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Chill環島:媽祖廟宇篇;go around Taiwan

1 / 1

前一陣子的鎮南宮與拱天宮遶境剛結束。於是,我就想寫這篇媽祖廟宇環島遊,我裡面介紹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媽祖廟宇。有興趣的旅人們不妨前往參觀祭拜。

大甲鎮南宮遶境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回教徒麥加朝聖和梵蒂岡彌撒)

#基隆市慶安宮

地址:基隆市仁愛區忠二路1號

慶安宮,又稱為基隆媽祖宮基隆媽祖廟,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媽祖廟,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主祀天上聖母(其主神又被稱作「基隆媽」),與奠濟宮基隆城隍廟合稱為「基隆三大廟」,亦名列「基隆八景」之一[2]。該廟所供奉的媽祖神像依來源可分為湄洲媽、泉州媽、漳州媽,象徵昔日漳泉械鬥的和解[1]

  • 恭請彰化南瑤宮開基三媽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日實施空襲,猛烈轟炸日軍基地,當時日本統治下的基隆為西太平洋的軍事重要港口,於是成為美軍轟炸日本的首要目標,據聞彰化南瑤宮開基三媽顯靈,化身為婦人,在空中以裙擺接住炸彈,保佑基隆地區信眾之生命安全,令基隆地區仕紳留下難忘記憶,因此每年均懷著感恩的心情,基隆慶安宮於媽祖聖誕之前(農曆三月十九日),恭迎彰化南瑤宮開基三媽赴基隆慶祝壽誕,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基隆旅遊網 (這座媽祖廟位於人潮眾多的市中心,往前面一點有海洋廣場,附近還有基隆夜市)(美食文化相呼應的絕妙位置)

#社寮天后宮#和平島天后宮

地址:202基隆市中正區和一路84巷16號

和平島天后宮,又稱社寮天后宮大雞籠港口天后宮,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中正區社寮里、和平島的媽祖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建廟傳說是有一艘海盜船在航經社寮島(今和平島),無法繼續航行,經向船上供奉的媽祖求筊後,認為神意要留在和平島,為日後社寮天后宮的由來[1][2][3]。此後居民稱此神像為「大媽」,會挖其底部來治療痢疾[2]。社寮太子爺廟也相傳有一尊海盜留下的媽祖神像[3]

乾隆十二年(1747年),名為「大雞籠港口天后宮」[4]。嘉慶元年(1796年)重建,增二廂房偏殿前殿中井[1]

1927年市區改正,宮廟遭拆除,僅留偏殿奉祀媽祖[1]。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廟宇近於造船廠,被盟軍轟炸,主體建築幾乎都被破壞殆盡[3]。1948年遷建於現址[1],1952年重建[3]

1990年代耗資一億三千多萬元再重建[1][2],設計師為梁紹英[5],於1999年11月23日入火安座[1][2]

信徒會贈送配件供此廟媽祖神像穿戴,除有清朝的繡花鞋,日後還有絲質手套、墨鏡、手錶、皮鞋等甚至衝鋒槍模型等。廟方在2007年3月31日在基隆市史蹟館展示過這些清治、日治的文物,曾引起注目。[6]

香爐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冬月由上海同椿裕治坊造,朱光齋敬獻[7]。另外還有同治年間,台灣原住民受徵召攻打太平天國,返鄉後攜帶回來的樹瘤香爐[6]

日治時期,端午節時,廟方曾組成龍舟隊與當地的日本人、琉球人、朝鮮人比賽,留有一面繡有「射潮」二字的大錦旗[6]。1993年,社寮里長簡阿金回憶,數年前曾有兩位琉球女子摸索來到此廟,來代替已不良於行的母親還願[3]

這座廟宇位在和平島上,是基隆當地較早建造的媽祖廟,當初在建廟時雕塑藝術家爭相較勁。能發現廟宇兩旁顯現出不一樣的美感。可以算得上是個美麗的錯誤。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北投關渡宮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知行路360號

關渡宮,位於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北投區關渡,俗稱關渡媽祖宮關渡天后宮。 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兼容佛教道教,為北臺灣歷史最悠久、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早期有「南有北港媽、北有關渡媽」一說,尊崇北港朝天宮關渡宮天上聖母。關渡宮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合稱「臺灣三大媽祖廟」。

北臺灣各地都有迎請關渡媽祖做客的習俗與傳統。甚至擴展到中臺灣南臺灣,民間相傳,關渡宮以開基大媽與開基軟身二媽最為靈驗,也為各地信徒主要迎請巡莊繞境的神像。

廟方表示該廟是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順治十八年),佛教臨濟宗石興和尚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天后宮分靈媽祖金身來臺(今開基大媽),以茅草建屋,奉祀於干豆(關渡)山區[1],但是黃富三〈北台首座媽祖廟關渡宮之起源與角色〉一文認為此一說法欠缺歷史文獻支持[2]。目前就史料《諸羅縣志》來說,「干豆門天妃廟」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大雞籠社通事賴科鳩眾所建於山上;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時重修,易茅以瓦,建材自廈門運來,諸羅縣知縣周鍾瑄命名曰「靈山廟」[2][3]。該廟原建於山頂上,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遷到山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因廟宇方位不正,再次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因風雨侵襲毀損,再次重修[3]

台灣日治時期明治卅年(1897年),關渡富商林大春因講究風水學,收購廟地,改建為自己之住宅。後林大春捐了兩百八十銀元,並鳩資遷移「靈山天妃廟」到風水上稱作「萬水歸堂穴」的現址,坐西朝東,易名為「關渡祖宮」。

大正十一年(1922年)再次重修,更名為「關渡宮」。

關渡宮的後山(靈山公園)視野極佳,遠眺淡水河觀音山臺北盆地;尤其是夕陽西下之景,景色優美。時節,許多人會在此處觀賞候鳥。靈山約有十餘株櫻花,為日治時期所移植。早期的關渡三潮是關渡頗為奇特的景觀,但自從獅象守口的地形被炸開後,此景已不復在,但靈山公園中仍有由黃杰將軍所提的「關渡三潮」紀念石碑。

關渡宮附近的名產以鹹鴨蛋皮蛋鐵蛋聞名,許多香客皆會採購。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關渡宮旁有座「玉女宮」,創建於道光十六年。

#交通部觀光局#台北市觀光局

#士林慈諴宮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大南路84號。

士林慈諴宮,又稱士林媽祖廟,舊稱芝蘭街天后宮[1]:24,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大南路士林夜市內,主祀天上聖母,是一座採兩殿、兩廊、兩護龍平面配置的廟宇,也是臺北市的三級古蹟。

慈諴宮的歷史可追溯到嘉慶元年(1796年),而位在「新街」的慈諴宮的與「舊街神農宮」、芝山巖惠濟宮為士林地區的三大古廟[1]:31。慈諴宮的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三月廿三

慈諴宮肇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當時舊址是在今天的文林路731號附近,清同治三年(1864年)才在今址重建[1]:25。乾隆年間士林漳州人的信仰中心是供奉開漳聖王的芝山巖惠濟宮,後來因為惠濟宮離市街較遠,嘉慶元年(1796年)業戶何錦堂捐地建「芝蘭街天后宮」(即慈諴宮),成為士林漳州人的媽祖信仰中心[1]:31。然而在咸豐年間的漳泉械鬥中,芝蘭街(舊街)遭到焚燬;日後該廟異地重建,並更名為慈諴宮,成為新街的重要中心[1]:31。

日治時期的慈諴宮有部分空間曾被借作他用,例如在1898年時,慈諴宮東側一棟曾作為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的辦公室[1]:39;此外在芝蘭一堡第一區區長陳景南等人出資下,也曾借用慈諴宮的一部份作為八芝蘭公學校的分教場[1]:38。該分教場從1904年4月啟用後,運作到1904年12月八芝蘭公學校遷到今天士林國小的位置為止[1]:38。分教場停用後,又改為區役場的聯合壯丁事務所[1]:39。1921年「士林信用組合」創立時,也曾以慈諴宮的西廂作為辦公室[1]:41。

福建學政孫詒經於光緒五年(1879年)書匾額 "寰海鏡清" 贈與本宮。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慈諴宮為台北市唯一於正前方保有三座精緻戲台的廟宇建築,廟前的青石地舖綿延至戲台下,顯示出該廟原來的恢宏氣度。

這座媽祖廟位於士林夜市附近,與基隆慶安宮雷同都是文化與美食相呼應。

#台北天后宮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41號。

臺北天后宮,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天后宮西門町媽祖廟[1],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天后宮,主祀天后媽祖,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弘法寺。該廟前身新興宮肇建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1943年被日本政府徵收,檀越將神暫奉於艋舺龍山寺,1948年進駐西門町

又該廟遷徙前曾與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遷廟後,地方人士改稱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青山王館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龍山寺、祖師廟、青山王館與本廟直接合稱為「艋舺四大廟」[2][3][4]:20。

另一間稱為臺北天后宮媽祖廟,是清德宗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所建的臺北大天后宮,在日治時期明治44年(1911年)遭遇強烈颱風侵襲倒塌以致無法修復,故於大正元年(1912年)拆除改建為新公園中的水池[6],而媽祖神像被迎至三芝福成宮供奉。

#金山慈護宮

地址: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16號。

金包里慈護宮,又稱金山慈護宮、金山大廟,是位於臺灣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金山老街媽祖廟,為金山的信仰中心,廟身於2019年6月17日被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歷史建築類)」,祭祀則於2018年11月6日被列為「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金山金包里老街是基隆北海岸最早開墾的地區,依文獻可追溯至乾隆年間的契約[1]。慈護宮監事李國昌表示,嘉慶初年,漁民在野柳海邊石洞內發現有一尊媽祖神像,地方百姓捐錢建廟,並塑造一尊媽祖做為紀念,將原先漂流而來的媽祖神像放於大尊神像腹內,俗稱「二媽」,石洞也被百姓尊稱為「媽祖洞」[2]

嘉慶十四年(1809年),歲次己巳年間,在金包里街興建的媽祖廟落成,初名為「天后宮」,後更名「慈護宮」[3]。廟為金山地區的信仰中心[4][5],俗稱「金包里媽祖廟」[5] 、「金山大廟」[3],在《淡水廳誌》中記載此廟為天后宮十七廟之一[3]1867年基隆海嘯,廟身全毀,地方鄉紳以六年時間重建,陸續增建成今日閩南式宮殿規模[4]。廟內仍保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昭和年間歷次修繕的梁柱、對聯、題刻與牌匾等構件[4][5]。剪黏有雲林藝師許清樹作品[6]

今址為金山區金包里街16號[5]。2003年初,正殿上方梁柱有移位情況,廟方有意將廟拆掉重建,引起當地文史工作者發出保存聲浪[7]。建築原列為暫定古蹟,在2017年2月22日新北市文化局招開的文資審議大會中,不列為文化資產[8]。同年9月30日舉行動土典禮,但等到文化局審議通過才會拆除動工[9]。2019年2月廟方申請為登錄歷史建築,經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史蹟聚落建築群及文化景觀審議會決議,於同年6月17日公告[5]

2019年12月30日,時任總統蔡英文於慈護宮宣示長照相關政策,為近年首次有國家領導人參拜金包里慈護宮之行程。位於老街內的媽祖廟。

#新莊慈祐宮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218號。

新莊慈祐宮,舊稱新莊天后宮,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新莊區榮和里新莊廟街媽祖廟,被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也是土城區媽祖田地名的由來。

同治年間的重修慈祐宮碑記載此廟為為雍正七年(1729年)動工興建,原名為「新莊天后宮」,因有碑文為證,一般創立時間為此版本[1]。也有說是康熙廿五年(1686年)[1][2][3]。廟身坐落在新莊廟街,面對新莊港渡口,但港渡口後已無運輸功能[1]。今廟址乃新莊路218號[1][4],屬榮和里[5]。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火災被毀,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廟後加設水池,並改名為「慈祐宮」[1]。開山祖師為「臨濟正宗三十八世上志下修懷公和尚」。

