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才開始的投資之路,從買ETF開始

1 / 1

 從不想太多到開始投資

年近30的時候去日本打工渡假一年,除了一開始有點緊張,晚上會做惡夢並說夢話吵睡在隔壁房的鄰居,其他時候都蠻開心的(突然想起還有把筆電被水淹的事件,不過一切都過去了能用錢解決的都小事情阿彌陀佛)。

結束了日本活在當下(還是應該說假設沒有明天)的一年後,還記得回到台灣喝了一杯名叫李圓圓的黑糖珍珠牛奶,時間又開始重新運轉,繼續預設人生可能還有30年以上,必須要為未來的自己做一些事情和存一點錢。

回想起投資基金的經驗

因為大學的時候曾經定期定額買過基金,在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時雖然憑空蒸發了一半,但放了好一陣子又都回來了,結果是沒賺沒賠。也不知哪來的思考邏輯,覺得沒賺沒賠的話好像是不錯的投資(???)就想說那繼續買好了(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覺得自己邏輯好差)。

第一次認識所謂的ETF

雖然邏輯蠻差的,但是身為一個讀書人,總覺得要再複習一下相關再做決定比較好,於是就買了一本名叫 綠角的基金8堂課的書。因為他的書封面說他是「2016補課增修版」,就覺得哇塞竟然還需要補課,那這堂課應該很值得上吧!!於是在這個奇怪的邏輯之下,開始了解所謂的ETF。

ETF的選擇方法

我那時候做了一些筆記,非常的簡單,但是現在看來還是覺得好精華,都是重點!!

跟大家分享我當年的筆記:

  •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
  • 台灣境外基金幾乎全都是主動型基金,都由經理人負責研判哪些證券價格低估值得買進,哪些證券前景不良應該賣出;指數型基金則不做任何證券分析,就單純持有市場上全部或具有代表性的證券。
  • 作者說:他唯一做過覺得值得的基金轉換,是將高成本的主動型基金賣出,轉換成指數型基金與ETF
  • 用「5050」法則選基金才有效:

基金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要在0.50%以下 

 周轉率(基金更換持股的頻率)要在50%以下。周轉率越高,表示基金花費在證劵交易方面的成本愈多。(查台股基金的總開銷比率→ https://www.sitca.org.tw/)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該如何開始投資ETF?

前面作者主要在溝通「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這個觀念,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說他本來都是投資「主動基金」(由基金經理人依據個人專業判斷選擇投資標的),但後來經過各式各樣的測試之後,發現投資「被動基金」(持有市場上排名前面的資優生,比如說每個人嘴裡都在說的0050就是投資台灣股票市值前五十大的個股)

作者耳提面命的另外一件事是「成本」。如果說基金很常更換旗下資優生的陣容,那就會增加交易的成本,而侵蝕利潤。溝通完基本概念之後,作者就開始教要如何實際開始進行ETF投資。

他建議的做法是:以國際投資人身份開立美國券商戶頭。並採取定期定額、不設停利停損、分開投入分開贖回的方式。
而如果想要進行全球投資的話,各區域平均分配即可,因為沒人能預知市場之後的走向,身為投資人能做好的就是資產的分配和風險的掌控。
一開始我很聽話,就依照書上寫的布局全球!!但是後來看到其他股票在那裡漲得好像很激烈,就想說不如來投資一下美國科技股和人人都說好的特斯拉,也還好我剛好遇到2020這個好時機,沒有留下什麼可怕的回憶。

 禮安原來也在買ETF

後來我看到了 韋禮安投資美國ETF 只靠3檔「買下全世界」年賺7%! 這篇報導,禮安說他選擇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發行的ETF, 因為他的內扣費用率是最低的。我就想說禮安肯定也是跟我看了同一本書!!!而且禮安還把他的投資分配為7成股票、3成債券,這也是綠角的書中有提到的股債分配,主要是視個人風險的承受能力,如果承受能力較低的話,就可以配多一點債券。

我自己則是在汲取各家說法之後,也是跟禮安一樣7:3,7成放在台股ETF(富邦50和富邦公司治理),3成拿來跟大家一起玩美股。自從買了美股之後,家母也會特別關注美股動向。在我出門上班前如果昨晚美股發生什麼事,家母會邊看早上的股票新聞大略統整向我匯報(?),弄得我好像每天幾十萬上下的大股東。雖然賺錢還是要戒慎恐懼,請大家在投資的時候心中一定要響起禮安的歌詞

還是會,害怕

還有一些很初級的投資分享,可看每個人一生都會紅15分鐘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