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專欄作家】用六天的時間看見上海!在這座新舊並存的城市,感受市井人文氣息

對於上海這座城市的印象,不少人應該都會馬上想起小籠包、生煎包、大城市和弄堂吧!以上也是我一提起上海就會想起的。不過,也許是因為讀中文系的關係,一說起上海就覺得那裡有很濃厚的歷史和文化氣息,對它有著莫名的情意結。這次的旅行總算讓我可以親自到自己嚮往已久的城市去走走了。

六天的旅程,每天是按照當天的心情,想去哪裡就去哪。結果發現自己還是最愛往弄堂裡跑。

還是有不少上海人會以單車代步,單車緩緩地經過小巷子和老房子,看上去格外有味道。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曾經讀過夏衍「 上海屋簷下」這個劇本,裡面對於弄堂和幾戶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上海基層人民生活的描述,總是讓我不自覺地想起在這次旅程中拍下的好幾個畫面,就好比這兩張照片。一件件瑣碎的小事、一幅幅零碎的畫面和每一位充滿個性的小人物組成了典型上海人的生活面貌,市井而不失真實感,讓人覺得好是親切。

樓上是民居,樓下是店鋪,阿姨率性地靠著機車吃午飯。

每每看到這種圓拱形的老房子,總是會覺得很討喜,不像現在一式一樣的建築,都是四四方方的,缺乏個性和溫度。

拐進巷子裡,一開始是被眼前的房子吸引住了。只見人們站在房子門口聊天,或是從上而下地看著人來人往。仔細一看,樓下還有一家麵店,店名很特別,這大概和日式拉麵店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要數我最喜歡的上海畫面,那一定是弄堂裡掛滿萬國旗的場景。也許是想起了小時候家人在天台曬衣服的回憶吧。在溫暖的陽光下的照耀下,衣服和被子總是帶著淡淡的洗衣粉香味和陽光的味道,是家的感覺。弄堂到處都掛滿衣物,甚至連馬路旁也可以看到如此壯觀的畫面。上海人總是能夠善用最天然的陽光。

此行特地安排了去東台路逛逛賣古董小物的市集。期待了好久,結果到達後才發現整條街都在進行拆遷,除了剩下一幾家小店之外,其餘的都人去樓空,變成一片廢墟了。

老闆緩緩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說「慢慢挑啊!」看中了右下角好幾張小凳子,或許再需要一點點勇氣,我就會把它帶回家了。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城市變化得很快,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不少老房子都成為舊時代的象徵了。走在路上,我意外地發現了一戶很厲害的釘子戶。

在弄堂裡看到這個畫面,那是一種說不清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了小時候,讓我忍不住馬上拿出相機,卻又生怕打擾到他們,只得悄悄地向前移動了幾步。

在上海,逛公園也是我愛做的事情之一。

「不要錢的,你可以點歌,我不收錢的。」他專注於手上的樂器,偶爾對停下來的人說。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看到這個畫面,瞬間讓我想起香港的中環也有相似的畫面。

「現在這裡面還有住人嗎?」我問。「有啊,還頭住著人呢。」門口的保安叔叔說。聽到他的回答,不知怎麼的感覺好棒。斑駁的外牆、半圓的台階、拱形的屋頂和瓦紅的窗戶框,總是讓人輕易地幻想起來,想像著過往的上海該是甚麼模樣。

淮海中路一帶的老房子特別多,歲月不但沒有使它們的美麗消褪,反而多添了幾分味道。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最經典的莫過於這棟位於淮海中路的老房子!看著它們,總覺得下一秒會有一位個頭髮微捲、身穿旗袍、步姿優雅的女子從裡面走出來。我不禁想像那個老房子林立的年代會有多美啊!

上海的夜晚很迷人,我喜歡從南京步行街散步至外灘。

劉以鬯在《他們在島嶼寫作II》電影中提到當年他常在國泰電影院看電影,那時候常有一些白俄妓女在法租界一代聚集討生活,於是他有了靈感,開始了《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的小說創作,那年他才十七歲。

鏡頭一轉,電影裡出現了熟悉的畫面。在上海旅行中,我特地抽空在國泰電影院看了一齣電影。突然,我好像代入了這個畫面,思緒翻滾著。

還記得當晚走在往國泰電影院的馬路口,我遇到了一位老婆婆,她左手拿著許多玫瑰,右手拿著一個紙杯,裡頭裝著一些零錢。(照片中的左下角)天氣有點冷,看到她在小聲地叫賣著,幾乎沒有怎麼猶豫,我向前問她玫瑰花怎麼賣。她笑著對我說五塊錢。我把錢給她後,挑了一枝放在布袋裡。

正準備過馬路的時候,她突然叫住我:「好姑娘,你多拿一枝吧!五塊錢兩枝啊!」原來如此,「沒關係,我一枝就夠了。」「哎呦你拿吧!」她抽出一枝玫瑰,往我手中塞著。我笑了笑,向她道謝。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等待綠燈的過程中,身邊的兩個小女生也向老婆婆走去。「我給妳五塊錢,但不要花吧!」其中一個小女生說。「不成,你拿兩枝吧!」小女生也聽話地把花帶走了。上海人予我的感覺不及北京人來得熱情好客,但在那一刻,我覺得冷空氣下的上海突然變得好溫暖。我笑了笑,在交通燈轉成綠色後往電影院走去。

在前往書市的途中看到了這個畫面,和旁邊的兩位外國遊客剛好對到眼,彼此都笑開了,因為我們的目的都是來湊湊熱鬧的。老人家們優哉地打著牌,讓我也不自覺地被吸引住了。

某天清早,我忙碌地在弄堂裡穿梭著,準備離開之際就看到了在門口賣餛鈍餃子的小攤檔。眼前的模樣懷舊得如同電視劇裡的場景,是我印象中老上海的樣子。

雖然地方很小,但坐滿了人,看上去十分地道,當然要吃吃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位子,在得到這兩位阿姨同意併桌的回應後便坐了下來。點的餛飩還沒來,她們便在拍照,你拍我,我拍你,充滿少女心。

不一會兒,她們便請我幫她們拍照留念,隨後就和我聊起天來了。「 原來你是香港人啊!那你聽得懂我們倆剛才對話的內容嗎?」結果她們教了我幾句簡單的上海話。就這樣,我們一邊吃餛飩一邊聊聊天。不得不說,在弄堂口吃餛飩的感覺真的特別有風味。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儘管人們總說上海就是一座大城市啊,沒有甚麼特別的。但是予我而言,它不僅是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更是歷史文化和文學的豐富載體,大概是因為那裡孕育了不少出色的文人作家,盛載了一段又一段珍貴的歷史吧!上海給我的印象總是像一位風姿綽約、韻味十足的紅唇女子。

我始終深信同一個地方,在不同人的眼裡會有截然不同的感覺。我欣賞上海的現代化,但更愛這裡的市井和人文氣息,它也深刻地告訴了我,新與舊是可以和平並存的,這就是我眼中的上海

「推薦閱讀」【波波專欄作家】| 色達 | 洗滌心靈的人間佛國

「推薦閱讀」【波波專欄作家】| 色達 | 洗滌心靈的人間佛國(下)

#上海 #上海旅遊 #單車 #小攤檔 #打卡國外 #新與舊 #旅行 #旅遊 #波波專欄作家 #波波打卡 #現代化 #老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