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市場的關係兩難|你有多少本錢可以燃燒??

1 / 1

新版的排名機制如何運作?

目前 Tinder仍然有使用新版的排名機制, 官方聲明這是為了更快速湊合在廣大群眾中可能鍾意的彼此,並且聲稱並不會將使用者的數據銷售給第三方機構。Tinder的隱私政策則說明:

「您不應期望您的個人信息、聊天或其他通信將始終保持安全。」

根據非官方的網站「滑動幫手」(Swipe Helper)所蒐集的資訊,目前的排行指標主要有三個:

-

  • 魅力指數(The desirability score)
  • 用戶的活躍度(Visibility)
  • 潛在配對對象(Type match)

-

魅力指數依舊是以分數形式呈現,不過網站內並未說明新版的魅力指數會如何運作,Tinder官方則聲明這不會是影響用戶排名的主要指標。後兩者是新增的計算指標,活躍度是以用戶的上線頻率作為計算標準,若該用戶越是頻繁上線分數就會越高,反之,若是一周都沒上線則會使該用戶分數下降。

潛在配對則是在所有用戶當中尋找該用戶可能喜歡的對象,不過這一次 Tinder使用了亞馬遜的AWS 圖像識別技術,該技術可以識別照片中的資料,比如,彈吉他、衝浪、咖啡廳、海邊……透過用戶對某類型的用戶喜歡次數的多寡,系統會推薦該用戶可能喜歡的潛在對象。

另外兩個值得注意的指標則是年齡範圍(Your Desired Age Range)以及左右滑的比率(Your pickiness)。前者是規範喜歡的對象的年齡範圍,若是你喜歡的對象跟你差距太多歲,系統則會扣你的分數(爺孫戀、羅莉控沒得玩了)後者則是針對全部右滑、幾乎左滑的用戶扣分,該網站分析,比較好的右滑次數區間會落在約整體滑動次數的30%~70%。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Tinder的交友生態

Tinder這個詞的原意為「火種」,這個平台的用戶就如同火種,只要一點燃便能讓整個平台遍布火光;Tinder的用戶彷彿就像是在燃燒自己,期待在廣袤無邊際的網路中讓自己的火光能被看見,問題就在於「你有多少本錢可以燒?」。Tinder就如同當初臉書為人詬病的設計,畫面中只會出現兩位女性,使用者只需要點選誰比較好看;然而,20年後這樣的排名機制再度死灰復燃,而且遠超過當時的使用人數——每個使用者都在替全球的用戶排名。

Tinder內部排名機制放在現實社會叫做「階級焦慮」,各階級的人好不容易努力而來的地位,會更努力去維持當前的地位;Tinder則創造了網路版的階級焦慮,事實上,這就是它們的目的,Tinder是一間營利公司而不是慈善事業,透過排名機制讓用戶對自己自信心下滑,進而對你銷售公司的服務好讓你往上攀爬。

這種把自己跟用戶當作商品,列清單去篩選用戶,永不停歇地左滑右滑、擺拍好看的照片並套濾鏡、把照片當作認識對方的唯一來源。如同社會行為學教授貝瑞.施瓦茨 (Barry Schwartz)提到的「選擇的矛盾」(The Paradox of Choice)

越多的選項並不會帶來越好的結果,反而因為過多的選項讓我們選不出真正適合自己的,永遠都會對於手頭所擁有的感到不滿足而開啟了下一次的挑選。

消費社會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在於,人們永遠可以無限制地製造、消費、拋棄;現在,我們把這樣的隱喻帶進交友市場,永遠都有新用戶註冊、可以自由地左滑右滑、隨時都能拋棄反正還會有下一個。這個設計之巧妙的迴圈永遠讓人「滑」不到盡頭,用戶會開始在「機械地帶」徘迴,不知道自己想找些甚麼,但是也不想離開這。

Tinder過大的頭貼比例,加上被照片擠壓的自我介紹欄位,彷彿是平台只拿出一張張照片問你「覺得她/他如何,喜歡嗎?」,再加上被限制最多只能填五個標籤的興趣欄位,這些設計都迫使用戶縮短選擇的時間。錯把娛樂消遣當作興趣愛好的用戶們讓平台呈現集體娛樂化的趨勢,與其上來找伴侶、交朋友、聊天、談心,更多的會是上來找連線遊戲的玩伴,交友軟體搓合相互喜歡的兩人的初衷現在弱化成只能呼喚盟友的遊樂場,或是當作連結個人Instagram的臨時接待所。

我用一個故事來做結尾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某個男人經常到鎮上的某一間賭場賭博,但是每次光顧必定讓他輸一筆;某次他的朋友見狀便問:「既然你從來沒有贏過錢,那為甚麼還一直去那一間賭場呢?」

男人回應:

「因為其他的賭場也都差不多爛。」

👉👉上一篇:交友市場的關係兩難|你在Tinder上的搶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