嘉慶十八年(1813年),艋舺縣丞曹汝霖倡修,完工後在宮右側獨立建新莊文昌祠[6]。1927年整修是由陳應彬主持[1]。1980年代,政府興建新莊地區堤防,擋住此廟與大漢溪間的視野,被地方人士認為擋住媽祖的眼界,影響風水與交通,屢次要求在廟正前方興建水門橫移門,以讓地方興盛[7]。1994年左右,廟方委請建築師楊仁江,將原以瓷磚裝飾的壁堵全數改回傳統的泥牆及雕刻,預計花費新台幣二千萬[8]。2010年,政府耗資經費新台幣三千多萬元的利濟街堤防水門橫移門完工,於同年3月15日下午舉行啟用典禮,廟前可再度望見大漢溪[7]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八里開臺天后宮

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二段191號。

八里開台天后宮,是臺灣新北市八里區的媽祖廟,位於八里渡船頭附近,與關渡宮淡水福佑宮,為淡水河口三大歷史性媽祖廟。與西龍巖以及八里大眾廟並稱為八里三大古廟。

雖有「開台」兩字,但比台南大天后宮建廟晚,因此不是第一座[1]

早期八里坌是北台灣軍事與行政重鎮,海神媽祖信仰是遷居、經商往返台海之間的先民心靈所託,因此八里一帶地方鄉紳耆宿,遂倡議建廟奉祀媽祖,經民眾和文武官吏熱烈鄉應捐資興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創建此此廟。

咸豐二年(1852年)廟方有感於廟貌日舊,地方士紳李源、陳欉等人,再度發起建廟,雖過程有所阻撓,但仍於咸豐十年(1860年)完成重建。

昭和二年(1927年)再度重建,當年建廟頗為用心,闢請石雕名匠張火廣辛阿救拼對場,原是所民藝價值頗高的廟宇,可惜在民國兩度重修後古意儘失。僅剩部份石雕柱礎和古碑文兩面供有心人尋古。

早年,廟前聚落不高,此廟矗立渡船頭,與北岸渡船頭淡水福佑宮對開,有不少風水沖剋的傳說。八里開台天后宮今日仍是八里地區最代表性的媽祖廟,每年除了媽祖誕辰,農曆10月15日也有大拜拜,和八里大眾爺廟一文一武形成該鄉信仰中心[2]

至今廟宇石堵部分,依然存有張火廣辛亞救兩位石雕名匠對場作作品,其手藝不分軒輊,張火廣的作品人物表情詼諧可愛,辛亞救則是手工線條十分流暢、人物鳥獸更是栩栩如生。而位在三川殿與大殿簷下的龍柱石部分,以龍柱聞名的辛亞救似乎更勝一籌,稱得上是絕佳的作品[3]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位於八里老街上。

#淡水福佑宮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00號

淡水福佑宮,俗稱「淡水媽祖廟」,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為新北市三級古蹟。淡水福佑宮、淡水清水巖淡水龍山寺淡水鄞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1]

主祀媽祖,配祀觀音菩薩水仙王文昌帝君、六十太歲星君霞海城隍尊神、關聖帝君福德正神虎爺五路財神月老星君、歷代祖師功德主。

乾隆末年建,當時淡水三邑同安安溪漳州閩南人汀州潮州嘉應等地的客家移民,均奉媽祖,共獻銀錢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竣工。淡水福佑宮背山而建,向上攀緣,即見清水祖師廟。佛教禪師慶西和尚任開山住持

福佑宮曾建一樓名曰望高樓,在上點燃油燈以作為燈塔指引船隻。凡蒙指引者均樂施香火錢臺灣日治時期二次大戰勃興,缺乏物資,望高樓石材乃被公家徵用,因而隤毀。

#台灣宗教文化地圖位於淡水老街上。

#桃園慈護宮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275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桃園慈護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桃園區南門里的媽祖廟,前身為宜蘭五結的媽祖廟,乃北桃園的媽祖信仰中心,其媽祖稱為「桃園媽」。又稱「南門仔廟」或「南門仔媽祖廟」。

此廟前身位於今五結鄉的媽祖廟,由游姓先民建立,在咸豐七年(1857年)因天災毀損廟,游良坤將媽祖神像及印信輾轉移墾至金瓜石貢寮瑞芳等地,至光緒五年(1879年),安奉於桃澗堡程姓祖厝,信眾遍及桃澗堡埔仔庄中路庄八塊厝庄龜山庄(龜崙口)、蘆竹厝庄小大湳庄等地。[1]

日治時代,明治30年(1897年),姚國興、林國濱在桃園街中路1796番地集結信眾發起集資建廟,廟名沿襲[1]。廟地屬於徐姓家族所有,在今日的廣明陸橋前[2]

1969年,因配合政府都市計畫,廟宇及廟埕用地部分開闢為陸橋與道路之用,1972年今現址復興路275號興工建廟,至1975年落成安座[1]。屬於南門里[3]。管委會後以新台幣1600萬元向徐姓家族購置舊廟近百坪土地,在2006年1月拆除舊廟[2]。月老殿在2010年5月6日啟用[4]

#大溪天后宮

地址:桃園市大溪區和平路100號2樓

桃園大溪天后宮,俗稱後殿聖母大溪媽祖是位於大溪福仁宮後殿、是大溪老街上的媽祖廟,社團:大溪聖母會,著名的是大溪唯一由女性組成的文轎轎班!

  • 農曆3/19~3/20南巡北港進香
  • 農曆3/23天上聖母聖誕祝壽、境內遶境
  • 農曆6/24關聖帝君聖誕遶境
  • 天后宮

#草漯保障宮

地址:桃園市觀音區大觀路一段579號

草漯保障宮位於臺灣桃園市觀音區草漯里,奉祀天上聖母。創建時因廟身坐落於保障村內,故名之為保障宮[1]目前是桃園市沿海鄉鎮居民的信仰中心之一。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保障宮興建於清文宗咸豐四年(1854年),坐落於草漯里、保障里交界處。主祀的媽祖金身,為清聖祖康熙廿三年(1684年)自湄洲天后宮請來的「媽祖大媽娘娘」。[2][3][4]於1991年時,由於台15線拓寬需求,經過廟方與信眾決議,舊廟全部拆除,於原址後面重新蓋新廟。新廟於1994年6月17日動工,至2005年12月完工,12月22日至26日舉辦連續5天的慶成建醮大典。並於十年後的2015年12月29日至2016年1月3日舉辦連續5天的圓醮大典。

(只要一炷通天香,就能拜眾神,全台獨一無二的設計,且廟宇建築格局特殊。)

#新屋天后宮

地址:桃園市新屋區聖賢路45號

新屋天后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新屋區笨港里媽祖廟,擁有一座約高30公尺的媽祖青銅巨像。

新屋天后宮為道光六年(1826年)創立[1][2][3],原名「聖母祠」[2],乃北港朝天宮分靈之廟[1][4],擁有3餘水田作為祀田[2]。戰後地址是笨港村2鄰10號[4]。1955年間改建為磚造[5],1957年秋重建後改為現名[2],1984年再擴大重建[5]

1999年11月動工興建青銅製的媽祖神像[6],耗資新台幣2300萬元[5][6],使用120噸青銅[6],高約30公尺[1]。2000年間5月,內殿大火,12尊媽祖及千里眼順風耳等神像付諸一炬,信徒認為是千里眼與順風耳尊身高過媽祖,不符主僕倫理,因此是上天要廟方重雕寶像[3]。2002年1月3日,媽祖青銅巨像開光,八旬的廟方管理人李煖親自以赤腳舉行過火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副縣長廖正井、副議長黃金德等地方人士參與[6]

#香山天后宮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20巷191號

香山天后宮是一座位於臺灣新竹市香山區媽祖廟,是香山漁民郊商的信仰中心。現存建築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由王媽成等信徒發起重建。2004年公告為新竹市歷史建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香山天后宮建築平面格局採二進三間閩南式廟宇,座東偏北朝西北,早年臨海濱,因此廟埕外圍尚留有防波堤,後因開闢西濱快速道路,海岸往外推出許多。三川殿入口以一字型展開,中港間[註 3]約小港間[註 4]寬兩倍,除展現主從關係,在美學上也有較佳之效果。正門兩側為抱鼓石鼓石,不若其他廟以石獅子為座,係因主神為媽祖,以顯現媽祖宮廟貌之特色。前後共用三柱,為一般小型傳統建築常見之構造形式。[4]

其占地約400[5]:176。龍、虎邊門兩側置門枕石[4]。正門門神為秦瓊尉遲恭;龍邊門門神為宦官,手持牡丹香爐;虎邊門門神為宮女,手持仙桃茶壺[5]:176。三川殿內部作二通二瓜,內側點金柱柱頭為木雕蓮花座[4]正殿作三通四瓜,步口廊捲棚,點金柱柱頭由內而外依序為石雕蓮花座與芼茛葉(英語:Acanthus (ornament)[4]。正殿內奉祀六尊天上聖母神像,分別為湄洲媽、大媽、二媽、三媽與民間敬獻的兩尊神像;供桌奉祀中壇太子神像,左右各為千里眼順風耳[1]:784;另配祀土地公註生娘娘玄天仙師[4]。屋頂懸掛「后德配天」與「靈昭海國」匾[5]:176[4]。中庭加設頂棚,頂棚下置天公爐,左右過水廊各懸掛大鼓與銅鐘,有「敲鐘雷鼓」之意,初一、十五祭典敲奏時以示慶賀[1]:784。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時舉行例祭[4]

#新竹長和宮

地址: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35號

新竹長和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長和里的媽祖廟,廟身列為三級古蹟,與新竹水仙宮相鄰。

長和宮開基媽祖神尊為軟身神像,在乾隆七年由福建莆田萬梅堂禪師林義濤從湄洲媽祖祖廟請來,稱為「湄洲祖廟正三媽」[7]。其乘座鑾椅、鳳冠霞披、錦繡袍裙、三寸金蓮履、繡花荷包囊都是當時隨該金身帶來[2]。傳說其頭髮是媽祖生前所遺留三束頭髮之一,另外一尊有的在湄洲朝天閣正殿、但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還有一尊流向南洋不知去向[7]

右殿牆外列排光緒十三年(1887年)「瀨江祀碑」及道光十五年(1835年)、同治五年(1866年)的古碑,碑文已湮漫不識[2]

側殿為新竹水仙宮[1]

長和宮由三川殿、正殿與後殿所組成,其中三川殿的牆堵石雕仍為清朝原件。 三川殿正殿之木結構有對場作,不過不明顯。前殿石雕有對場作,不過不明顯。是臺灣現存少數同時具有石雕對場作及木結構場作之建築。可能是台灣現存最早之對場作建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新竹內天后宮

地址:新竹市北區西門街184號

新竹內天后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興南里的媽祖廟,相對於民間設立、信徒為閩南人為主的新竹長和宮,此廟為官立、信徒以客家人為主,為清領竹塹官祀四大廟之一。

清治時期,竹塹城社會形態以閩南人從商、客家人務農為主。乾隆時,閩南人會祭拜在北門外的新竹長和宮,對當時散居新竹東、西、南方山區客家人來講,往來參拜不甚方便,加上閩客械鬥兩族相處不甚和諧,因此乾隆十三年(1748年),官方在竹塹城西門興建了官立的媽祖廟--新竹內天后宮[1]

#合港田寮永貞宮

地址:351苗栗縣頭份市里田寮134號351

合港田寮永貞宮,是位於臺灣苗栗縣頭份市田寮里的媽祖廟,因閩客衝突而在清朝官員主使下建立,在農曆四月初八的廟會列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

