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懶、三觀認知

1 / 1

小夥伴們~今天在幹嘛壓~

我今天很認真的在線上上課,真的就是哪個時間哪節課就打開那個線上群組,而且!因為線上沒有鐘聲,根本比平常還要超時上課!

不過也有個好處就是比在教室更能偷偷摸摸又正大光明的做其他事XDD

像我本來還有三篇期末報告根本找不到時間做,好啦...假日可以但是我只想懶。

總之,我在今天就一口氣做完啦~

而且有些報告的前情內容,我真的覺得很不錯耶!

那就...把報告放上來wwww  會修改啦,不然這裡也會爆字數。

    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是怎麼形成的呢?
    薛佛博士在TED演講上說到他覺得人類有三種主要的原因:
1.確認偏誤。它是指「找證據來支持我們已經相信的事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2.達克效應。它是一種虛幻的優越情節,認為我們什麼都知道。「認為自己知道的」比「真正知道的」多。

3.認知失調。

    薛佛博士也提出了數字說,早期的農民曆的準確率經過研究調查,它的準確率只有37%。而現在的天氣預報準確率高達90%以上。但是大部分的人是相信農民曆,而對於天氣預報只記得偶爾出錯的幾次就說它不準。

    這也是一種人們常見的偏見:我們都很難認知我們經驗層以外的事情。

    這件事薛佛博士也有舉例。他曾經在艾瑪颶風登上美國休士頓的一周前在富士比雜誌上寫出『這次的降雨量可能會來到30~40英吋。』但是休士頓的居民卻是在發生了最嚴重的一次水災的時候才說「我們不知道會發生這種事。」

    所以薛佛博士也提出了三個步驟來拓展我們對於科學認知的半徑。

1.     把自己的偏見盤點一下。我們的觀點組成會來自我們的成長過程、我們的政治觀點、我們的信仰。

2.     評估資訊來源。我們平常都會讀什麼、會聽什麼,來取得關於科學的資訊?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3.     說出來。談談我們如何評估我們的偏見以及來源。

    在我看完這集TED時,會覺得這只是一篇普通的、類似某位博士的「成果發表」之類的。但是,在後面當薛佛博士在說人們對於看待世界的觀點的三點迷思,和三點突破認知半徑時,我真的覺得是很棒的一部演講,即使很短,但是內容卻實用的超過許多落落長的演講會。

    而且當薛佛博士在說一些ㄧ般人對於觀點的認知時,說到了農民曆和天氣預報。雖然他說的農民曆是美國的,但是那道理放到我們中華文化裡的農民曆和天氣預報都是一樣的。

    就像我常常聽到別人說「天氣預報都不準啦!」然後又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俗語在說「今年清明節沒下雨耶!」

    那其實,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認知誤區裡,除非強逼或真的位於新事物很有好奇心,不然我想一般人都是待在同溫層是最舒服的。因為我們都會害怕進入不舒服的環境,我們不喜歡有人告訴我們自己相信的事情是有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