對《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態度時,德國官員說:抱歉不行,我們中央銀行跟你們美國一樣是獨立的,貨幣政策的製定是由委員會投票表決的。

德國就用這一套軟釘子把美國人頂了回去。

儘管馬克大幅度升值,經濟出現下滑,但德國政府一直將存款利率維持在3%以上。與此同時,德國還利用了各種貨幣和財政政策組合,抵消貨幣升值的影響。比如,德國央行將抵押貸款利率和貼現率都降低了0.5%,以刺激出口。

正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使得德國的通貨膨脹率長期穩定在較低的3.7%,並沒有像日本一樣出現經濟泡沫。

04、成功案例2:台灣
除了貨幣和貿易政策的靈活應對措施外,在產業政策上,中國台灣也為大陸提供了一些經驗和啟發。

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亞洲四小龍”轉移,中國台灣利用這一契機,依靠加工出口型工業實現騰飛。

但是到了1980年代,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弊端顯現,對美貿易順差過度膨脹,新台幣出現升值壓力。與此同時,美國“滯脹”、美元升值,引發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人開始要求新台幣升值,並減少台灣對美貿易出口。

台幣升值自然使得國際熱錢大量湧入,導致了資產泡沫。為應對危機,當時台灣地方政府應對的辦法是什麼呢?

是一邊弱化產業政策,一邊制定了《公平交易法》,成立公平交易委員會,並通過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半導體和IT產業,倒逼自己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用產業經濟的調整來回應美國人。

所以,https://tigerman.tw/今天的台積電、富士康等大企業的崛起,跟那一輪美國壓迫和產業經濟轉型有很大關係。

05、中美“搏弈”,重點在“弈”
在遏制的過程中,美國突然發現,那個好欺負的“東亞病夫”不見了。新的角色讓世界,甚至是中國自己都感到陌生。

於是,中美正式上了牌桌,展開新一輪的“搏弈”。表面上是“搏”,互相搏擊、互相侵蝕,其實最本質、決定勝負的那一步卻發生在“弈”,也就是見招拆招、以我為主。




今天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國,同時有一個蓬勃發展的內需市場,美國針對中國的種種招數,並不能完全得到美國企業的響應,也不一定能得到它所有盟友國的呼應。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用我們熟悉的方式應對美國,中國仍然有可能退兩步、進三步,重塑競爭的態勢和格局。

如果中美貿易摩擦是一場拳擊賽,中國失敗的概率挺高的;但如果是打太極拳,就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