中港慈裕宮所在的中港地區開發甚早,形成中港城。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彰化縣民黃文淵豬隻被竊,導致日後閩客械鬥。中港地方的閩粵士紳為防患未然,該年農曆五月初五設宴協調談和,但閩、粵發生齟齬而動武,六位粵籍被閩南人殺害,引起粵籍大舉襲擊中港閩南庄。南庄總土目樟加禮的女婿黃祈英並邀原住民加入粵籍陣營,聯合要將中港溪閩南人驅逐出境。該月初九,中港社閩南人聞原住民和粵籍來犯,並暗中獲知番社庄(今中港里)的熟番與黃祈英準備裡應外合攻城,在驚恐下爭相從中港城西城門逃命,結果橫跨今天的射流溝橋面寬僅三台尺,且蓄滿河水,相傳上千人墜入濠中溺斃,後面難民甚至踩著屍體逃命。事後在中美里澎湖厝興建善慶祠。[1]

文史工作者陳運棟表示,永貞宮緣起於咸豐初年,當時竹南閩南庄和頭份客家庄先民共祀中港慈裕宮媽祖,但閩粵不睦,時為進香事告進官廳。官員張啟煊下鄉勸和,在途經頭份田寮庄見格局不錯,遂諭令東興庄監生徐恭祥倡導建廟,於咸豐三年(1853年)建成,成為客庄少數主奉媽祖的寺廟之一。[2]

類似因閩客族群矛盾而由政府另建的媽祖廟有新竹內天后宮[3]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中港慈裕宮

地址:350苗栗縣竹南鎮民生路7號

中港慈裕宮,是位於臺灣苗栗縣竹南鎮中美里的媽祖廟,其廟身列為苗栗縣定古蹟、匾額與石碑列為苗栗縣古物端午節中港溪出海口的祭祀列為苗栗縣無形資產

聯合遶境

早年會與竹南後厝龍鳳宮邀地方各宮廟神明一同出巡竹南、頭份造橋後龍、及香山等地部份區域五十三庄[15]

#竹南龍鳳宮

地址:350苗栗縣竹南鎮民生路7號

竹南后厝龍鳳宮,俗稱后厝媽祖廟,位於臺灣苗栗縣竹南鎮龍安街69號[1],主祀華南著名的海神天上聖母(媽祖),為竹南外天后宮(內天后宮為竹南慈裕宮),有知名的大媽祖神像建築。

媽祖由來

相傳福建惠安頭北地區漁民,奉湄洲天上聖母的香火到竹南海濱建小廟奉祀,神蹟顯赫故信眾甚多。頭北人操持極為特殊的口音(頭北話),散居苗栗沿海地區,北自竹南崎頂開始,南到白沙屯,都有頭北人的足跡。另說,鄭成功部將楊祖在竹南后厝仔一帶登陸,將軍中奉祀的媽祖神像暫置一小祠供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小祠位於海濱,日久因海沙躉積而傾頹,遂遷於天文里崙仔頂,迄嘉慶年間,村民林振順捐出大坵園現址為廟地,本地檀越等也集資建廟,以供居民永久奉祀,並因有「廻龍顧主,鳳頸之上」之風水,正式命名為「龍鳳宮」。清道光16年(1836年)信士翁芳獻蟠龍石香爐以謝神恩。該廟原始信仰轄區五十三莊,護佑莊民迄今三百餘年,為台灣媽祖信仰文化中重要的廟宇之一。

龍泉井

相傳日治大正初年,瘟疫流行各地,該廟出現泉水醫治百姓,是為龍泉井。

#白沙屯拱天宮

地址:357苗栗縣通霄鎮8號

白沙屯拱天宮,是位於臺灣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媽祖廟,其徒步進香活動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

廟方主任委員洪文華講述,毗鄰海濱的白沙屯居民多數先祖是福建泉州同安惠安移居而來,自乾隆年間奉請媽祖渡海來台啟肇以來,媽祖已成為當地人最重要的心靈依靠,而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乃白沙屯最重要、最具地方特色的活動[4]。該活動在2011年3月6日由文建會正式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15]。廟方也與悠遊卡公司合作,在2018年進香前推出悠遊卡,卡片版面除印有白沙屯媽祖神像,卡片製程摻入香灰並過火[16]

在未建立白沙屯拱天宮前,居民就會組團往北港朝天宮進香[1][3]。白沙屯媽祖進香時,山邊媽祖神轎也會一同前往,在2009年報導時,長年跟隨進香的山邊居民林梅蘭表示,她祖父曾負責編織山邊媽鑾轎,推估兩尊媽祖同行進香至少百年以上[17]

此活動也是通霄男子成年禮之一,起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霄男子被徵召作軍伕,事先會到此廟祈求庇祐,待平安歸來再參加徒步進香還願[18]。原先通霄鎮的新埔居民也會一同前往進香,但一年進香回鑾途中,兩地陣頭發生爭執,新埔人在1952年另外雕刻開光另一尊媽祖,供自己居民膜拜,後建立廟宇新埔雲天宮[19]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白沙屯進香神轎到達通霄鎮秋茂園時,會在斜對面廣場換轎[20]。該進香最大特色是媽祖神轎每到十字路口,四名轎夫會先停下,在無事先計畫地往其中一條前進[18]。林梅蘭曾聽負責扛轎的人說,白沙屯媽與山邊媽祖神轎動作不同,鑾轎前後搖是山邊媽、左右搖是白沙屯媽,若鑾轎繞圈表示兩神正在商量走哪條路[17]

雖然臺灣各地媽祖在農曆三月進香、遶境,但白沙屯媽祖鮮少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隊伍交會過,直到2004年4月25日在沙鹿創下首次相遇[18]。2016年3月17日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曾駐駕於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宅,2020年7月5日,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時,停駕大甲鎮瀾宮,由副董事長鄭銘坤迎接媽祖鑾轎,媽祖信眾對此盛事十分興奮。

回鑾時也在秋茂園斜對面同地點[20],換搭八人抬大轎[21]

#苑裡房裡順天宮

地址:358苗栗縣苑裡鎮358

苑裡房裡順天宮,是位於臺灣苗栗縣苑裡鎮房裡里的媽祖廟,為苗栗縣歷史建築,其媽祖稱為「城內媽祖」。

房裡原為道卡斯族蓬山八社的房裡社所住[1]。雍正元年(1723年)左右,毛、游、李、蔡、陳、郭等六姓泉州墾民渡船至房裡[2]。苑裡原有蓬山慈和宮,由於泉漳械鬥,房裡居民在咸豐六年(1856年)在房裡城南門內另建一座媽祖廟,即苑裡房裡順天宮[3]

此廟的基地雖小,但建材都是唐山運來的福杉[4]。其媽祖神像、千里眼、順風耳、神桌等,都是過去中國大陸直接運來[5]。昔日廟前廣場還作為市集,廟方設有公秤以作廟祝收入[3]。隨房裡溪河道變遷、土地公港淤積,加上光緒二年(1876年)房裡城大火,當地隨之蕭條,被新興的苑裡市街逐漸取代[6]

1980年代,廟方將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豎至廟前[7]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除了正殿前的牌樓是後來加蓋之外,正殿和偏殿皆是該宮原貌[8]。今廟身左廂房就是早期南門口的城牆處[9]。2010年10月登錄為歷史建築[10],由議員劉秋東向縣府爭取整修經費[1]。2011年6月3日,縣長劉政鴻等人勘查整修工程,應允補助200萬元修繕[10]。該年12月起著手整修屋瓦屋脊、抽換屋梁、修補牆面、基腳及重新粉刷,2012年11月完工,12月9日舉安座典禮[1]

廟前本來分立兩棵老榕樹,其中一棵受褐根病感染,2015年因蘇迪勒颱風倒下[11]

#苑裡慈和宮

地址:358苗栗縣苑裡鎮中山路305號

苑裡慈和宮,又名蓬山慈和宮,是位於臺灣苗栗縣苑裡鎮苑北里的媽祖廟,其媽祖稱為「香燈媽」、「城外媽祖」、「潛水媽」。

乾隆時苑裡房裡社境域之內曾有苑裡街尾舊媽祖宮[2],位在今苑裡市場[3][4]。當時房裡為泉州人所住,漳州人則住苑裡街[5]。由於泉漳械鬥,互為敵視[2]

乾隆卅七年(1772年)年春,陳志城、胡國林、黃君佐等發議擇地新建媽祖廟[4]。其中陳志城為年幼時在康熙末年隨母親李慈勤、弟弟陳志德、陳志誠、陳志興、陳志考自漳州府詔安縣來臺灣[5]。該家族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向通霄平埔族以布匹九百匹、糖五百斤、火油一百斤,換取苑裡到後龍新港仔的土地,並立契約為證[6]。新址在北勢庄[2],該地就為他們所獻[3]

乾隆卅八年(1773年)完竣[4],新廟名「蓬山慈和宮」[2],該年置「海國標靈」匾額[4]。石碑記載建廟經過、建廟花費白金六千多元,出錢出力者數百人[1]。之後,北廂房地藏王殿左龕以「陳五志」之名祭祀陳志城五兄弟[6]

至於房裡居民於咸豐六年(1857年)在新建的房裡城內建了苑裡房裡順天宮[2],苑裡慈和宮媽祖因此對稱為「城外媽祖」[7]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相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福建水軍吳將軍受命平定福建沿海海寇,為求剿匪順利,親往湄洲天后宮恭請媽祖第十二分靈的香燈媽供奉於主帥船上。一日海上忽遇風暴,漂流至房裡溪口船頭埔海邊。吳將軍就將神像則暫奉於苑裡望族陳五志家族宅中,平定後欲請神像回朝繳令,陳家及地方信眾懇留鎮衛此地,所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今苑裡市場建媽祖廟,後神像成為苑裡慈和宮開基神像。[4]

1916年夏,農田稻苗遭受烏龜蟲侵害,恭請香燈媽出巡驅除蟲害,隔日烏龜蟲皆落海滅跡[4]

1922年海線鐵路尚未開通時,香燈媽繞境出巡經大安溪大甲溪時,適逢河水暴漲,突見溪水撥開成路形讓眾人平安,爾後信眾尊稱香燈媽為「潛水媽」[4]。同稱號的有大庄浩天宮媽祖[8]

#大甲鎮瀾宮

地址:437台中市大甲區順天路158號

大甲鎮瀾宮,俗稱大甲媽祖廟,是一座位在臺灣臺中市大甲區媽祖廟。該廟是臺灣台灣媽祖信仰的代表廟宇之一。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並被列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此外,該廟曾前往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1][2]

每年農曆三月,來自各地的十餘萬信徒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以大甲鎮瀾宮為出發點,在九天八夜中徒步至南部來回,堪稱是台灣地表最大規模遷徙活動。早期進香目的地是湄洲,日治時期改為北港朝天宮。1988年因媒體報導稱爲「大甲媽祖回娘家」而引發爭議,此後改往新港奉天宮繞境迄今[6] 。

遶境隊伍跨越台灣中部沿海4縣市(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經過21個鄉鎮市區,超過100多座廟宇,跋涉超過340多公里路程(每年都在增加)。2010年起擴大舉辦為九天八夜徒步遶境進香,分別駐駕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新港奉天宮西螺福興宮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最後回駕大甲鎮瀾宮。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並不固定,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舉行「筊筶典禮」擲筊決定遶境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在整個遶境活動中,依照傳統舉行獻敬禮儀。遶境進香中包含了重要的十大典禮,包括筊筶、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及安座,每一項典禮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地點及時間虔誠行禮。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大庄浩天宮

地址:435台中市梧棲區中央路一段784號

大庄浩天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梧棲區大庄里的媽祖廟,該廟建築與進香分別被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歷史建築、無形文化資產,其媽祖被稱為「大庄媽」、「潛水媽」。

2019年台中梧棲浩天宮大庄媽試辦徒步至北港朝天宮進香活動,並於2019年10月9日晚上22:40入北港朝天宮安座。(熱身)
2020年台中梧棲浩天宮大庄媽恢復百年前徒步至北港朝天宮進香傳統,並於2020年11月1日~11月7日舉行。

#萬和宮

地址:408台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1號。

萬和宮,又名犁頭店萬和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南屯區南屯里的媽祖廟,該廟建築與祭祀分別被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古蹟、無形文化資產。

