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快樂

1 / 1

從小,我就不認為自己是個快樂的孩子。這和個人特質較為相關,與他人相較起來較為敏感,求學之後又因完美主義使然而常常感到緊張焦慮,舉凡課業、人際關係、師長同儕的讚美等任何細細小小的事情都能左右我的情緒。換句話說,要感覺到快樂是非常困難的,至少,直到去年四五月我都是這樣認為。

這個似乎與我無關的詞彙卻因著The King’s School開設的快樂學(The Science of Well-being)不再那麼遙不可及,我甚至開始感受到越來越快樂,情緒也越發平穩,雖然生活中仍然有些爛事(shit happens),但我的心態卻不同於以往,也建立了更健康的習慣。

怎麼說起好呢?小時候養成的思考模式是人生是減法。在我的心裡有張計分表,總的來說是從一百分開始扣起,沒發生甚麼特別的事分數就持平,考了好分數或得到讚美就加個一兩分,加太多是不可以的,因為萬一之後犯錯得扣分的話,從雲端上掉下地面會太沉重,所以我會盡力克制自己不要太開心,到了小學五六年級,我甚至常在放學的時候繞著學校廣場的小花園,一邊走一邊默默祈禱「要是我可以不要快樂就好了」,我天真的以為「只要不要感到快樂,那麼當痛苦發生時,也許就不會那麼悲傷」。就更別提沒有進步要扣分,犯了錯或有不順心的事情扣分,大錯或發生小不幸就減去多一些分數。到了高中,這種狀態便越發嚴重,還記得有次我被叫去了輔導室,原因是因為修女老師請我們為自己的人生打分數,我在學習單上寫了59分。(呼,還好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再怎麼低都有80分吧,硬要算的話。)

隨著時光飛逝,我非但沒有因為完美主義或內心計分表而有超凡的成就,反而還越來越不快樂,直到看了身心科確診重鬱症(到底!)。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愛抱怨的同時,也開始羨慕起那些看起來能由衷發出歡笑、充滿正面思想的人(坦白說,有一度負面到覺得他們有點討厭,人生那麼苦欸,怎麼能夠那麼開心嘛?但由於完美主義的緣故,我會盡力保持平靜、溫和有禮的態度,微笑與他們相處,然後一面內心感到糾結。)

說了那麼多,改變的契機到底是甚麼呢?

某次我實在受不了自己的狀態了,於是開口詢問我妹如何讓自己感到快樂。她回答,可以試試看感謝。再問另外一位朋友,他也回覆了相同的答案。既然抱怨無法讓生活變得更好,那不如試試看感恩好了,即便一開始覺得內心如乾涸的井,很難擠出些值得感恩的事。但將近兩個月的紀錄過程中,逐漸發覺,每天撥出一小段時間記錄感恩事項似乎有那麼點幫助,至少,在那幾分鐘裡,我會絞盡腦汁的思考生活中是不是有發生任何正面的事,諸如:誰給了我一個微笑,某位店員很親切,咖啡沖得很成功,晚餐很美味,栽種的植物抽出新芽等這樣瑣碎的小事。

又,在某次因緣際會下,得知了The King’s School的快樂學這門課程1,當時還有朋友強烈推薦我去上這堂課。拗不過朋友的熱情邀約,也出於「真的有能得到快樂的公式嗎」這樣的心態,就繳了報名費上課去了。沒想到的是,在這門課中竟然也推薦使用(?)「感恩日誌」來幫助學員變得更快樂,於是我便開始為期超過九個月的日日感恩,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現在就來說說快樂學這門課程教授的內容吧!

在快樂學中除了提及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也將理論連結到實作,幫助學習者透過砍掉重練(course rewirement)的活動重新建立習慣,改善情緒和身心狀況,相關的活動如下:品味生活(savoring)、寫下感恩日誌、待人友善(social kindness)、與人建立連結、運動、睡覺、使用性格強項等等。這些看似簡單,許多人或許也「知道」這麼做可以變得快樂,常聽到「知道便成功了一半」(knowing is half the battle),問題來了,光是知道就能夠成功實踐嗎?

由此便連結到Laurie Santos教授在第一堂課提及的特種部隊謬誤(G. I. Joe Fallacy),從認知科學研究中發現,知道或意識到某些訊息,無法直接帶來行為的改變。以繆萊利爾氏錯覺(Müller-Lyer Illusion,又稱箭型錯覺)為例,在紙張畫上上下兩條長度相等的直線,在一條直線的兩端加上向外的兩條斜線,另一條直線則畫上向內的兩條斜線,則前者會顯得比後者長。雖然我們理性上明白兩條線一樣長,但在進行知覺解釋時,仍會發生錯誤解讀的狀況。即使知道由於兩條線段箭頭方向不同,而產生了視錯覺(Optical illusion ),但我們仍然無法教導自己的雙眼把兩條線看得一樣長。僅僅知道並不能使我們付諸實踐,僅僅知道並不足以真正改變我們的行為,因為我們深受固有的習慣和環境影響。如果我們真心想改變自身的行為,我們就必須改變習慣,而不只停留於理論的學習。

(繆萊利爾氏錯覺)

Ooops,不小心太嚴肅了啦!另外,課堂上也提及了對於幸福快樂的誤解,我們以為達成某些目標、擁有某些東西可能會帶給我們快樂,但其實並沒有使我們像想像中那麼快樂,以及為何這些事物無法使我們開心。除此之外,也會分享錯誤需求(miswanting)、認知偏差等有趣的觀念。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了解到「快樂是可以經由學習而得的」,基因影響我們快樂程度比例是50%,10%是環境或生活使然,但剩下的40%卻可以靠著人為的努力而得。這著實翻轉了我既有的想法,打破了思考的框架,也幫助我從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逐漸轉變為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課程的進行中,我越來越快樂,甚至是結束以後,還做了些生活習慣上的改變。有太多想跟大家分享的了,不小心就啪啦啪啦打了太多字啦!期待下次的分享噢:)

祝好

1 The King’s將耶魯大學300年來最為轟動的快樂學,用中文及互動式的體驗式學習在台講授!

Facebook:Chieh Kao

Instagram:chiehkao

八樓房客:https://www.8f-renter.com/

The Kings’文化建築師:https://www.thekingstw.com/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Coursera):https://www.coursera.org/learn/the-science-of-well-being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