#大肚萬興宮

地址:432台中市大肚區榮華街154號

大肚萬興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大肚區頂街里的媽祖廟,其媽祖稱為「飛媽」、「頂街媽」,有稱為「西堡二十庄迎媽祖」的遶境活動。

臺中海線烏日區、大肚區和龍井區庄頭合辦的「西堡二十庄迎媽祖」,從農曆四月初一起,持續二十天[5]。此媽祖聯合繞境自清治時期就有[1],迎請彰化內媽祖天后宮(內媽祖)、彰化南瑤宮(外媽祖,彰化媽)、大肚萬興宮 (頂街媽)和大肚永和宮 (下街媽)的媽祖聖駕,繞境各莊頭。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當地有俗諺「船仔頭黑,營埔雨,林仔爛糊糊,月胥下雨無,王田燒死人,山仔頂得青驚,社腳去探聽,講無影,大肚戲相拚」,其解釋指:農曆四月初一開始由大肚船仔頭恭迎媽祖時,天氣為陰,初二輪大肚營埔時開始下雨,初三到大肚林仔頭大雨,初四至烏日下月胥,雨勢漸歇。初五在大肚王田,天氣轉為炎熱,大肚山仔頂庄民看到天氣炎熱,便害怕初六天氣也會如此,大肚社腳也派人去探聽。初八大肚恭迎媽祖時各人紛紛獻戲酬神,彷彿在互拚。[5]

今繞境已不只廿村,有大肚營埔、中和、王田、福山、社腳、新興、大東、大肚、永和、磺溪、永順、成功、山陽、頂街,烏日榮泉、學田、三和,龍井龍東、龍西、麗水、福田、竹坑、田中等地[1]

#豐原慈濟宮

地址:420台中市豐原區中正路179號

豐原慈濟宮,俗稱豐原媽祖廟,是一座位在臺灣臺中市豐原區媽祖廟,建於雍正年間。其旁側為豐原廟東夜市[2]

#仁化振坤宮

地址:412台中市大里區仁化路518號

仁化振坤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大里區仁化里媽祖廟,為仁化地區的信仰中心,四件文物列為台中市文化資產一般古物。

文物留有軟身天上聖母、泥塑福德正神及婆姐、樹瘤香爐,日後列為台中市文化資產一般古物。其中軟身天上聖母為先人從中國大陸隨身帶來,藤製材質實屬罕見,另附一雙手工針繡的弓鞋。泥塑福德正神是是創廟就有的神像,與其他土地神神像不同,神像泥質呈淺灰色,內含蚵殼細粒與麻絲纖維,為古法膠泥塑土摻用之物,與近代材料不同,造型古樸。婆姐神像從道光年間就奉祀於宮內,屬註生娘娘信仰中的十二婆姐或三十六婆姐之一。樹瘤香爐從舊廟沿用至今,爐身未施銘刻,無干支落款,故難以查驗其正確年代。[5

#大里杙福興宮

地址:412台中市大里區福興街1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大里杙福興宮又稱大里福興宮,位於臺灣臺中市大里區,為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是當地的信仰中心[2]。該廟有「楊本縣敗地理」之傳說,內容是有官員要敗當地「蓮花寶穴」風水而將廟宇改成座北朝南的走向[3][2]

相傳過去福興宮走向座西朝東,與東邊的番子寮振坤宮(座東朝西)、北邊的內新庄新興宮(座北朝南),三足鼎立,形成蓮花寶座的風水格局[3]。嘉慶十五年(1810年)楊桂森成為彰化知縣,發現此一風水[3][1]。為避免再發生像林爽文事件的大事,他便設法破壞此一風水[3][1]。傳說他在旱溪建造土牛九隻,犁斷蓮花根部來破壞蓮花寶穴,又以興建百總衙、抄封館為理由逼迫福興宮改成座北朝南的走向[3][1]

#大雅永興宮

地址:428台中市大雅區大雅路37號

大雅永興宮[1]是一座位在臺灣臺中市大雅區的百年廟宇[2],乃當地宗教信仰中心,早期也曾為文化教育中心,振文社、鴻文社等私塾、詩社設址於此,大雅國民小學之前身大雅公學校亦曾設於永興宮的廂房[3]。老四媽廟。

#臺中樂成宮

地址:401台中市東區旱溪街48號

臺中旱溪樂成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東區旱溪媽祖廟,此廟主祀之媽祖被稱為旱溪媽祖,建築與遶境活動分別被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的市定古蹟及市定民俗。

樂成宮網址

#台中萬春宮

地址:400台中市中區成功路212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台中萬春宮,舊名藍興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中區光復里的媽祖廟,媽祖被稱為「台中媽」、「藍興媽祖」。

#伸港福安宮

地址:509彰化縣伸港鄉福安路5號

伸港福安宮,是位於臺灣彰化縣伸港鄉大同村的媽祖廟,為該鄉的信仰中心,其媽祖稱為「伸港媽」,遶境範圍為擴及和美鎮的伸港十八庄。

太平天國期間,咸豐四年(1854年),泉漳移民為避免戰亂到此建立家園,為求出海捕魚及經商平安,而去福建莆田湄洲請神來建立媽祖廟[1]。媽祖稱為「舊塗葛堀港三媽」[2]、「伸港媽」[3]

乙未戰爭後,廟身一度被日警佔用,後廟宇遭毀,日警遷至伸港的水尾街,至1920年在今廟址重建,1924年完工[1]。戰後擴建為三殿式三開間的大廟[4]。1959年5月15日起皆連三天,廟方舉行媽祖進駐一百周年慶,兼支持1959年西藏抗暴運動[1]。之後又於1971年、1993年等連番擴建[4]。2000年11月17日重修正殿(聖母殿)、玉帝殿落成啟用,並同時舉安土祈安、 送大爐[5]

福安宮的建立傳說,是昔日的塗葛堀港,泉州順安號船主蔡天慶在海上撿到一段五尺多長的香木,發生一連串的神跡後,利用香木雕刻成三尊媽祖並建立廟宇[18][19]。蔡天慶又連絡鄉民柯天祿、柯鍚勳、黃天保等一起到湄洲,用此香木雕刻三尊媽祖像,完成後擲筊,結果在大、二、三媽祖聖像中,以三媽連擲十二聖筊,允許分香來臺灣,並設廟在今濱海大道[19]

當地對於派出所遷至水尾街的傳說解釋是媽祖因廟宇被日警計畫遷移,即令廟中五營神將的中壇元帥哪吒逼迫日警數年[2]。還傳出日警因此患不治之症,村落也被燒四次,廟身也遭焚燒[1]

早期大肚溪因接近村落,氾濫成災,1934年村民扶媽祖神轎祈求,相傳大肚溪因此浮出沙洲,村民稱為「三媽移溪」[2]。信徒還認為塗葛堀三媽曾驅除住在大肚溪底的一位女妖[1]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民視台灣奇案》製作組將此廟媽祖傳說製作成電視劇,以擲筊遴選方式選定由縣議員曾煥彰妻子黃鈺蕊飾演媽祖,2001年7月10日在此廟開鏡[18]

#北斗奠安宮

地址:521彰化縣北斗鎮斗苑路一段120號

北斗奠安宮,位於臺灣彰化縣北斗鎮媽祖廟,為南彰化的媽祖信仰重心,奠安宮媽祖俗稱「東螺開基媽」,舊廟曾為國家三級古蹟,後遷往台灣民俗村組建,現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舊廟是《戲說台灣》等戲劇節目裡常見的場景。

北斗奠安宮 東螺開基祖廟

#彰化南瑤宮

地址:500彰化縣彰化市南瑤路43號

彰化南瑤宮臺灣彰化縣彰化市南瑤里的一座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廟,俗稱「彰化媽」或者「南門媽」,約在清朝乾隆年間建立,在彰化縣城南門外。香火鼎盛,屢稱靈驗[1],有「彰化媽蔭外方」之名。現為中臺灣的重點古廟,1985年4月25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今為縣定古蹟)。從嘉慶十九年(1814年)即有記載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為台灣進香團之鼻祖,但中間被迫改「以車代步」,直到2014年才恢復徒步往笨港進香[2][3]

南瑤宮

#鹿港興安宮

地址:505彰化縣鹿港鎮長興里興化巷64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鹿港興安宮是一座位在臺灣彰化縣鹿港鎮媽祖廟,1985年11月27日,被公告為縣定古蹟。 該廟是鹿港三座人群廟之一,為福建興化府移民於鹿港草仔市一帶建廟供奉,而另外兩座人群廟則是福建漳州府南靖縣移民所建的南靖宮與廣東潮州府潮汕移民所建的三山國王廟

興安宮建於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根據清道光十六年編纂的《彰化縣志》:「一在鹿港海墘,乾隆五十五年,大將軍福康安倡建,廟內有各祿路位,……一在鹿港北頭,乾隆初,士民公建,……一在鹿港新興街,閩安弁兵公建。」所描述的三座鹿港媽祖廟中,位於新興街者就是興安宮;廟名取「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而將廟名命名為「興安宮」,成為在鹿港的興化府籍人士信仰中心,也作為興化會館。

興安宮在嘉慶三年(1798年)、咸豐九年(西元1851年)、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都修建過,但日治時期後就未有修建。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後,興安宮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進行古蹟修復工程,三年後完工。

#鹿港天后宮

地址:505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430號

鹿港天后宮,又稱鹿港媽祖宮鹿港湄洲媽,前身為鹿港天妃廟,是中華民國彰化縣鹿港鎮的信仰中心,是臺灣最早唯一奉祀湄洲島湄洲天后宮天上聖母開基聖母神尊的廟宇,此尊湄洲島天上聖母(開基二媽)是明末清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迎奉來台,也是世界僅存的湄洲開基天上聖母,更是臺灣歷史悠久的知名廟宇之一,至今將近四百多年,目前由中華民國文化部評定為國定古蹟

雍正三年(1725)前述媽祖宮在施琅未入台前,即已有小廟。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將軍施琅攻台時,其部將興化鎮總兵吳英、海壇鎮總兵林賢、水師提標隨征都督陳蟒、魏明、水師提標右營遊擊藍理、海壇鎮標中營遊擊許英等攜帶聖母神像來台以求平安,施琅亦自湄洲嶼請湄洲媽來台。當施琅於翌年班師之際,其族姪施世榜請留神像在鹿港,以供士民參拜、許之,於是各地善男信女,不辭路途遙遠,來廟參拜者,日益增加,香火隨之鼎盛。雍正三年(1725)由於廟地狹隘卑溼,不敷使用,施世榜乃獻地,由諸信徒捐貲蓋廟,後改為磚造,廟門正對湄洲天后宮(祖廟),故亦稱鹿港天后宮。

#鹿港新祖宮

地址:505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96號

鹿港新祖宮,正式名稱為敕建天后宮,位於台灣彰化鹿港,主祀媽祖廟宇,興建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現為彰化縣縣定古蹟。新祖宮是台灣唯一一座由皇帝下詔以官費興建的媽祖廟,因是天子御賜建廟,所以在廟前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碑」。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乾隆帝陝甘總督福康安參贊大臣海蘭察鹿港登陸台灣,後來順利俘虜林爽文,所以後來乾隆帝下詔命福康安興建此廟,並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被稱為「新祖宮」,是要與鹿港原來就已經存在的媽祖廟鹿港天后宮作為區別,而後者也因此又名「舊祖宮」。此外,鹿港另有第三間媽祖廟鹿港興安宮,是三間媽祖廟之中年代最久的。新祖宮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及道光十四年(1834年)兩度重修,於台灣日治時期因戰爭遭炮火破壞,至1970年再度重修。

#王功福海宮

地址:528彰化縣芳苑鄉芳漢路王功段2號

王功福海宮
福海宮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村,它原本是為了來往閩台之間,經營船頭行的郊商所興建。直到清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當時的彰化縣令楊桂森精通勘輿,出巡本地時,看出福海宮所鎮乃為龍蝦活穴,有鑑於當時的福海宮廟宇窄小,又是「土角厝」,實不相配,遂倡議改建。

福海宮坐東朝西,是依據原址退後三步興建,廟埕豎立旗杆兩座,昭顯福海宮屬「宮廟」的意義。右後方有一座『福海公園』,右前方則有一口「龍泉井」,與廟埕的旗杆有取其陰陽均衡之意。

#芳苑白馬峰普天宮

地址:528彰化縣芳苑鄉芳漢路芳二段161巷100號

芳苑白馬峰普天宮,簡稱芳苑普天宮白馬峰普天宮,是位於臺灣彰化縣芳苑鄉芳苑村的媽祖廟,佔地廣闊,為全臺灣面積第二大的媽祖廟(台灣第一大媽祖廟為台南縣安南區鹿耳門聖母廟)。

歷史追溯至康熙三十六(1697年)福建水汎台灣分防右哨千總陳成功,在番仔挖設有右哨練兵場時[1][2]。相傳由他倡建,並從湄洲天后宮迎奉媽祖神像[1][2][3]。廟方內留有一塊寫著「清康熙卅六年臘月」的木牌當證明[4]

廟宇原在海邊,因且經常發生海水暴漲倒灌,迫使普天宮先後多次遷徙,至咸豐年間再搬[2]。1965年耗資新台幣數十萬重建完成[5]。原位在芳中村的廟身,因村內巷道狹窄且舊寺磚瓦剝落,遂計畫在芳苑村芳漢路重建,於1991年冬動工[4]。廟宇遷至之處為芳苑村的白馬峰,據說是因為一隻白色神馬出入而得名的小沙崙,但沙崙在二十世紀中葉遭洪水沖垮[6]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新廟為旅居臺灣各地的芳苑鄉親集資新台幣十億元,購地六千餘坪興建,殿高三十五公尺,一樓建坪即達一千三百八十坪,停車場廣達四千多坪,前方海邊則有四十五公頃的紅樹林[3]。媒體視作全臺灣面積最大的媽祖廟[7],2000年11月14日舉行入火安座[4],廟址為芳苑村普天街100號[8]

從小居住白馬峰附近,後經營福壽牌飼料有成的金栳基金會董事長洪掛,重建了白馬峰,設立白馬像[6]

#埤頭合興宮

地址:523彰化縣埤頭鄉斗苑西路329號

埤頭合興宮,是位於臺灣彰化縣埤頭鄉合興村的媽祖廟,其媽祖被稱為「埤頭媽祖」、「炸彈媽」,後者名稱與媽祖接炸彈的臺灣傳說有關。

合興宮廟誌記載為建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於道光八年(1828年)、昭和六年(1931年)重修[1]。1984年再修建,於1988年完竣[2]

廟地為大湖村的胡氏人家捐出位於合興村的一筆土地建廟[2],今已是埤頭鄉鬧區[3]。1999年11月24日公路局彰化工務段段長郭湯池表示,為開通中山高速公路北斗交流道,彰水路以西需做斗苑路拓寬工程,此廟須拆除七分之一建物,但被廟方反對[4]。2000年4月19日,埤頭鄉長陳重利說經多次擲筊杯請示媽祖,均指示不得破壞寺廟原貌,公路局因此不拆合興宮鐘鼓樓,避開廟身,拓寬路線往北移二百多公尺[5]。因此斗苑西路拓寬進度拖延,被鄉民在2002年投書抱怨[6]

#永靖甘澍宮

地址:512彰化縣永靖鄉永社路205號512

甘澍宮沿革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創建於清朝時期的甘澍宮  仍有行乩 但 因應稟單較少 乩期有減少!!!

甘澍宮曾分靈聖母至 乾巽宮!!!

另 本宮在二次大戰間 亦有接炸彈傳說

#集集廣盛宮

地址:552南投縣集集鎮集集街128號

集集廣盛宮,舊稱天上宮,當地俗稱媽祖廟媽祖宮,是一座位在臺灣南投縣集集鎮媽祖廟

#竹山連興宮

地址:557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28號

連興宮,是一座主祀媽祖廟宇,位於臺灣南投縣竹山鎮,是南投縣縣定古蹟。該廟是竹山、鹿谷地區居民口中的「媽祖廟」或「媽祖宮」,是該區域之媽祖信仰中心,位於竹山路與下橫街交口鬧區內。

該廟創建年代有二種說法,一為乾隆七年(1742年),另一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原本名天上宮,大約清代中葉咸豐年間,經大規模重修之後改名,是當時沙連堡的信仰中心。當時,當地人把田仔溪以北的地區稱為「沙連堡」,而「連興」就是「沙連堡興旺」的意思。[1]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該廟所在地區眾多居民自幼即是該廟媽祖的契子
  • 該廟於921地震中土造牆壁發生若干毀損,但也因而露出其古拙原貌。
  • 該廟公石獅曾一度失竊,但已於2016年尋回。

#北港朝天宮

地址:651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78號

北港朝天宮臺羅:Pak-káng Tiâu-thian Kiong),俗稱北港媽(臺羅:Pak-káng Má),當地人稱媽祖宮(臺羅:Má-tsóo-king),是一座位在臺灣雲林縣北港鎮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據信眾相傳,該廟由樹璧和尚創立於康熙廿十三年(1684年)。自樹壁和尚傳下17代禪宗法脈結束後,以管理委員制取代原本僧侶管理系統,但至今仍聘請佛教臨濟正宗僧侶擔任住持及駐廟法師

該廟在1985年被列為二級古蹟,1997年改制為國定古蹟

#崙背奉天宮

地址:637雲林縣崙背鄉中山路280號

崙背奉天宮位於臺灣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圓環最西面,主祀天上聖母,創建於1797年(嘉慶二年),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陪祀五穀先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為崙背鄉內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麥寮拱範宮

地址:638雲林縣麥寮鄉中正路3號

麥寮拱範宮,是臺灣雲林縣麥寮鄉麥豐村的一座媽祖廟,主要奉祀媽祖。前身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街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麥寮街現址。全國分靈廟宇約有四千餘間。[17]每年媽祖誕辰皆有信徒前來朝拜。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蕃薯厝順天宮

地址:雲林縣水林鄉652/

順天宮清治康熙七年(1668年) 主祀湄洲天上聖母 又稱蕃薯寮媽 為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湄洲站身大媽 位於雲林縣水林鄉 創立於西元1668年

#斗南順安宮

地址:630雲林縣斗南鎮長安路一段126之1號

斗南順安宮,俗稱斗南媽祖廟,位於雲林縣斗南鎮長安路一段126號。清治乾隆元年(1736年)他里霧街成立同時,由斗南地方望族陳氏家族至中國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天后宮恭請湄洲聖二媽渡海來台奉祀。

斗南順安宮,主要奉祀湄洲聖二媽清治同治元年,地方先賢曾大老善籌聯合轄區五十三莊(今斗南鎮二十二里及大埤鄉三結、吉田、豐岡、聯美、豐田、嘉興等等九村,斗六市三光、江厝兩里,虎尾鎮興南里;計四十村里內五十三莊),並將宮址遷移至今斗南鎮中天裡內、順安街與中正路交叉路口之西北邊,修建壯觀宮宇,創立宮域五十三莊之宏偉壯觀之廟宇。由於斗南及鄰近地區盛產醬菜,現今斗南順安宮週邊有大量醬菜攤位,於是順安宮媽祖也被稱為「菜脯媽」。

#土庫順天宮

地址:63341雲林縣土庫鎮中正路109號

土庫順天宮,是位於臺灣雲林縣土庫鎮順天里的媽祖廟,為土庫的信仰中心,其媽祖被稱為「土庫媽」,廟身為縣定古蹟、文物列為縣定古物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坐落於土庫鎮核心地區的土庫順天宮為當地之信仰中心[2]。1982年1月,政治同屬土庫派的張慶隆與楊義順在競爭鎮長時,兩方就是在此擲茭決定,結果楊義順得三順杯獲勝[12]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廟轄涵蓋土庫、虎尾等鄉鎮的五十三庄,每逢農曆十一月七日年度平安遶境,近代已只巡土庫[13]

此廟為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會經過的廟之一,前為虎尾,後為元長[14]。土庫有「塗褲媽祖蔭外鄉」之諺語,當地耆老解釋本地人對本地媽祖未能表現虔敬滿點,不像外地香客極為清心前來膜拜[15]。還有「北港聖,不值土庫定」之諺語,指土庫媽的詩籤預測穩定[1]

#社口福天宮(社口媽)

地址:648雲林縣西螺鎮社口路88號

乾隆年間,社口(今福田里)信徒往朴子腳(今朴子)行商,見該地聖母靈感顯著,非常仰慕,於是自配天宮分靈香火迎回自宅奉拜,進而雕塑金身,簡建草壇廟宇安座,供信徒膜拜。聖母大發神通,屢屢顯化,現身救世,或指示行商迷途,其事蹟不勝枚舉。1796~1820年間(嘉慶年間),有福建省江縣白邱雅者移居移居本里,老而欠如璋,獨有一瓦,家雖小康,長嘆無嗣,無人香煙。遂招募許謙、許萬等十五人屬曰十八股,各獻巨金,將原來之竹廟改建為土角厝。餘金提供為聖母香煙料,並誓願隨聖母二媽聖誕千秋,享受餘蔭。 1881年(光緒7年)、1912年(大正元年)供二屆之修建,皆由管理人王阿乳主倡完成。至1930年(昭和5年),廟與破損不堪,庄中有陳阿乳(日治時保正)黃廖玉時發起募金,改建磚造廟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本地青年被日軍徵召入營者,只要佩帶社口媽之香火均能平安回鄉,使善信敬仰有加。戰後庄中人口平安,經濟日趨繁榮,信徒日增。戰後至1970年(民國59年),配合社區建設,曾經稍加修飾。1984年(民國73年)重陽聖母降旨重建,於1988年(民國77年)農曆12月2日完廟。豈知1990年(民國79年)慶三獻之前夕,突遭回祿,經信徒樂捐,於1993年(民國82年)3月重修竣事。

#西螺福興宮

地址:648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180號

西螺福興宮,是位於臺灣雲林縣西螺鎮福興里的媽祖廟康熙56年(1717)來台,於螺陽(西螺)安奉祭祀,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因福興宮媽祖有求必應、有其必安,故其媽祖尊稱為「西螺媽祖太平媽」,在地人稱「西螺媽祖宮、舊街廟、太平媽、媽祖宮」

#西螺廣福宮

地址:648雲林縣西螺鎮新街路32號

西螺廣福宮前為祀拜西螺無主孤魂的老大公廟,同治十年(1871年)由廖振元帶領信徒前往湄洲迎神像,即「新街老大媽」,其後大眾廟遂轉變為媽祖信仰。對於該廟建立年代有不同說法,近代為與同鎮雍正元年建立的西螺福興宮爭地位,有將建立年份提前的現象,如廟方主張[a]說順治元年(1644)由廣東與福建裔五十三庄共同建立,故名「廣福宮」,但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蔣毓英的《臺灣府志》,當時該地為平埔族西螺社所居,尚未成漢人街肆,再加上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諸羅縣志》可知康熙晚期西螺開發仍未興盛,不可能當時建廟。依其廟內匾、石爐皆屬嘉慶年款,因此建廟歷史至少可上溯到嘉慶十四年(1809年)。[2]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同治十年地震,廣福宮建築傾圮毀壞,由廖振元再度提議重修,並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落成。此次重建還留下一方名為「廣福宮重興牌記」的石碑,置於後殿二樓右壁。[2]

#嘉義朝天宮

地址:600嘉義市西區延平街276號

嘉義朝天宮,俗稱朝天宮溫陵媽廟,是一座位在臺灣嘉義市西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廟,也是臺灣年代最早的溫陵媽廟。

嘉義朝天宮,俗稱朝天宮溫陵媽廟,主祀天上聖母,緣於1677年(康熙十六年)泉州晉江(又稱溫陵)移民,自泉州天后宮恭請天上聖母金身來臺,在諸羅縣治西門內街建廟奉祀[1]:58、[2][3]。據大殿僅存兩座由住持僧岐衍妙琛分別於1804年(嘉慶九年)7月及1806年(嘉慶十一年)3月所立石碑記載推算,應為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動工興建,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完工,稱「溫陵媽廟」[1]:58、[2]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西門城被拆除,將城樓上所祀媽祖移祀廟堂;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因大地震廟宇傾毀,震後為了重整嘉義市區和開闢新道路(今中正路)而拆除廟宇,並遷移至現址(舊名新店尾),由籌建之順安宮捐獻廟地,合建木造廟宇,奉祀順安、溫陵媽祖[1]:58、[2][3]。朝天宮本由民政廳列為三級古蹟的古廟,在皇民化運動期間嘉義市大舉廢廟除神,所有寺廟財產統歸入財團法人嘉義市濟美會所有,全部神像寄奉至城隍廟,而開基媽祖暫祀彌陀寺,其廟地因先人護產得法,未被徵收,惟廟宇被賣給商人作為倉庫,1945年(昭和二十年),又遭美軍轟炸,戰後,免費周章,順利收回土地重建廟宇[2][3]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臺灣信仰復興,地方人士遂倡起募捐重建廟宇,迎回寄奉他廟的神尊,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溫陵媽與順安媽合祀一廟,經擲筊聖示將「溫陵媽廟」易名為「順安溫陵朝天宮」,後又因木造廟宇,殘破不堪,乃於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由故陳山龍董事長擇媽祖聖誕吉日動土重建,歷經十二年董監事與信眾熱心捐款才完成。至1989年(民國七十八年)奉准再易名為「朝天宮」(因其供奉「溫陵媽祖,即北港朝天宮大媽之分身」,故改稱「朝天宮」[1]:58)[2][3]

#笨港口港口宮

地址:614嘉義縣東石鄉5號

笨港口港口宮奉祀天上聖母,其地址在嘉義縣東石鄉港口村8鄰蚶子寮5號,是由先民林楷自中國湄洲奉請媽祖渡海來臺,在笨港口登陸後至蚶仔寮一株柳樹下休息,要啟程時裝在竹籠的媽祖卻擔提不起,經聖諭指示要在此地施化救世(相傳此地為「鯉魚吉穴」),於康熙廿三年(1684年),招集六莊村十一角頭建草廟,初期取名為「笨港天后行宮」(笨港口天后宮)[1]。在同治十年(1871年)廣東縣丞五品銜謝龍光渡台赴任敬獻「保障天南」一匾同時,易宮名為「港口宮」。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笨港口港口宮佔地寬廣約有三十甲,廟宇採三川五門式建築,古樸莊嚴。前殿脊飾雙龍朝三星,兩翼鐘鼓樓飾以雙龍龍搶珠、燕脊飛翹,直入天際,龍柱三對,分立三川與五門,雕琢精緻,平添殿宇之輝煌。石獅拱衛正門,威武有神,門柱係大陸奇石,楹聯『港廟久馨香聖德極天明麗島』,『口碑長載道母儀終古仰湄州』,透雕窗櫺,凸雕壁堵,都是藝術上品。

捲棚軒斗拱下飾金獅,鼻口外露,神態稚拙,山牆雕以仙人像,伏天以鎮邪。

三川門內,橫梁彩繪花鳥,雀替精琢祥瑞,配以古匾多方,頻添古色古香之氣氛。古匾年代久遠,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之「保我黎民」、嘉慶十六年(1811年)之「敬如在」、道光二十年(1847年)之「海不揚波」以及同治十年(1871年)廣東縣丞五品銜謝龍光渡臺赴任敬獻「保障天南」等多匾。

#朴子配天宮

地址:613嘉義縣朴子市開元路118號

朴子配天宮,是中華民國台灣嘉義縣現存著名且淵源古老的媽祖廟之一。亦存有與明鄭時期及清領時期有關的文化資源與文化資產。目前朴子市鎮發展據口傳訪問與朴子配天宮前身「樸樹宮」靈驗事蹟有關[4],也因此朴子市被當地暱稱為由媽祖建立的小鎮。配天宮的虎爺神像是全台少數供奉於供桌上的虎爺神像,特殊之處在於神像身穿龍袍[5]。朴子配天宮是台灣重要的媽祖信徒朝聖聖地

#溪北六興宮

地址:616嘉義縣新港鄉65號

溪北六興宮,是臺灣嘉義縣新港鄉著名的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據說與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所奉祀的媽祖神像,為古笨港天后宮所奉祀的三尊媽祖,為同一木所刻,稱作「大媽」、「二媽」、「三媽」。王得祿提督將「三媽」神像帶回其宅第奉祀,1839年建廟,是為六興宮

#笨港天后宮

地址:616嘉義縣新港鄉舊南港58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笨港天后宮,又名笨南港天后宮,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的媽祖廟,為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舉行換龍袍的地點。

#糖廠配天宮

地址:615嘉義縣六腳鄉

糖廠配天宮,舊名副配天宮,是位於臺灣嘉義縣六腳鄉蒜頭糖廠工廠村媽祖廟,其媽祖被稱為「會社媽」。

#六甲恆安宮

地址:734台南市六甲區仁愛街38號

六甲恆安宮:明鄭成功欲據台灣為抗清基地,於料羅灣出師之前,先向媽祖出生地福建莆田湄洲嶼恭迎三尊(軟身)媽祖作為護軍之神,艦隊於海上航行,起大霧無法可行;危急之時,鄭之參將陳永華將軍步上舺板,忽見前方悠明燈光,遂令眾艦跟隨前進,得以順利登上台灣之鹿耳門,趕走佔領台灣之荷蘭人,此時眾人咸感聖母顯化引路所致。鄭成功為繼反清復明之志業,開疆拓土治理台灣,乃令部將陳永華率軍北上,途經赤山堡時,見六甲莊係旺盛靈秀之穴地,遂於現址草建一座土壁茅屋之廟,將護軍而來之湄洲聖母神像奉祀於此,當時媽祖時有顯化神蹟遠播。續有福建省漳泉兩地民眾渡海移居赤山堡開墾,延續香火乞蒙慈蔭,此為本廟初創之處。

#下茄苳泰安宮

地址:731台南市後壁區下茄苳4號

下茄苳泰安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後壁區,是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廟[1]。該廟是下茄苳南北堡三十六庄的公廟,主神又稱為「茄苳媽」[1]。下茄苳一帶在康熙末年在地圖上已記有「下加冬街」的地名,過去又以泰安宮前一帶最為熱鬧[2][3]

#善化慶安宮

地址:741台南市善化區中山路470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善化慶安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善化區,是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的廟宇[3][4]。1997年4月2日公告為為三級古蹟,後因文資法修改與行政區劃調整先後改成「縣定古蹟」、「直轄市定古蹟」[5]

該廟據說是162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攻打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6][7],於1636年所興建的教堂(一說荷語教習所[8])所在地,今廟前有一「荷蘭井」[4][3]。清初先是改建為「諸羅文廟」、「文昌祠」,直到1862年地震後迎來府城大天后宮香火,將之改成媽祖廟,命名「慶安宮」[4][3][9][8]。後來慶安宮在1942年曾遭到拆毀,直到1947年才重建慶安宮[8][9]

#茅港尾天后宮

地址:735台南市下營區茅營里163號

茅港尾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下營區茅營里,亦稱茅港尾堡天后宮[1]。據說該廟媽祖乃明鄭時期來臺,廟史可追溯至永曆卅一年(1677年[註 1][註 2][1]

林爽文事件中因梁朝桂感念茅港尾天后宮媽祖保佑,奏請乾隆皇帝嘉勉,而後除敕封「天后宮」與賜匾外,並允許茅港尾媽祖前往府城大天后宮時,有「大北門進,大北門出」的特權[1]。此外在當地,還有關於「茅港尾媽祖」為了救民而洩漏天機,最後被上天懲戒,禁錮百年的傳說[3]

傳說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某日,天后宮突然降乩,指示近日將有大難,要街民當心[1][3][4]:72。由於當時正逢戴潮春事件,茅港尾街民以為是戴潮春的部隊欲來入侵,遂躲在家裡嚴守家門,並在庭院與通道灑下豆粒,要阻撓入侵者[1][3][4]:72。結果發生了大地震,居民因通道受阻,逃生不及,導致茅港尾街死傷慘重[1][3]。茅港尾媽祖則因為洩漏天機,遭上天禁錮百年[1][3][4]:72。而後在茅港尾媽祖禁錮期滿後,信徒們發起天后宮的重建[4]:72。

#山上天后宮

地址:743台南市山上區山上里121號

山上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山上區,雖然名為天后宮,但所奉祀的主神並非天上聖母而是玉二聖母[1]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據廟方說法,玉二聖母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五都天后宮,為該廟二媽(二娘娘),之後由住在晉江沿岸的義民迎奉金身隨鄭軍來臺[2][3]。而玉二聖母的來歷又有另一說法,相傳在鄭成功攻臺之時,據說有40名來自福建漳州東山島(今東山縣)銅缽村的青年隨軍來臺,同時將當地「淨山名院」(建於萬曆十八年,1590年),供奉的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女「陳懷玉」[註 1]之神像迎奉來臺[1]

而在鄭軍來臺後,有一部份到「北仔尾」(後改稱國聖湖)墾地,並將玉二聖母(當時稱二媽或二娘娘)供奉在當處吉地[1][3][2]。後來據說駐軍因玉二聖母指示南方有靈山三座而遷居「山仔頂」,再來有信士林雹在今廟址左前方搭建草舍供奉玉二聖母,奠定天后宮的開基[1][3][2]

咸豐元年(1851年)信徒增多,乃有正式建廟之議[1]。光緒五年(1879年)因地震之故,廟宇受創,再次重建,次年(1880年)選擇於現址上蓋廟[1]。而在這次重建時,信徒自茄拔天后宮請來了「大媽」、從善化慶安宮請來了「三媽」[3]

日大正元年(1912年)增建兩側廂房、翻修廟身,昭和三年(1928年)楊清桂、林阮堅、林阮昌三人主持重修[1]。而後在日治末期,為避免神像遭到破壞,信徒將神像藏起,另雕一尊神像來代替二媽受焚[3]。但後來二媽降下指示,要信眾將該尊神像救回[3]。二次大戰後,民國51年(1962年)再次重修,次年(1963年)完工,在隔年(1964年)舉行清醮祭典[1]。這一年(1964年)也是玉帝下旨封稱「玉二聖母」的時間[1]

#麻豆仁厚宮

地址:72141台南市麻豆區新生北路47號

麻豆仁厚宮主祀天上聖母,位在臺南市麻豆區油車里9鄰油車47號[1],傳係林姓祖先隨身攜媽祖香火,渡海來臺,而保祐子孫一路順風,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回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所奉請入祀之神,創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2],今貌為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所建,廟貌鼎新、金碧輝煌、神威顯赫、澤被群黎,老遠便可瞧見千里眼順風耳豎立於廟頂的英姿。

#鹽水護庇宮

地址:737台南市鹽水區中正路140號

鹽水護庇宮位於臺灣臺南市鹽水區,主祀天上聖母,是鹽水的公廟[2][1][3][4]。該廟又稱月港護庇宮[2]鹽水媽祖宮[3],所在的中正路古名即是「媽祖宮街」[4]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天啟3年(1623),鹽水當地糖郊「崇興行」從大陸福建湄州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即今所奉祀的開基三媽,又稱糖郊媽),併入福德祠合祀,並改為媽祖祠。

護庇宮裡有眾多媽祖神像,其中有些是由郊商迎來的,像是布郊媽、水(油)郊媽(又稱「香擔媽」,過去四郊商回湄洲祖廟進香時,由香擔媽鎮守在香擔頂,故有此稱)、……郊媽等等[3][1]。此外有一尊 洲仔尾二媽,據說是義竹鄉角帶圍商人所迎來[3][1]。洲仔尾二媽是一個草花小販在府城客棧住宿時,夢到媽祖指示說明早往某方向走會遇見一尊媽祖神像,可將之請回供奉[3][1]。小販照做後果然發現神像,便將神像迎走,卻在路經護庇宮時感到沉重,向媽祖擲筊請示後,得知媽祖願留駐此地,便將神像供奉到護庇宮內[3][1]

#大天后宮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大天后宮,舊稱東寧天妃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爲主祀媽祖的廟宇,此外也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廟宇原址本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所居住的寧靖王府邸,後來在寧靖王捨宅之後轉變成媽祖廟[2]:65。舊有方志多記載是1684年由施琅入臺後改為媽祖廟[2]:64,但近來學者指出明鄭時期東寧一地已有天妃宮,寧靖王捨宅的對象即是當時的住持僧聖知[2]:67[3]

該廟是全臺最早由官方興建且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4]:208,其在臺灣府城也有重要地位,為府城公廟,是以大天后宮舉辦迎媽祖活動時,可以跨越府城內各個廟境募集經費,有「通城虎」之稱[4]:212。此外府城各廟舉辦慶典時,都會將第一號轎番簽保留給大天后宮媽祖[4]:212。此外由於大天后宮原為寧靖王府邸而在政治上亦有重要象徵地位,故施琅當時在此接受鄭克塽的投降並立「平臺紀略碑」,臺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將此作為「總統府」[5][6]:69、73[2]:66。

#四聯境金安宮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108巷61號

四聯境金安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1][2]。廟名由來是因為開基二媽來自福建金川[註 1],護鎮三媽是由金門士兵自湄洲迎來,為感念此歷史而命名「金安宮」[1][2]。該廟過去是「七合境」的成員,現為「四聯境」的成員[3]。此外過去因為此廟的存在,曾有「金安宮街」[註 2]、「金安里」[註 3]等地名[3]

#開基天后宮

地址:704台南市北區自強街12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開基天后祖廟,又稱開基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是主祀媽祖的廟宇[2][3]。該廟因是臺灣最早的媽祖廟,故以冠以「開基」之名[2][3]。其別名「小媽祖廟」是與俗稱「大媽祖廟」的祀典大天后宮相對而來,而由於位在「水仔尾」[註 1]所以也稱水仔尾媽祖廟[2][3]

1985年,該廟被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因〈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改而先後改為省定古蹟,現則指定為國定古蹟[3][1]

#鹽埕天后宮

地址:702台南市南區鹽埕路291巷15號

鹽埕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南區鹽埕,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配祀武惠尊王,現今廟貌為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重建後的樣子[1]。過去附近居民多經由廟後的「帆港」將鹽場產出的鹽運往安平,故此廟亦稱為「帆港天后宮」[2]。該廟為鹽埕地區的公廟,其廟境相當於臺南市南區的日新、明亮、府南三里[2]。廟埕立有「重脩瀨北場碑記」,據說已修成正果,被附近信眾稱為石頭公並享用香火[3]

鹽埕天后宮最早見於嘉慶年間成書的《續修臺灣縣志》,而據《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該廟創建於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另有《寺廟臺帳》記為乾隆卅三年(1768年)創建[2]。據說該廟原祀武惠尊王,後改主祀媽祖[1]。同治十年(1871年),當地楊姓人士倡議將廟宇遷到鹽埕溪口東岸[註 1],也就是現在日新國小的校地內[1][2]

進入日治時期後,鹽埕天后宮曾在明治卅五年(1902年)進行重修,但在昭和五年(1930年)因為鹽埕公學校(今 日新國小)擴建校舍而徵收廟地,該廟遂遷到今址重建[1][2]。二次大戰後曾在民國卅七年(1948年)、四十二年(1953年)增建過兩次,後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在當地望族林全福倡修下再次重建,是為現今之廟貌[1][2]。該廟現為鋼筋混擬土建築,由拜亭、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組成,兩旁有鐘鼓樓與廂房[1]

鹽埕天后宮重要的活動除了天上聖母與武惠尊王誕辰外,亦配合政府單位舉辦文化祭,於媽祖誕辰舉辦「海鹽禮讚」、「平安鹽山」等活動[2],延續昔日鹽埕瀨北鹽場的記憶。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地址:70958台南市安南區城安路160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佔地遼闊,為全台灣面積最大的媽祖廟。聖母廟是一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是當地公廟(大廟)[1]:23[2]。該廟與顯宮的鹿耳門天后宮皆主張是傳承自古鹿耳門媽祖廟[3]。該廟重要的大型宗教活動「土城香(土城仔香)」,於2013年1月28日公告為臺南市「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1]:14。該刈香活動的形成,與西港香有關,也是南瀛五大香中最晚形成者[1]:14[4]:318。

土城香亦稱土城仔香,由祀奉天上聖母媽祖的土城聖母廟所舉行。鹿耳門聖母廟舊名保安宮,早期屬「西港香」刈香。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自西港香脫離而自行辦理的刈香活動,乃五大香中最晚形成的地區。「南瀛五大香」中的「土城香」,每三年舉行一次刈香儀式[76][77]

#鹿耳門天后宮#北汕尾媽祖宮鹿耳門天后宮

地址:709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一街136號

鹿耳門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是一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其奉祀之天上聖母亦被稱為「鹿耳門媽」[3][1]:198。該廟與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皆主張是傳承自清朝時的鹿耳門媽祖廟,因而有所紛爭[3]

該廟的送神、迎神儀典於2013年被列為臺南的「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2]:16。

民國卅六年(1947年) 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是一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其奉祀之天上聖母被稱為「鹿耳門媽」,舉辦全國首次之羅天大醮,醮典儀式為時49 天、參拜人潮超過50 萬人次,經三年方辦理圓醮大典。民國73年,歲次甲子年十月初十日起,舉辦「七七四十九天羅天大醮」,祈求國泰民安,濟助孤苦貧窮,賑助白米30台車,辦理民俗活動,文物書畫展覽等,參加大醮信徒超越50萬人;經3年,至76年辦理圓醮大典,功成圓滿,為民間舉辦羅天大醮之創始。

#旗津天后宮

地址:805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93號

旗津天后宮,又稱旗後天后宮,俗稱旗津媽祖廟,是位於高雄市旗津區奉祀海神媽祖廟宇,前身是明鄭永曆二十七年(1673年)所建的「媽祖宮」[1],為高雄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庄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再次大規模整。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歷時三年古蹟修復完工,並於隔年10月16日入火安座[2]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楠梓天后宮

地址:811高雄市楠梓區楠梓路1號

楠梓天后宮位於臺灣高雄市楠梓區,舊稱楠和宮,是「楠仔坑街」[註 2]的重要廟宇,主祀媽祖[3][2]。該廟也是高雄歷史相當久遠的媽祖廟之一,其歷史據說可追溯至康熙年間,於2007年5月31日公告為高雄市的直轄市定古蹟[3]。而根據信徒代表名冊,可知楠梓天后宮的信徒主要分布在楠梓區的享平里、五常里、惠楠里與東寧里,其中又以享平里最多[1]:44。

據說楠梓天后宮的媽祖神像與臺南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的媽祖是用同一塊香木所雕成,故三尊媽祖彼此有「姊妹神」之稱[2]:40。

又據說在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年間(1920年左右),楠梓天后宮大媽在前往臺南大天后宮途中,施法收伏在二層行聚落(今臺南仁德二行里)一帶作亂的「雄雞精」,因而使當地居民感念不已[2]:83。至今二層行清王宮每年在主神三府千歲聖誕時(農曆九月廿六日),都會朝楠梓天后宮的方向設香案遙祭。[2]:83。

#旗山天后宮

地址:842高雄市旗山區永福街23巷16號

旗山天后宮,是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廟宇,主祀海神媽祖,是旗山地區的信仰中心,為二殿二廂的格局[1],於2000年5月31日公告為高雄縣縣定古蹟,2010年五都改制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2]。在天后宮出現之前,蕃薯藔莊的公廟為福德祠,天后宮興建後,取代福德祠成為蕃薯藔街的信仰中心,為此並將原立於福德祠的「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重刻一座立於天后宮[1][3]:80。該廟前方之廟埕曾為羅漢門巡檢衙門所在地,日治時期為市集,當時曾在今平和街設公設市場以分散人潮,二次大戰後曾設有「新生市場」,現已拆除[1]

#五甲龍成宮

地址:830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730巷6號

五甲龍成宮,是臺灣高雄市鳳山區五甲庄的一間媽祖廟祖師廟,在五甲自強夜市裏,地址為鳳山區五甲二路730巷6號。在五甲眾多寺廟中,稱得上是規模最雄偉的廟宇,故俗稱「五甲大廟」,簡稱「五甲廟」。龍成宮主體殿宇建築亦獨步全臺,主祀天上聖母清水祖師、戴府元帥,合稱「三境主」,庇佑五甲居民。龍成宮不僅是鳳山五甲地區的信仰中心,因為附設閱覽室,同時也是鳳山一帶青年學子溫習功課的好去處,常常座無虛席,一位難求,2019年有日本阿波舞表演,2020還有大甲媽百年南巡至此廟,場面盛大。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岡山壽天宮

地址:820高雄市岡山區公園路40號

岡山壽天宮,是位於臺灣高雄市岡山區壽天里的媽祖廟,乃壽天里、岡山里、平安里與維仁里四個里的公廟。

#里港雙慈宮

地址:905屏東縣里港鄉大平路50號

雙慈宮,是位於台灣屏東縣里港鄉的一座媽祖廟,創建於1741年。

乾隆初年,漢人拓墾的阿里港聚落已形成市集,累積足夠的社會資源以興建村廟。乾隆六年(1741年)左右,創建天后宮[1][2],一說在雍正八年[3][4]。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後,天后宮擴建殿前天燈及左畔瓦店兩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再買右畔瓦店三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屋有十間,莊鄉生董建,廟額「雙慈宮」。

日治時期昭和四年(1929年)及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兩度重建、增建,呈現今日之風貌。

#六堆天后宮#內埔天后宮

地址:912屏東縣內埔鄉廣濟路164號

六堆天后宮,是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媽祖廟,緊鄰昌黎祠,於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縣定古蹟[1]。1895年乙未抗日時,六堆人即是在此選出正副大總理來指揮作戰[2]:24[3]。該廟因位於內埔之故,也有稱為內埔天后宮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另陪祀千里眼順風耳,於左次間奉祀註生娘娘,右次間奉祀福德正神,翼房觀音廳則供奉觀音菩薩[3]

#萬丹萬惠宮

地址:913屏東縣萬丹鄉萬新路1660號

萬丹萬惠宮,是位於臺灣屏東縣萬丹鄉萬生村的媽祖廟,為萬丹鄉、竹田鄉介於牛稠溪隘寮溪兩溪地區的信仰中心,有媽祖接炸彈的傳說。

1945年2月20日上午11點,美軍派遣B-25J轟炸萬丹,在萬惠宮北邊即今日萬丹街轉角處投下炸彈[8]。當時日軍在離萬惠宮僅一街之隔的萬丹國小屯軍,被盟軍知道,遂附近成為轟炸行動[1]。炸彈著地後先撞了一個坑洞,並衝毀二層屋壁,再向前沿著今日成功街繼續衝撞,穿越萬丹保正李同益厝宅的屋壁,最後落在三百公尺遠的一間粗糠間,沒有爆炸[8]。村民到此廟朝拜時,看到了道光年間雕刻的媽祖神像大拇指斷裂[2][9]。於是扶鑾借乩,乩生說是媽祖接炸彈手指才受傷,傳開後,各地信徒紛紛到來頂禮膜拜[2]。事後,日軍據報將這枚炸彈的引信和炸藥破壞,之後炸彈放在萬惠宮榕樹下[1]。萬惠宮斥資新台幣十萬多元,在接近彈著點的廟前廣場左側興建一座媽祖以手接炸彈的紀念碑,並描繪出炸彈滾行的軌跡,將原先五百公斤的炸彈放置在手掌中央,於2000年6月13日上午舉行落成典禮[8]

萬丹國小學生邱汶綉等人在2014年暑假將此傳說作成故事繪本《拿炸彈媽祖》出版[9]

保有炸彈殼作為展示的媽祖廟還有埤頭合興宮[10]

#澎湖天后宮

地址:880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1號

澎湖天后宮臺灣話:Phînn-ôo Má-tsóo-king),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闔澎公廟之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天后宮確切創建年代不詳,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確定於大明萬曆卅二年(1604年)即已立廟,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1]:48-53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澎湖天后宮早無定稱,稱娘娘宮天妃宮、娘媽宮媽宮等稱呼在所多有。大清帝國領有台灣後,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宣稱擊敗東寧王國軍隊多賴媽祖娘娘顯靈襄助,曾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晉天妃為天后,故今稱「天后宮」,當地人多俗稱「媽祖宮(Má-tsóo-king)」[2]:8-13,隨臺語人口老化凋零[3],僅稱「天后宮」現象日益普遍。

#東衛天后宮

地址:880澎湖縣馬公市東衛里27號

東衛天后宮,古稱同公宮仔,臺灣澎湖馬公市廟宇,東衛里公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2]

「東衛」之名及該聚落形成淵源於軍事組織。南明永曆15年(順治18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佔領澎湖本島,先於文澳地區設立安撫司,又在媽宮港北方設置「東衛」、「中衛」與「西衛」三個海防據點,此即「東衛社」聚落最初由來。[3]

1684年,康熙皇帝決議將澎湖與台灣本島納入清帝國版圖[4],澎湖地區行政規劃大體延續東寧王國制度,「東衛社」之名亦得以保留[3][5],且仍舊擔綱保衛文澳廳署,防範倭寇、紅毛番、偷渡及監視走私等職務[2],故清代以將,東衛社居民多為軍職[3][6],並與澎湖提標館的班兵頗有淵源,東衛天后宮一度與之結為「姊妹廟」,但不知何故,兩廟交誼後來卻日益轉淡[2]

關於東衛天后宮的緣由,據稱約莫在南明永曆17年(1663年)間,東衛社民在海濱撿到一落難神像,稱「下田仔同公」(即同公),並搭建小廟奉為社神土地神)。由於「同公」神階不高,文武官員經過廟前並不禮敬,遂於乾隆37年(1772)從福建湄洲迎奉媽祖神像來澎,便引以為東衛社公廟主神,並增祀城隍爺,以此抬高原廟廟階。至道光13年(1833年),又增祀於巧聖先師(魯班)、姜太真君、各府王爺千歲於殿內。[2]

民國58年(1969年),東衛呂姓旅台宗親特從東衛天后宮分火渡台,同年10月,分香廟「高東天后宮」落成,廟址為今高雄市苓雅區河北路155號。[7]

東衛天后宮曾歷經數度修建,今可考於民國56年(1967年)時,蒙當地呂姓宗族捐地,聘請知名大木匠師葉根壯(澎湖後窟潭人,今馬公市重光里),增建左右廂房、擴大廟宇規模。民國93年(2004年)亦因廟舍古老,年久失修,村民拆除舊廟,集資重建,於民國96年(2007年)竣工,即為今貌。[2][8]:206-218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望安天后宮

地址:882澎湖縣望安鄉120 號

#金門順濟宮

地址:891金門縣金湖鎮

順濟宮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順濟宮」興建於明朝,為金門歷史悠久的媽祖宮。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廟宇因年代久遠及戰爭之故毀損,後由村民共同損款重修,並成立順濟宮重修委員會主持重修事宜。順濟宮主祀媽祖(聖祖媽、大媽、二媽)、觀音、三太子、千里眼及順風耳,由水仙王公及註生娘娘陪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千秋日。大殿內仍保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勒石」乙塊,其內容為「勒石永禁嶼內外不許設立繪棚」。#金門縣文化局

北宋徽宗宣和年 料羅順濟宮興建於明代,從廟中碑文記載,建廟時間要往古推算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是金門最古老的媽祖廟。

#馬祖天后宮

地址:連江縣南竿鄉4-1號

馬祖境天后宮(又稱馬港天后宮、南竿媽祖廟)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南竿鄉,在馬祖港旁面向大海,是一座奉祀海神媽祖廟宇,信仰者眾,香火鼎盛,是馬祖的海上守護神與信仰中心。

媽祖墓穴是靈氣聚集所在,稍有人為干擾或毀損意圖,媽祖立刻顯靈阻止,據說民國五十二年,國軍部隊進駐廟內辦理伙食,不慎將廟一隅燒毀,為平息鄉民眾怒,軍方允諾協建,施工至舖地磚時,因工兵不敬任意將地磚舖蓋於墓石之上;次日,上工時竟然發現墓石上地磚皆支離破碎,其餘地面完好如初。經擲茭請示,媽祖示意:「不得改變原貌」。至民國九十年重建天后宮時,工人惟恐傷及聖物,欲暫時搬移原址,正用電鑽鑽地時,不料鋼硬無比的鑽頭突然斷裂,廠商擲茭請示媽祖後得知:「此乃靈穴不可更動」。當大廟落成,進行墓石彩繪時,任何材質的塗漆,皆難以著色,再經媽祖諭示:「墓石鳳雕圖樣保持原色」。廟方乃順媽祖諭旨保持原樣,以強化玻璃罩蓋靈石,並立碑記以示媽祖崇德。

馬祖先民因漁船設備不如現今先進,出海捕魚若遇暴風雨或迷航則危機重重。相傳在遇暴風雨前夕,或是在海中迷航時,能見一團火球指引漁民返回港口,先民咸謂媽祖顯靈 ,稱為「媽祖火」[1],也稱「媽祖燈」。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金板境天后宮

地址:連江縣南竿鄉

金板境天后宮,又稱鐵板天后宮鐵板境天后宮,是一間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的廟宇,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南竿鄉仁愛村,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人文及聚落中心,供奉罕見之「少女媽祖」神像。後於2009年5月6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芹壁境天后宮

地址:210連江縣芹壁村53號

該廟始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該廟存有石碑一方可資佐證。民國六十八年(癸亥年)最後一次翻修,由陳天官等鄉紳發動鄉人集資,由北高工兵部隊協助興建。建廟碑文崁在壁上。廟楹聯云:「聖稱無極居太上以遍三千,尊上立穹步虛清而登九五」、「廟貌巍峨地靈人傑、神功浩蕩物阜民豐」。

主祀神天上聖母(媽祖娘娘)其傳說如南竿馬港天后宮。

芹壁村最為特殊的是對鐵甲將軍(蛙神)的崇拜,甚於其他神祇。據說芹壁村有次擺暝時供奉滿桌祭品,杯中並斟滿高粱酒,私塾夫子正主持請神儀式時,突然見到青蛙躍攀香案,並喝起杯中高粱酒,私塾夫子有經驗地說,這是蛙神「鐵甲將軍」,此後,凡有祭典必沽高粱酒供蛙神飲用成例。福建長樂一帶常流傳蛙神傳說於鄉野,施鴻保所著《閩雜記》〈青蛙將軍〉一節(卷五)即有所載。傳說青蛙神除了喜歡喝高粱酒外,還喜歡看閩劇,有一日,芹壁港外突然駛來一艘麻纜(大型漁船),船上載著戲班和道具,村民訝異並未至內地請戲班,他們所為何來?戲班主答說:「是一位老先生預付演出費後,選定戲碼,言明至芹壁演出。」村民始悟是鐵甲將軍亦愛看戲,且欲神人同樂之故。鐵甲將軍亦時有保境驅敵的事蹟,根據鄉老傳說:清季民初閩海常有海盜出沒,有次海盜船集結芹壁外海,準備打劫芹壁,村民危急之際禱於鐵甲將軍,不多久蛙神點兵抗之,海盜從船上瞭望岸上官兵甚多,難以下手,知難而退,於是蛙神拯救村民免於劫難的傳說廣為流傳。#芹壁天后宮

#台東天后宮

地址:950台東縣台東市中華路一段222號

台東天后宮,又稱埤南天后宮,是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媽祖廟,為臺灣清治時期最末立的官廟,亦以舉辦元宵繞境與炮炸寒單爺聞名。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花蓮慈天宮

地址:970花蓮縣花蓮市忠孝街82

花蓮慈天宮,在當地又被稱作開基媽祖廟或老媽祖廟,是位於台灣花蓮縣花蓮市的一座廟宇,也是花蓮最早建立的媽祖廟。 花蓮慈天宮所在地在日治時期曾是日蓮宗花蓮港布教所,現在花蓮慈天宮二樓祭祀的觀世音菩薩像就是當時的遺物。戰後改建為媽祖廟,為花蓮市歷史最古老的媽祖廟。1951年花蓮地震,媽祖廟倒塌。次年地方士紳發起募捐重建媽祖廟,並定名為花蓮慈天宮。花蓮慈天宮奉祀的媽祖係自北港媽祖分身而來。2006年,北港朝天宮正式分靈給花蓮慈天宮,從此花蓮慈天宮不必再請媽祖和送媽祖回鑾。除了媽祖之外,花蓮慈天宮亦祭祀觀世音菩薩、千里眼順風耳十八羅漢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神明。

花蓮慈天宮是花蓮市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後來許多新建的媽祖廟大都由此分香出去奉祀,為別於新廟,當地民眾都以「老媽祖廟」相稱,顯見與居民的特殊情感。

#南方澳南天宮

地址:270宜蘭縣蘇澳鎮江夏路17號

南方澳南天宮,是位於臺灣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南正里的媽祖廟,在1987年走私神像事件與1989年海峽兩岸宗教直航事件而聲名大噪。

#南天宮

#利澤簡永安宮

地址:26841宜蘭縣五結鄉利澤路26號

利澤簡永安宮,是位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的媽祖廟,其舊廟建築與元宵節舉行抬神轎競速的比賽皆被列為宜蘭縣文化資產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見證利澤簡市街發展,廟宇建築保存了宜蘭本地匠師群的工藝特色,延續至今的「走尪」儀式,更為珍貴的民俗活動。

#頭城慶元宮

地址:261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105號

頭城慶元宮,俗稱「頭城媽祖宮」。位於頭城火車站附近,沙成路與和平街交叉口,是頭城老街的中心點,它是宜蘭縣最古的媽祖廟所以稱

#昭應宮

地址:260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06號

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自從在西元1808年建廟以來便是信仰中心,更成為官府公告、民眾聚會、閒談的場所,現今在宮前壁上還可以見到宜蘭各地歌仔戲的表演消息。

昭應宮主祀媽祖,初建時依傳統坐西朝東,面向大海,有佑護海上生靈之意。到了道光年間,整座廟宇搬到對面,並擴大格局為三殿式,但其方位卻改為坐東朝西,成為臺灣唯一面山的媽祖廟。

本宮格局狹長,面寬只有三開間,進深則由廟埕、三川殿、前庭、正殿、後庭到後殿,深達60多公尺,今天的廟宇格局,大體保持道光時期的型式。日治時期,昭應宮歷經數次重修,但其木雕石刻仍保持道光年間的原貌,尤其三川殿檐下的繁紋華飾及門堵的細木雕刻,著實令人嘆賞。三川殿的龍柱、青獅、石枕、壁堵更是精采絕倫的石雕傑作。昭應宮保留了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古物,並匯聚了宜蘭人淳善虔誠的信仰,喜愛踏勘古蹟的民眾,千萬別忘了到昭應宮一遊。#交通部觀光局

(圖片來源引自:官方網站和Googlemaps)

台灣媽祖廟上千間,所以我這回挑了幾間特色又富有歷史的。日本有神社祈福巡禮。台灣有媽祖護照。有興趣的旅人可以跟著媽祖護照來一趟祈福之旅。

以下為索取地點/索取方式依照廟方人員指示為主。今年2022年我不確定還有沒有媽祖護照可以索取。依照去年的索取辦法為到宮廟內添香油錢$100即可索取。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交通部觀光局#古蹟巡禮#寺廟祈福#媽祖#媽祖廟#祈福#環島觀光#維基百科#台灣宗教信仰文化#googlemap#chill#tripadvisor#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